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顱骨骨骼簡介

2024/0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

馳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馳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埃及棘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埃及棘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Premaxilla(前上頜骨):上頜最前端的一對骨骼,通常有牙齒附著。人類的前上頜骨已經與上頜骨融合。

Maxilla(上頜骨):形成口腔上部的主要一對骨骼,附著大部分的上排牙齒。

Nasal bone(鼻骨):一對長條形的骨骼,相當於人類的鼻梁。

Lacrimal bone(淚骨):一對位於鼻骨後方、眼眶前內側的骨骼。

Orbit(眼眶):放置眼睛的空腔。

Prefrontal bone(前額骨):位於淚骨與額骨之間的一對骨骼。許多四足動物都有前額骨,但哺乳動物已無前額骨。

Frontal bone(額骨):一對頭頂前側的骨骼,相對於人類涵蓋額頭的一塊骨骼。許多脊椎動物的額骨為一對對稱骨,但人類的已融合成一整塊。

Sclerotic ring(鞏膜環):為一圈圍繞眼睛鞏膜的骨骼,可能是單一或多塊骨骼組成。魚龍、翼龍、部分恐龍都有發現鞏膜環,而哺乳類則已無鞏膜環特徵。

Postorbital bone(眶後骨):位於眼眶後方的骨骼。鳥類的眶後骨只出現在胚胎時期,孵化時已與後額骨融合。哺乳類則無該骨骼,而是另一種稱作眶後桿的骨骼結構。

Jugal bone(軛骨):位於眼眶下方的骨骼。在哺乳類中稱作顴骨。

Parietal bone(頂骨):一對位於頭頂的骨骼。

Squamosal bone(鱗狀骨):連接頂骨下方的骨額。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早期合弓綱動物中。

Quadrate bone(方骨):連接方軛骨和鱗狀骨的骨骼。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早期合弓綱動物中。

Quadratojugal bone(方軛骨):位於軛骨與方骨之間的骨骼。主要出現在部分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而有鱗目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已無該骨骼。

Subnarial foramen(鼻下孔):位於前上頜骨與上頜骨之間的一個孔洞。出現在蜥臀目與基礎鳥臀目恐龍中。哺乳類不存在鼻下孔。

External naris(鼻孔):鼻部的呼吸口。

Antorbital fenestra(眶前孔):位於淚骨前方的孔洞,是主龍形類的骨骼特徵。現代鳥類仍然有眶前孔,但鱷魚已不存在眶前孔。哺乳類沒有眶前孔。

Temporal fenestra(顳顬孔):位於眼眶後方、顳部的兩對孔洞,包含上顳孔(Superior temporal fenestra)與下顳孔(Inferior temporal fenestra)。許多羊膜動物有此特徵,有兩對顳顬孔的動物稱作雙孔亞綱,包含恐龍、翼龍、魚龍、鳥類、蛇、蜥蜴、龜、鱷魚等。而合弓綱(包含哺乳類)只有一對下顳孔。

Dentary bone(下頜骨):主要稱作mandible,是口腔下方主要的骨骼,附著下排牙齒。

Surangular bone(上隅骨):位於下頜骨後方的上緣。不存在於哺乳類。

Angular bone(隅骨):位於下頜骨後方的下緣。在哺乳類已演化成中耳內的聽小骨。

Splenial bone(夾骨):下頜骨下方的小骨。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

Mandibular fenestra(下頜孔):是下頜的孔洞,為主龍類的特徵。


水也佑 編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