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日常》認知投射下的人際關係-我眼中的他人

更新於 2024/06/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知道你是否曾體驗過,你跟朋友在談論同一個人時,而對方口中描述的人,跟你認知中的人卻全然不同?


這樣的覺察是來自於生活中尤感而發的小啟發,某次我拜訪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他所描述的父親跟我所認知中的父親完全截然不同。

真的是天差地別的那種,詫異到我還差點跟對方確認,我們現在在討論的...是我父親對吧?


這讓我想起《在天堂遇見五個人》這部電影,男主角死後在天堂遇見的第二個人是年輕時在菲律賓打仗帶領自己的上尉,上尉在男主角的認知中,是個十足的老菸槍,菸不離身,想當然爾,在天堂中遇見上尉,他仍舊還是個老菸槍,整個交談的過程中如同上尉生前時不斷地在抽菸。

在最後主角跟上尉來到最後戰場的地方,上尉對主角說:「對了!我其實不抽菸,誰在天堂還要抽菸,抽菸只是你對我一廂情願的看法而已。」

在你眼裡我就是個老菸槍,那麼我就無法是老菸槍以外的呈現。

如此一來,或許每個人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都只是我們意識的投射:這個人「應該」得是個怎麼樣的人。


聽完父親的友人口中所描述的父親,我意識到,那些我認為父親是個怎麼樣的人,可能還真只是我一廂情願的偏見而已耶!

或許是因為在潛意識當中,我根本就不願意改變父親在我心中的定義,所以每天我都用相似的定義來看待他,想當然爾,我也就只能一直體驗相似的父親形象。


以前曾經我無意間看到妹妹寫給母親的一封信,在信中妹妹對於母親給予她志向的支持,讓她非常感動並且感激我母親能夠支持她的志向。

讀完之後,我沉思了好久,我心想著,是我對母親的誤解嗎?還是我跟妹妹體驗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母親?

因為在我大學畢業之際,我告訴母親我想繼續升學唸碩士,當時印象深刻母親潑了我一大桶冷水,母親直白的告訴我,叫我不要想東想西,希望我能安分點趕快出社會工作拿錢回家。


後來踏入身心靈探索後,我也逐漸才意識到,似乎大多數的人們在面對不同人時,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相,有時候對方陪我們演出的戲,可能是來自於我們的意識投射或者是我們生命課題中所渴望體驗的課題鋪陳,讓對方必須得扮演這樣的角色。


拿我的母親為例,從小在我有印象以來,其中一個讓我感到深刻的感受是,我很少從她身上得到精神上的支持,我提出任何我想要做的似乎有印象以來都是先被否定再說。

所以漸漸養成了,我為母親下了一個"從這個人身上是得不到精神上的支持的",結果你猜怎麼著?我也就心想事成,我還真的就沒得到過支持。

或許母親的形象是我早期生命課題養成的鋪陳之一,但之後,我認為或許也是我從來就沒有質疑過這一切都只是我意識對於她的一廂情願看法。


另一個有趣的覺察是,某天我有位香港友人來家裡借宿,晚上回房後,友人跟我說,妳媽媽誇獎我中文說得真好耶!因為我媽媽剛開始以為友人是台灣人,直到告訴媽媽她是香港人,中文並非她最流利的語言。

有趣的是,因為母親在我認知裡,是鮮少讚美人的,通常都是以挑剔開始。我就想說,神奇了!朋友才跟我媽對話不到幾句,我媽竟然難得一見的讚美對方,這有點顛覆我對母親的認知。

不過也如同上述所說的,這不禁讓我反思,如果我總是為我母親貼了"從這個人身上是得不到讚美的"的認知標籤,那我沒得到,或許也只是另一樁心想事成而已。

這漸漸讓我開始意識到,似乎所有你生命中對戲的人,他們與你的互動行為表現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你意識的投射。


曾經我有位友人,每次跟他聊天都讓我感到不太舒服,那位友人在我的眼中有些好戰,時常會為了跟對方辯論而故意跟別人持相反的觀點。

直到某天我們因為一些看法上的分歧失聯了好幾個月,我漸漸地忘記這位友人的存在,繼續過著生活,莫約半年後,某天對方突然主動聯繫,而因為在不聯繫的這段時間,或許時間久了,我逐漸忘了原本我將他定義"他應該得是個怎麼樣的人"了。

說也奇怪,那次相處,我發現對方變了,跟以往我印象中的他很不一樣,我就像認識對方全新的一面一樣。


那天與對方聊完天後,我思考著,或許生命當中,每天我們醒來後,不斷的對身邊的人事物賦予定義,一睜眼,心智小我就會立刻為自己腦補上「前情概要」的旁白,為自己開始播放記憶資料庫的所有人事物的前情提要,

在嶄新的一天,第一個出現在自己實相的人,我們開始根據過去的記憶中賦予他們的某種角色定義,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標記。

腦海裡情不自禁的自動浮出:喔!他是怎麼樣怎麼樣的人等等...

