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km/h:一個女生的單車環島】出發之前,那些該準備好的事

2024/02/1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環島途中,我常被朋友或陌生人問:為什麼想環島?

       每個人想環島的原因都不同,讀過網路上、書上一些人的分享,有人想送自己一份畢業禮物、有人失戀或失去親朋好友,也有人是為了核電相關議題而決定探訪所有核電廠。而我則是因為換工作,在新工作開始前有個空檔。

       這篇分享中,我會介紹行前自己所做的準備,以及經過事後檢討,覺得可以改善的部分。首先,就呼應前一段的開場,畢竟內心的準備及調適,也是行前準備的一部分。

〔環島的原因〕

      如前所述,我因為換工作而有了個兩週多的空檔。除了單車環島之外,我心中還有另一件想做的事:去泰國學泰拳。但思考過後,覺得學泰拳是個want,而單車環島是個must。

大學畢業時,曾經從台北騎機車到高雄,花了十天,到處玩和拜訪朋友,但始終沒有繞完一圈,所以對環島還算嚮往。住過丹麥之後,我就很喜歡騎腳踏車,偶爾也會騎去上班,或假日騎河濱公園去三峽買金牛角。因為這樣,對單車環島的興趣逐漸升高,就決定利用這個換工作的空檔完成。

除此之外,頂多就是對自己的體能有自信吧。

至於為什麼要獨自環島?在我的朋友當中,有意願以這種方式環島的屈指可數,加上我是出發前兩週才決定要去,除非像我一樣換工作,不然很難臨時請到這麼長的假。

常有人說,身為台灣人要完成三件事:爬玉山、泳渡日月潭、單車環島。我沒有很執著要完成這三件事,但覺得都做過的話也不錯。我已完成泳渡日月潭(其實是個大型水上派對現場),而爬玉山對我來說實在是抽籤比爬山難。單車環島在我心目中是最難完成的一項,一來是假期不好安排,很難一次請十天以上的假,二來是我自己沒有公路車。不過這次假期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車的問題了。

〔租車〕

      我平常騎的是一台很舊的代步車,車身非常重,即使不加行李,我也無法保證我爬得上壽卡。查了些資料,發現捷安特有環島車租賃方案,若在台北,也有另一家馬修單車提供類似的方案。我所選的捷安特有附兩個馬鞍袋、上管包、碼表、前後車燈、攜帶式打氣筒、六角扳手組、鎖,車上也裝有貨架、腳架、牛角握把及一個水壺架。沒有附挖胎棒及備胎,需要自行購買,且行程結束後,即使沒有使用也無法退回。附的上管包沒有上方放手機的夾層,若要看導航,需要額外裝手機架,可自行準備或現場購買,我是使用蹦克的Bike Tie Pro 2,好裝卸、夠穩固。

跟捷安特租車有另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只要車子出狀況,都可以去全台的直營門市免費維修,萬一有零件需要更換,也僅收材料費。就算沒有出狀況,也可以進去打氣和檢查。對單車的維修和維護,我只會處理落鏈和打氣,其他完全不了解,所以這對我真是一大福音!記得跟門市人員要全台直營門市的地址、電話及營業時間,拍照起來備用。

取車當天,若不熟悉變速的使用方式,或有其他問題,都可以跟門市人員請教。雖然我知道怎麼變速,還是請他再跟我說明一次,意外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換檔時要輕踩,重踩的話是換不了檔的。此外,大盤(與腳踏板連接的齒盤)換檔時,因為大小兩個齒輪的直徑相差較大,換檔的按鍵要按住約一秒再鬆開才能順利換檔。而飛輪(後輪上的齒盤)的換檔就沒有這個問題。

門市人員當場幫我調整椅墊高度,我藉機請教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我之前都調得太高,導致我無法有效利用雙腳支撐體重,使得我騎久了屁股非常痛,甚至出發前一週練習時,一度因為太痛,差點要放棄環島。

除了當初安排的11天,我在出發前提前租了一天,原本打算整理好行李後,去河濱公園騎一下,結果當天事情多到根本沒時間。這樣租12天的費用是4700元(2024/01價格)。

