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獨夜無伴守燈下》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昨天的聯合副刊有篇林少雯的文章《獨夜無伴守燈下》,看起來有點詩意,又好像有點熟悉,試著用閩南語唸唸看,哇,這不是《望春風》那首台語國歌的第一句嗎?這跟《望春風》有關嗎?試著讀下去,還真的有關,而且直指那首歌的作詞者吔。(我知道作曲是鄧雨賢先生,但不知作詞者,原來是李臨秋先生,靠腿舉手致敬。)

臨時起意

文章內容是作者與老同學聚餐後,走入雨中前撐開二十幾朵像鮮艷花朵般盛開的傘,慢慢的隨著文化導覽員走到大稻埕,在老舊建築和狹窄街道間流淌,回味著大稻埕的歷史和居民生活。然後竟然看到「望春風作詞李臨秋故居」的牌子,結果大家臨時起意,興致盎然的想著能否入內參觀,詢問結果:主人在家,並表示歡迎。

維基百科有<望春風>

維基百科都可以找到<望春風>的介紹,它由時年25歲的李臨秋作詞,27歲的鄧雨賢譜曲,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治台灣。台灣光復後,曾經多名歌星加以詮釋,每人都有其風味。2000年於《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

維基百科李臨秋

李臨秋先生在維基百科中也有介紹,一生出版作品八十餘首,最知名的就是<望春風>。詞中將懷春少女,「情竇初開,又靦腆羞澀的情思描寫得入木三分。」作者在文中表示默唸其詞,懷想青春少女時的情懷,仍如被春風吹動一般。

文中較深刻者

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

李家有「李臨秋年表」,去除標點,用228個字就介紹完了李臨秋先生的一生,甚至比維基百科的介紹還短。其人雖逝,留傳的詞卻長在人心,繼續傳唱,雖死猶生。想起之前關於"人活著有何意義"的課題,此為解答之一,不要浪費光陰,把握時間,做你最擅長或最有興趣的事吧。

牆有生命

另一則為掛著<望春風>歌詞的裱褙,位於二樓佛堂的一面牆,作者說她從斑駁牆面上注視著歌詞,彷彿看到「牆裡有音樂,有詞,有曲,有愛情,有人生……」「這是一面會呼吸,有生命,感受過和浸沉過悲歡離合的牆。

文中也記錄了李先生後人描述創作此曲的背景和經過,最後是眾人合唱<望春風>後離開這讓人依依不捨的地方。

小結

我去過大稻埕,看到的是老舊建築和狹窄街道,有些無趣,因此急著走到河邊眺望著遠山,從不知道《望春風》的作詞者就隱身此間……啟示是:逛老街前最好先涉獵一點當地歷史……,想起詞人當時,想到"獨夜無伴守燈下",有些感觸吔,聽歌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kbn_PBYpo&ab_channel=hkchoo


註:2.9-2.13清邁旅遊,文章暫停。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