而生活在一個所有的實相來自於你意識投射下,似乎對方是怎麼樣的形象,除非你改變對對方的定義,否則對方還真的無法不是這樣的人耶!

也許有一天,我們開始意識到「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決定對身邊的人除掉身上所有標籤後,允許對方純粹的表現他們原有的面貌,並且不帶有任何的批判,或許我們會意識到大多數我們身邊的人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而那些角色的定義和設定正是我們自己所創造的。


巴夏Bashar的一個談論關係的影片中,他提及了一個觀點:

"每個人都會創造屬於自己那個版本的「他們」;相同的,「他們」也會創造不同版本的你。"


所有想像對方應該得是什麼樣的角色,全然都在我們腦內運轉,那麼嚴格說起來,外面還真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而那些角色的設定與定義正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


而如果當我們能夠意識到每個人在我們眼中的形象其實是我們投射出去的,是我們對他們的期望、經驗和內在需求的結合。

這也提醒我們,我們的觀點和定義對於我們與他人的相處和互動有著密切的影響。或許,當我們能夠更加開放地看待他人,放下對他們的既定看法,我們就能夠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也許在改變我們對他人的定義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我們眼中的形象也跟著變化,就像我曾經的那位朋友一樣。這也提醒著我們,當我們對於對方的形象定義保持開放,不僅能夠創造更多跟以往不同的互動,探索更多可能性。


最後,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希望文章能夠帶給你有所收穫 ❤

若以上的內容與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有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 : )



