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 演給大人看的動物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向經典表現主義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 致敬的畫面

向經典表現主義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 致敬的畫面


融合科學怪人與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背景的歷史切片改編而成的古典科幻寓言,一位跳到水裡自殺的懷孕女主角(Emma Stone飾演)被打撈起來成為活死人,名為上帝名醫移植其肚中小孩腦袋獲重生,重新學習如何成為人。

 

女主角從實驗「溫室」,帶點懸疑詭異的氣氛,而後開始進入啟蒙進程,從自慰發現身體快感,如浪漫主義- 拜倫(文學家)式崇尚感官。並被花花公子持續「開發」享受愉「躍」。而船上閱讀愛默生的書象徵著女主角又更進一步具備人的同理心,因為看到世上窮人受難,《可憐的東西》彷彿把象徵因為性關係被收編為妻的父權挖空他的資本捐獻出去的政治解放隱喻,到了下一站19世紀著名的巴黎妓院,以身體自主為名,並以多段床戲表現著俗世各種奇特性癖好的多樣性。

 

《可憐的東西》也可以說是Emma Stone的服裝個人秀

《可憐的東西》也可以說是Emma Stone的服裝個人秀


延續導演舊作《真寵》古典戲劇感外加奇幻,把形式方面(美術、服裝、場景設定等)做到頂,相對類似氣氛法國導演尚皮耶居內的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會把一部分焦點描述各種的怪奇物件,而《可憐的東西》不知道是否票房考量,全片聚焦在女主角的表現,以人的戲劇性為主。時常出現魚眼廣角鏡頭,像是監視畫面,又好比實境秀,意味全片進行一場人類的實驗。


《可憐的東西》還算是趣味的設定,「做壞掉的人」讓Yorgos Lanthimo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對「性」開放的花花公子,沒有想到在女主角跑去當妓女之後,卻變得十分「貞誠」,奇怪的轉折

對「性」開放的花花公子,沒有想到在女主角跑去當妓女之後,卻變得十分「貞誠」,奇怪的轉折


醫學方面,對於人存在意義的探究像是延續導演前作《聖鹿之死》血淋淋的心臟畫面,但《可憐的東西》很可惜地獵奇有餘,新意不夠,或許太著重戲劇表演,沒有描述醫學技術的部份。因為如同《未來犯罪》(註1),技術的展現就會是新(概念)的部分,但片中太快把手術移植直接變成看似有趣的符號、表象的視覺。


更重要的是,之前詬病導演Yorgos Lanthimo 只營造「詭異的感覺」但卻「不太實在」(註2)、為怪而怪,很抱歉,這點在《可憐的東西》完全沒有「改善」(improve)!在《可憐的東西》對白如脱口秀玩弄不少「地獄梗」 (姑且不論其古典文學改編的基本功)就劇情上,以惡趣味製造笑料輕易樹立敵人的用意,立竿見影,讓觀眾方便選邊站,但無非《可憐的東西》是以這樣寓言鑑古推今,反映當代政治性,政治正確不提,但片中滿溢的象徵性與LOGOS(語言邏輯),例如:用讀愛默生的書提示女主角開始「進步」會思考外面世界的社會階級,這樣充滿作者明確意念的縮限解讀,除了忽略女主角她到底為何進步的歷程與想像(在此醫學變成便宜行事的「魔法」),甚至本片疑似以獵奇感包裝著健康導向:女性「身體教育」,多元族群「文化教育」。

 

面容致敬科學怪人的醫生,與右邊看似純真擔當,到後面象徵包容的醫生學生

面容致敬科學怪人的醫生,與右邊看似純真擔當,到後面象徵包容的醫生學生


《可憐的東西》的becoming human(成為人),相較與當代藝術哲學提倡跟萬物學習,或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的becoming animal(成為動物),沒想到電影開頭設定就已經是本片最有趣的部分了,而後彷彿不斷在開倒車?如果女主角象徵著一種「進步」史觀的話,那結尾的女主角即將成為醫師重新階級化到底是進步還是退後?最後象徵性的三人行,暗示伴侶關係的開放性,又同時呈現人羊移植的惡趣味,這裡想問的是:羊怎麼了嗎?羊比較低賤?就該被嘲笑?

 

《可憐的東西》種種營造著「詭異的感覺」是不是弔詭地呈現一種表面上有趣,暗地裡封閉保守,如商業廣告看似好玩,不正是更加危險的偷偷驅使著人們前往消費?也許正是這樣自以為開放,或者我們該問什麼是開放?閱人無數的性工作者、AV男優?哲學家還是共產主義革命份子?