〔天數、路線及住宿〕

捷安特有開環島團,所有事情都幫你安排妥當,車子出問題有人幫忙處理,甚至騎不動還可以坐上保姆車。但我並沒有考慮這個選項,因為我之後有安排事情,必須在特定的日期前完成環島,很難找到時間完美配合的團。此外三萬多元的費用對我來說過於昂貴,畢竟這類旅行團都會安排一定等級的飯店,而我並不需要住這麼好。

於是我自己參考網路上的資訊,訂出我每天要騎的大致距離,並且把這趟環島當作訪友的機會,西半部到墾丁為止,都是住朋友家,難得有機會見到這些住在不同縣市的朋友,同時也省了不少住宿費。我計畫11天騎完,其中有三天是騎不到60公里的休息日,除了休息,也因為難得去台東,想把步調放慢一點。

環島有逆時針和順時針兩種,各有優缺點。我選擇逆時針,這樣一來,在東部沿海的路段,我看海的視野最好,不會被對向的車和馬路擋住。我在冬季出發,由於東北季風,西半部都是順風,東半部會比較辛苦。夏季則相反。除了風向,有些人選擇逆時針,是考量西半部較平緩、補給點較密集,難度較東半部低,可以當作暖身。 

路線規劃。途中發現最後一天安排得太樂觀,因此又拆成兩天。

路線規劃。途中發現最後一天安排得太樂觀,因此又拆成兩天。

待每天的起點和終點排完,我便開始安排沿路的補給點,同時尋找有沒有剛好路過的景點是我有興趣的,並計算每個點之間的距離及爬升,確保路線不會太過陡峭。我是抓每30公里左右補給一次,除非剛好路上有想吃的店,才會排得更密集。但最後補給點其實只有兩個點是按照我的事前規劃。我想,除非是特定想要吃的店,不然其實邊騎邊看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地安排補給點,累了就休,餓了就吃。只有在南迴、花東縱谷等路段因為補給點之間距離較遠,需要提前注意一下,或準備一些果膠、餅乾等等備用。

其中一天的路線安排,計畫了想看的景點及想吃的店,並且打算每隔幾天要去門市檢查一下車子。強迫症如我,把每個點之間的距離、爬升及下降都計算出來。

其中一天的路線安排,計畫了想看的景點及想吃的店,並且打算每隔幾天要去門市檢查一下車子。強迫症如我,把每個點之間的距離、爬升及下降都計算出來。

在電腦上用Google Maps找路線,選擇交通工具為腳踏車,就可以看得到爬升及下降的高度。

在電腦上用Google Maps找路線,選擇交通工具為腳踏車,就可以看得到爬升及下降的高度。

西半部因為住朋友家,路線很好安排,只要把兩個住宿點串連起來,再挑好騎的路即可。而東半部要找青年旅館住,建議非旅遊旺季時可以當天下午再打電話訂房,或抵達後現場詢問是否有床位,保有行程的彈性,以免因為天氣不佳、體力不足等問題,無法順利抵達原本預定的住宿點,或是騎得很順想再繼續往後騎。

安排是這樣安排,但隨著旅程一天天過去,我發現有很多需要調整的地方,或是臨時改變主意而更換路線及住宿點,因此我認為「保有彈性」是很重要的一點。此外,如果是用Google Maps導航,記得要選機車模式而不是腳踏車模式,不然會被帶到奇怪的路!

〔裝備及行李〕

車身裝備除了捷安特附給我的,我自己額外購買了一個備胎(於取車門市購買,350元)、挖胎棒及補胎片(上網訂購,約200多元,含一組六角扳手),也聽朋友建議,上網買了一組充氣鋼瓶(約200多元),萬一在路上需要換胎,我不用從零開始用手持式打氣筒打氣,會省力很多。不過事後發現,我其實不需要帶那麼多支鋼瓶,出發前應該要好好閱讀包裝上的說明。盒上有列出多種內胎的規格,並計算一支鋼瓶可以充到多少PSI。我把一整盒四支鋼瓶全帶出門,但是到最後一天才發現以我的備胎,用兩支就綽綽有餘,所以一路多扛了兩支鋼瓶的重量。另外也多帶了一組前燈、後燈,在危險路段(如隧道),或視線不佳(下雨、起霧、接近傍晚等)時,把所有燈都打開,用閃爍模式。