avatar-img
130會員
103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在「一問三不知」的 Podcast 中聽到一集滿有趣的內容,訪談的主軸是關於最近西方很流行的「讓陌生人迅速相愛的36個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在認識新朋友時更加快速認識彼此,而且問答的過程中或許也可以增加彼此的互動性。
在我踏入身心靈領域至今的這幾年來,尤其是在實行生命自帶豐盛的「豐盛實驗」計畫的這幾年,另一個我學習到的重棒禮物便是體悟到 I Know Nothing 我什麼都不知道。如果對於任何際遇,不論是一段新關係、事件、訊息等等,都抱持著我對此一無所知,那麼這段未知的旅程通常也更能更加對齊靈魂的最佳利益。
今天來分享關於「說服」這件事,說服分兩個不同角色位置,我們可以是扮演主動「去說服人」的那一方,也可以扮演接受-「被說服的」那一方。我認為倘若我們意識到自己試圖想說服別人,那麼與其拐彎抹角用負面語言去限制對方,不如直接提供一個這件事的益處供對方做選擇,那麼對方或許能感受到的是,自己有自由意志選擇。
我曾經過著一個禮拜沒有鏡子的生活,當時我只能透過觸摸自己的臉,或盡可能去觀察高反射物的倒影,才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模樣。試想著,當你起床之後開始新的一天,你的生活周遭都沒有任何像鏡子的反射物,時間久了,你可能就會漸漸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了。 這也是鏡子的功用,幫助你看清楚「你是誰」
這篇要來分享關於未來日記實行100天後的書寫心得,回顧過去的這100天,我發現日記裡書寫的內容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內容真的都實現了耶!由於這本未來日記你必須假設一個心理狀態,這個狀態是,你必須讓自己有個信念,認為所有寫進去這本未來日記的事都會發生,越逼真越好!
某天我隨意地在瀏覽社交媒體,當時我也不過就是將手機螢幕多停留了在"剪髮"的短影片...大概停了五秒吧!結果不得了了,接下來每滑個幾則,就會穿插剪髮相關的訊息,甚至跨越平台也是,每瀏覽幾則就會不斷的放送剪髮資訊,我整個手機像被跟蹤了一樣,這實在讓我對於這神奇的演算法感到敬畏。
前陣子在「一問三不知」的 Podcast 中聽到一集滿有趣的內容,訪談的主軸是關於最近西方很流行的「讓陌生人迅速相愛的36個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在認識新朋友時更加快速認識彼此,而且問答的過程中或許也可以增加彼此的互動性。
在我踏入身心靈領域至今的這幾年來,尤其是在實行生命自帶豐盛的「豐盛實驗」計畫的這幾年,另一個我學習到的重棒禮物便是體悟到 I Know Nothing 我什麼都不知道。如果對於任何際遇,不論是一段新關係、事件、訊息等等,都抱持著我對此一無所知,那麼這段未知的旅程通常也更能更加對齊靈魂的最佳利益。
今天來分享關於「說服」這件事,說服分兩個不同角色位置,我們可以是扮演主動「去說服人」的那一方,也可以扮演接受-「被說服的」那一方。我認為倘若我們意識到自己試圖想說服別人,那麼與其拐彎抹角用負面語言去限制對方,不如直接提供一個這件事的益處供對方做選擇,那麼對方或許能感受到的是,自己有自由意志選擇。
我曾經過著一個禮拜沒有鏡子的生活,當時我只能透過觸摸自己的臉,或盡可能去觀察高反射物的倒影,才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模樣。試想著,當你起床之後開始新的一天,你的生活周遭都沒有任何像鏡子的反射物,時間久了,你可能就會漸漸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了。 這也是鏡子的功用,幫助你看清楚「你是誰」
這篇要來分享關於未來日記實行100天後的書寫心得,回顧過去的這100天,我發現日記裡書寫的內容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內容真的都實現了耶!由於這本未來日記你必須假設一個心理狀態,這個狀態是,你必須讓自己有個信念,認為所有寫進去這本未來日記的事都會發生,越逼真越好!
某天我隨意地在瀏覽社交媒體,當時我也不過就是將手機螢幕多停留了在"剪髮"的短影片...大概停了五秒吧!結果不得了了,接下來每滑個幾則,就會穿插剪髮相關的訊息,甚至跨越平台也是,每瀏覽幾則就會不斷的放送剪髮資訊,我整個手機像被跟蹤了一樣,這實在讓我對於這神奇的演算法感到敬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父親節的時候,常會去思考我跟父親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許多方面,他的認知遠不及我。但在養育之路上,卻給我很多很多。小時候,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在田裡揮汗拔草、喝清涼沙士的單純記憶,至少仍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後來父親生病,性情轉變,話變多了,反而比較能夠溝通。但是最近這幾年也快速在老化中,身為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長輩介紹的對象,出於義務交換LINE後聊了一兩個月,即使從對話中就發現彼此不太合,但不見面就會被家人說「沒見過怎麼知道」,但見過後沒什麼感覺,卻又會被說「才見一次怎麼知道」,就是知道喔,不管是第六感也好,合拍程度也好,這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好不療癒!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我與朋友訴說最近的煩惱... 我說 覺得和一位比我年長的友人有溝通上的問題, 我認為他總是期待他什麼都不說,別人就可以讀懂他的心思,因此覺得困擾,心想也許是年齡差異,有代溝吧... 幾天後,我正想著,為什麼我每次做什麼, 我的家人好像都不能支持我,了解我, 我明明做
Thumbnail
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不限於族群,而是反映在各式各樣的差異中,可能是性別、年齡、成長經驗,價值觀之間的衝撞,往往也是爸爸媽媽對自己角色該如何扮演的為難之處。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父親節的時候,常會去思考我跟父親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許多方面,他的認知遠不及我。但在養育之路上,卻給我很多很多。小時候,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在田裡揮汗拔草、喝清涼沙士的單純記憶,至少仍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後來父親生病,性情轉變,話變多了,反而比較能夠溝通。但是最近這幾年也快速在老化中,身為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長輩介紹的對象,出於義務交換LINE後聊了一兩個月,即使從對話中就發現彼此不太合,但不見面就會被家人說「沒見過怎麼知道」,但見過後沒什麼感覺,卻又會被說「才見一次怎麼知道」,就是知道喔,不管是第六感也好,合拍程度也好,這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好不療癒!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我與朋友訴說最近的煩惱... 我說 覺得和一位比我年長的友人有溝通上的問題, 我認為他總是期待他什麼都不說,別人就可以讀懂他的心思,因此覺得困擾,心想也許是年齡差異,有代溝吧... 幾天後,我正想著,為什麼我每次做什麼, 我的家人好像都不能支持我,了解我, 我明明做
Thumbnail
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不限於族群,而是反映在各式各樣的差異中,可能是性別、年齡、成長經驗,價值觀之間的衝撞,往往也是爸爸媽媽對自己角色該如何扮演的為難之處。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