文化的基礎在於對生命的敬意,嚴格來說,就是包括人在內的動物的生命。正因為我們認為這些『有感知的生命』是有價值的,牠們的痛苦是應該被重視的,由此衍生出的一套生活方式才是有意義的。
動物保育、保護,如今已走入大眾的目光中,甚至成為主流社會所信奉、支持的重要價值之一;然而,在保育稀有動物、反對虐待動物的同時,將動物作為招攬客人的展演工具、以保育或教育之名對動物們行終身監禁等行為,卻諷刺地同樣被接受。究竟什麼是動物保育/保護?其真正的意義又該包含哪些價值觀?在這本作品當中,作者龍緣之以自己的全球動保歷程,提供了讀者更多值得好好思考的空間與角度。
現為非政府組織「行動亞洲(ACTAsia)」亞洲區代表,龍緣之所寫的《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記敘了她從2008年因為好奇接觸動保,在中國進行相關社會運動,並且在各種因緣際會下,遊歷日本、北歐,在第一線直擊現代動物保護/保育現場的旅程。「保育」兩字看似簡單,但其中千絲萬縷的複雜與矛盾,也顯露在在作者的旅途與思路中。
在這趟尋找「動物烏托邦」的未完待續之旅,讀者將看見中國動保人士的困境,不只食狗肉、視萬物為芻狗的「傳統文化」依舊根生蒂固,相關理念的推廣,也因為政治因素受到不少阻礙。另一方面,被尊為旗艦物種的大熊貓,則是另一個極端,因為珍稀獲得不少資源,卻也因此成為以保育之名被禁錮的對象。
那麼,在相對被視為「進步」的北歐諸國又是如何?在作者的文字中,讀者將看見所謂「進步」背後,為了服務人類、資本主義而被剝削的動物權益,就算是在動物保護、保育的框架之下,也有許多讓人無法完全認同的事物存在。
身為人類,動物能夠教導我們的事,實在太多了。
走過保育第一線,為了動物權益成為「三明治人」,甚至為此潛入皮草交易所,只為了親眼看見動物們的處境,作者的勇氣、熱情與決心都讓人感到敬佩;過程中,也能看見她一度被磨損殆盡,無法找到任何前進的動力,並瞭解這條路的任重且道遠。儘管恐怕無法如同作者般,為了動物權益而成為素食者,但只要在閱讀過後,或許都會對於身邊的一切與動物有關的事物,不再感到如此理所當然。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完整文章連結請參考:https://reurl.cc/zlMQ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