 

最後必須要說的是,我想導演或編劇都有所誤解,哲學並非理性(但你可以說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在先驗的前提談論甚麼是理性的範疇)。而是當對世界好奇,就已經是哲學了(思想的可能)。以這樣可能性,顯然《可憐的東西》遠遠比不上同樣指涉醫學與身體的《未來犯罪》提出器官(organ與organization(組織化、機構化))與美學評判的關係,同時提示感官在拒絕賦予意義之間,是不是有一種不需思考的身體性的可能與想像。

 

 

(註1)
詳見筆者《未來犯罪》一文
https://vocus.cc/article/63cb8449fd89780001ce32d2

 

(註2)
看起來有些被稱之為「詭異的感覺」,身為創作者大可以享受著個怪胎的標籤 。但若深入來看這樣劇本邏輯上與美學風格的矛盾,根本就是,我們說身為創作者還有什麼道德責任的話,就是一種誠懇,一種對真實的表述往往要大於表面的風格或者所謂敘事策略(或我們現在流行說的「梗」)。這也是我一直覺得,Yorgos Lanthimos的作品一直達不到真正藝術高度的原因。

以上節錄筆者談《聖鹿之死》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8/01/the-killing-of-sacred-deer.html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4/5雙眼之間
劇情描述,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又不是雙胞胎,只是一種科幻?還是純粹奇想的開頭,是一種趣味好玩,能否有什麼可以思考之處?《德黑蘭雙面疑雲》完全可以從《寄生上流》階級的隱喻為起點過渡到一種封閉世界的寓言性。甚至擴增了後者的解釋,讓貧窮和富有成為某種互補。
《春風勁草》冗長的對話,電影動輒三個小時,需要多點耐心與專心。還趕上近期Metoo取消文化的列車,卻不是如此片面談論所謂社群媒體上的政治正確,而是藉由「語言辯證」中帶出一絲絲土耳其的民族性,並從鄉村保守又有些荒謬與趣味的教育官僚與人際關係中,最後帶出那個無從置喙的生命處境。
4/5春風勁草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4/5情遇巴塞隆納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
描寫俄勒岡藝術與手工藝學院的校園氣息,與取材知名藝術家Cynthia Lahti在其校園周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上部作品同樣選擇底片進行室內自然光的粗粒子捕抓藝術家工作室的吉光片羽,一種帶有質樸、平淡紀錄片意味的生活感敘事。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4/5雙眼之間
劇情描述,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又不是雙胞胎,只是一種科幻?還是純粹奇想的開頭,是一種趣味好玩,能否有什麼可以思考之處?《德黑蘭雙面疑雲》完全可以從《寄生上流》階級的隱喻為起點過渡到一種封閉世界的寓言性。甚至擴增了後者的解釋,讓貧窮和富有成為某種互補。
《春風勁草》冗長的對話,電影動輒三個小時,需要多點耐心與專心。還趕上近期Metoo取消文化的列車,卻不是如此片面談論所謂社群媒體上的政治正確,而是藉由「語言辯證」中帶出一絲絲土耳其的民族性,並從鄉村保守又有些荒謬與趣味的教育官僚與人際關係中,最後帶出那個無從置喙的生命處境。
4/5春風勁草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4/5情遇巴塞隆納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
描寫俄勒岡藝術與手工藝學院的校園氣息,與取材知名藝術家Cynthia Lahti在其校園周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上部作品同樣選擇底片進行室內自然光的粗粒子捕抓藝術家工作室的吉光片羽,一種帶有質樸、平淡紀錄片意味的生活感敘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充滿深度的電影,除了帶給觀眾感官享受,還隱含著許多深刻的內涵。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冒險、實驗、與人類的成長,帶給觀眾不同的啟發和思考。觀眾在觀影後,可以自我審視,檢視自己是否保有冒險之心,以及是否有勇氣持續實驗人生。
Thumbnail
有的電影看完預告片就知道整部電影的走向,有的是看完參不透卻意猶未盡,完全被引起興趣。例如Emma Stone(艾瑪史東)跟Mark Ruffalo(馬克盧法洛)在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trailer裡起舞的模樣。帶點荒誕不羈,尤其跳舞的配樂乍聽下有點哥德式暗黑,但不知不覺中,聽著聽著開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充滿深度的電影,除了帶給觀眾感官享受,還隱含著許多深刻的內涵。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冒險、實驗、與人類的成長,帶給觀眾不同的啟發和思考。觀眾在觀影後,可以自我審視,檢視自己是否保有冒險之心,以及是否有勇氣持續實驗人生。
Thumbnail
有的電影看完預告片就知道整部電影的走向,有的是看完參不透卻意猶未盡,完全被引起興趣。例如Emma Stone(艾瑪史東)跟Mark Ruffalo(馬克盧法洛)在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trailer裡起舞的模樣。帶點荒誕不羈,尤其跳舞的配樂乍聽下有點哥德式暗黑,但不知不覺中,聽著聽著開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