充氣鋼瓶,盒上有各種規格內胎對應到的充氣氣壓。

充氣鋼瓶,盒上有各種規格內胎對應到的充氣氣壓。

我常登山,對於打包登山過夜裝備很熟悉,而且也有很多次在歐洲背包旅遊的經驗,本以為照著這樣的思維準備單車環島的行李就可以了,結果發現還是需要因地制宜。登山時,所有保命的東西都要帶在身上,因為一旦出了事,山下的救援快則四、五小時,慢則一、兩天甚至更長。其他的消耗品、備用品因為路上沒得買,電池和食物等都得一次帶齊。而我前幾年在當背包客時,雖然還沒有輕量化的觀念,但受限於廉航隨身行李重量的限制,還是盡量精簡、並且帶一些幫助我在途中或青旅中過得更舒適方便的小物。

可是在台灣單車環島,又是另一種打包的思維。西半部超商滿街都是,東半部雖然距離稍遠,但也不致於撐不到,因此食物完全不需要擔心,車燈的電池或其他消耗品也可以隨時購買。缺水的話,可以去沿路的警察局、遊客中心等地方裝。不過我認為電解質粉或鹽錠還是有攜帶的必要,大量流汗時要注意補充電解質,避免抽筋。雖然每天去便利商店買運動飲料也是一個解方,但我覺得這樣會浪費太多寶特瓶。

另一個跟登山裝備差異很大的,是出事時救援抵達的速度。我一開始帶了簡易的急救包在身上,甚至有保暖用的救生毯,都是我上山會攜帶的。但我騎了幾天後,意識到即使是行程中離市區最遠的路段,依然有訊號能叫救護車或計程車,開過來救我應該也不需要一小時,所以我就把這些急救用品及多餘的保暖衣物寄回家了。

超商和郵局真的要好好利用,路上會逐漸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這麼多行李,可以整理一下寄回家,減輕重量。我出發時,連同馬鞍包和兩瓶水,總重約8公斤,當時就已經嫌重,卻也不知道可以刪減什麼,結果在路上陸續寄了兩個包裹回家⋯⋯

我習慣每次都把行李攤開來拍照記錄,方便之後檢討自己是否帶了多餘的物品。

我習慣每次都把行李攤開來拍照記錄,方便之後檢討自己是否帶了多餘的物品。

我的裝備清單,藍字是最原始的規劃,不過後來並沒有照著執行。

我的裝備清單,藍字是最原始的規劃,不過後來並沒有照著執行。

我原先規劃在墾丁要領取一個超商店到店包裹,裡面除了消耗品之外,也有一些住朋友家不需要、住青旅才需要的東西(如洗面乳),但後來發現其實沒多少東西,就乾脆直接帶在身上。此外我打算有一晚在台東成功附近找個海邊紮營,因此整理了帳篷、睡袋等過夜的裝備,甚至還有一本書,裝箱後要請家人幫我寄店到店。但出發兩天後決定取消,因為我想保有行程的彈性,不想被包裹綁著,加上過年前包裹量大,怕寄丟或是被別人領錯包裹,又是寄到東部的門市,擔心時間不好抓。我會後悔這個放棄紮營的決定嗎?現在往回看,我的答案是不會,但當時確實很掙扎。

所有裝備當中,我覺得最好用的物品是紅色塑膠繩,拿來在青旅晾衣服用。每天要手洗內衣褲和襪子,又有洗澡用的旅行毛巾,和騎車穿的排汗衣及車褲,當青旅提供的衣架或晾衣空間不夠時,找兩個不會妨礙他人的固定物,將塑膠繩綁上去,就可以晾衣服了。當然要確定已擰乾到不會滴水的程度。

在青旅內晾衣服。洗完之後盡量擰乾,還不夠乾的話可以先用毛巾把濕衣服捲起來放著,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會再滴水了。

在青旅內晾衣服。洗完之後盡量擰乾,還不夠乾的話可以先用毛巾把濕衣服捲起來放著,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會再滴水了。

至於車衣與車褲是否必要呢?我認為車衣是個有了很方便、沒有也沒差的裝備。因為騎行中需要的鹽錠、防曬等物品可以放在上管包中,其他沒有很頻繁需要的東西可以放進馬鞍袋,而手機固定在手機架上看導航,也就沒有必要用到車衣背後的口袋了。因此我認為只要是透氣、排汗的衣服即可。不過車褲就絕對有必要。公路車的坐墊又薄又硬,坐久屁股會很痛,而自行車褲的屁股處有一塊軟墊,配合騎乘姿勢調整與適當休息,一天騎上七、八個小時是沒問題的。購買車褲時要注意看商品標示,有軟墊厚度之分,適用於不同長短的騎乘時間,不懂的話可以請教店員。

