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小弟近期看書的拼貼,留存特有感之處,心得片面仍希望供參。
本書可說是伊藤潤二的自傳,講述他成長過程與創作念想。自己從學生時就蠻欣賞其作品,對獵奇跟幽美之間,他利用漫畫媒介將屬於自己的平衡拿捏得很好。也因此我遇到新選集或書店有再版時,儘管多為作品重新組合,由於耐看都會不禁把玩一下,相較現世長篇逐漸被短影音取代,作品能意味深長同時又短小精悍實屬難得。
書中幾段是老師自我分析的內容,童年住舊屋上廁所要行經幾乎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道,讀來光是想像就很有味道,其餘例如少年時觀看電影及聆聽的音樂,諸如此類一絲一縷想像都成為伊藤潤二創作的元素。天馬行空都建立在這些實際的經歷,因此我不會意外他的故事會散發一種濃烈的日本社會氣息。其次是他繪製的主角女性魅力自顯, 無論是靈性也好、可愛也好,我覺得在肉慾佔比日益漸高的世代別具一格。(我個人覺得跟家庭成員有關,母親和姊姊在創作道上也會權充助手,老師的視野因而有相對多的觀察。)
【富江】這個女角靈感源於他少時同學的離世,某天班上突然公布過世消息,「這個時候如果死者不僅沒死,還會再生,害死他的兇手會怎麼樣呢?」,想著想著就這麼生成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概念,跟富江一樣分裂、再生,組成種種故事。
身為漫畫家,手藝是必須品,不是科班出生,怎麼培養手藝呢?看完書我體會是出於牙體技術,伊藤潤二剛入職場時是牙體技術師,利用石膏模型製作假牙、牙體器具提供,可以一提的是伊藤潤二期待做出完善的牙體,但看到同事做得快可批次,品質也達生產需求,自己追求的極致不受當下時空青睞,相較下遇到瓶頸,省思後伊藤潤二想要進入更能施展手藝的場域,結合學生時創作「微型小說」的經驗,投稿刊物取得楳圖賞佳作就此嶄露頭角。
對伊藤老師而言,美女之於恐怖就像奶油之於吐司或美乃滋之於炸雞塊一般,這個比喻感覺是指互惠性質相輔相成的兩種存在,畢竟世間萬物幾乎是相對的,醜惡也基於美善,因此我覺得大部份描繪陰暗的作家內心的光明都有端倪,伊藤老師心思的細膩則可透過書中一些軼事得知,諸如小時在殯儀館和同學玩起溜冰長大後回想起大人的寬待不禁感到慚愧與感謝,還有創作恐怖高挑女角【淵】時,因為當時日本國內有鯊魚意外造成傷害而暫時放棄原本想使用的靈感,創作【生物別墅】對於漫畫中的胖老闆形象造成現實工作上司的無端困擾,感到歉意因而決心不再犯下同樣行為,這些乍看小事都反映出伊藤潤二對理想的把持。最後我想擅自離題一點為【咒術迴戰】作者芥見下下做點說明,可能有些爭議是有關他作畫時對伊藤作品概念的挪用,但我想爭議留在當事人之間就好,畢竟本書和其他平台中看來兩人是互敬的,兩個人的作品也都有值得欣賞喜愛之處,因此我想無須介懷。下面則是近期來台展覽時HowFun對老師的介紹影片,可以輕鬆看。
刻意練習是這節我主要想提的,另有一本恆毅力(Grit)是去年讀的書,該書作者有提及刻意練習因此看看這本名作,兩本可以同時互相參照閱讀。之所以跟伊藤潤二的書一起寫,除同時翻閱外也是因為我認為伊藤潤二配得稱以書中技藝超群的專家名號,他自己就有屬於專精恐怖漫畫領域的「心智表徵」(例如他認為漫畫家前半靠腦力、後半靠體力等等),心智表徵指的是一個人對領域的理解與掌握,舉例來說,18世紀的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對音樂與小提琴的理解與掌握即使現世也難以量化,但帕格尼尼自己絕對比他人知道,他就有「天才級的心智表徵」,本書的目標就是闡述協助及建立心智表徵的原則,以下是幾點優先想記下的。
「異數」一書的作者葛拉威爾曾引用本書的探討,提出一個概念「一萬小時法則」,基本上是任何超群菁英都從事專業領域一萬個小時以上,看完本書會更了解,這個其實也是片面的觀點,本書就以葛拉威爾書中的披頭四舉例,披頭四出世並不只是因為演出,葛的講法會造成斷章取義,事實上練習的目的和品質影響的層次更深,此外在現今較「對事不對人」的時代,聚焦在天才的背景及其成長模式會更有意義。例如莫札特,後世多認為有些樂曲創作是天才的產物,但史實顯示他父親培養時,有給他練習過很多樂曲作品,莫札特的天才作品有許多模式跟練習作品相同,綜觀天才的養成,不管是音樂家或運動選手等等都有跡可循。
寫到這裡我自己會覺得有些陳腔濫調。我好像在看一個大家都已知的現象,富二代不就是真理?鳴人的父親也是天才四代啊!不過我們可以先省略這個思考過程,姑且認知有些事在各自的時空是有門檻的,無論如何都可以回想自己接下來三十年(三十年只是喊個數字)如何運用書中所說的模式,書中列三個階段,我在此只講成前後:首先是培養動機或興趣,其次是全力投入不斷精進。針對培養動機,作者講述西洋棋大師級子女實例,該家長並不是西洋棋大師,他們只是比較懂當下如何鼓勵和推進子女在所選領域的動機。這邊會令我想到最近的以馬內利事件,應該也能和虎媽蔡美兒對照,簡言之確有可取之處,能否適合則是自我的功課,關於這裡我主要想說的是,你我的爸媽不一定是最懂的人,你我的親友或認識的專家也各有是非,找到並調整出一個當下最適合的環境就是了,這個環境不一定是一輩子,家庭、職場、教會、讀書會或群組,都是可以因異調整的,在共同價值觀上結合彼此的片面,過程會愈來愈完善。隨後的不斷精進不只是為了單一目標,它仍有動機支撐,例如愉悅和慢跑,就像電影AIR說的:跑步的目的不是終點,跑步本身就是目的,練習亦是如此,現在成功的定義愈來愈多元我認為是好事,金錢也好、流量也罷,終究是一個幫助定位的站牌。
以上就是一部份心得,看倌實際翻閱這幾本書會得到更多,我最後提出一些心中的思緒,就是在各種領域內,個性特質及價值觀念的組合,呈現出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技藝二字除了技術也有藝術,那良善也可以練習嗎?對於這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論述,許多宏大的觀念,經過刻意練習必定有非凡的迴響,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