由於我出發當日正好遇上寒流,因此保暖衣物我有多帶一些,不過回暖之後再也沒用到了。

後悔帶出門的東西很多,有GoPro自拍棒、拖鞋、折疊衣架、環保吸管、厚的騎機車手套和過多的行動電源,都被我寄回家。GoPro自拍棒我從頭到尾沒拿出來過。首先,我平時出遊就很少用自拍棒,加上GoPro裝上自拍棒之後變得太大一支,只能放在馬鞍袋中,騎行時非常不方便拿,因此我都是手持拍攝。當初帶拖鞋的原因,除了在青旅內穿較方便,也可以在下雨時騎車穿。後來決定捨棄這個方便,換取更輕的行李重量,就把拖鞋寄回家。結果我住的四間青旅室內全部都要脫鞋,根本也穿不到自己的拖鞋。至於折疊衣架,原本是想晾衣服或毛巾用,後來發現一條塑膠繩就夠了。吸管則是因為我平時就不喜歡喝手搖飲料,何必帶吸管。行動電源我帶了兩個10000 mAh的和一個4700 mAh的,因為手機同時開Strava紀錄和導航,又一直曬太陽,會很耗電,所以才帶這麼多個。路上逐漸學會自己挑好騎的路走,就不需要一直開著導航,也可以把手機收到上管包內避免太陽直曬,因此一天用一個10000 mAh就很足夠。但我還是留了第二個備用,把4700 mAh的寄回家。

除此之外,也有我最後悔沒有帶出門的:食物袋。原先有列在清單中,最後卻忘了放進馬鞍袋中,讓我路上買一些小吃或便利商店茶葉蛋時,都無法避免的多產生一個垃圾。

將行李裝進馬鞍袋時,記得不要直接裝進去,而是先在馬鞍袋裡放一個大塑膠袋,再把行李放進塑膠袋中,然後將塑膠袋多餘的部分捲起塞進馬鞍袋的空隙中,如此一來,就可以替行李防水。塑膠袋要記得選厚一點的,以免破裂滲水。我自己還有在馬鞍袋外多套一個防水背包套,但主要是因為我的背包套顏色是螢光黃,掛在車上可以讓後方來車更容易看見我。如果馬鞍袋內塑膠袋的防水有做好,其實外層是不需要再加背包套的。

另外在安全性的部分,我有放一張小卡片在上管包裡,上面寫我的姓名、緊急聯絡人的姓名及電話,和我家地址。用意是萬一我失去意識,路人來幫忙時,知道可以聯絡誰。至於保險,我是選新安東京海上的旅平險,加購「自由車活動保險」,因為一般的旅平險可能沒有包含自行車,而新安東京海上可以直接加保,也有含意外事故的賠償責任保險。此外就是三不五時向家人、朋友報平安。

〔實用app及網站〕

天氣:手機內建天氣app(清楚好閱讀)、Windy(爬山常用,除累積雨量外也有風向、風速等資訊)、中央氣象署網站或app(可選擇鄉鎮,我最常用逐三小時預報的功能)

交通:Google Maps(開飛航模式也可導航)、Maps.me(離線地圖)、台鐵e訂通(查火車時間)、台鐵兩鐵列車網站(帶自行車上火車相關規定及開放車站)

住宿:Booking.com(可以看各家青旅的照片及評價)、Google Maps(沿著路線找住宿點)

紀錄:Strava(紀錄軌跡、距離、爬升高度等)

〔體能訓練〕

其實我決定要環島後只練習了一次,針對較不熟悉的爬坡。平時我都是靠跑步、重訓、爬山來維持體能,偶爾騎單車(最遠騎過105公里)、游泳或打球,對自己體能還滿有自信。但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建議還是要先訓練一段時間,或是把行程排鬆一點。

 

接下來我會紀錄每天的行程、途中發生的事或心得,以及一些經驗分享,希望讓其他想規劃環島旅程的人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也對我自己是一種留下回憶的方式。

3會員
16內容數
偶爾寫點東西,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動或感受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