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中考完學測後,我只填了三個志願,分別是台清交的材料系。因為高中在科研社接觸過,加上身邊親戚各種吹捧,那時候還覺得這就是最佳選項了。
但是進到台大材料唸了兩年書後,我發現其實我對這個科系真的沒有興趣。
真的開始有轉跑道的念頭,是在大三去完工研院實習後。大學的暑假總想給自己塞點事做,剛好身邊有同學去年去實習過,覺得頭銜很帥就找了朋友一起報名。那個實驗室的教授是我們大一普物的老師,我跟同學甚至只寄了信跟老師說我們想去實習,老師也就讓我們去了。
去了發現實驗室在做什麼我們根本搞不懂,整個實習期間印象最深的是中午跟朋友偷溜出去待在漫畫店裡看漫畫。只模糊記得學長一直在微調參數讓半導體的某個性質變的更好,那時候就想我才不要花之後的人生瘋狂調參讓半導體的性質好一點點(結果後來做機器學習還真的常常在瘋狂調參讓模型的準確率好個1%)
總之我在心裡默默決定要尋找其他人生道路了,但是還沒有具體的想法到底要做什麼。
大學時候我就很愛到處聽各種 inspiring 的演講, 學校的演講或是線上的 TED 都聽了好幾場。在我想轉換跑道的期間,剛好系上學長組織了引路人計畫,邀請畢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經驗。我去聽了一場同樣轉職寫程式的學長分享,雖然學長講的內容不是很吸引人,台下好多同學快睡著,但他轉跑道期間做的嘗試讓我驚覺:「原來這樣也可以」
現在想起來也不是多了不起的嘗試,就是去資工系、電機系修修課、做些專題,但我那時候真的從沒想過這個可能性。在馬拉松跑者基普喬格突破當時認為是人類極限的兩小時大關前,沒有人想過可以做到這件事。對當時的我來說也是一樣感受吧,看到有人走過這樣的路,我要開始走轉職之路好像也沒那麼難了。
大一修過系上程式課,雖然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優,但我隱約覺得寫程式這件事還蠻好玩的,加上聽完學長的演講,還有寫程式好像很賺錢、之後工作的時間地點彈性等種種考量,我決定把下一個跑道定位在資工領域。
於是我開始採取行動:報名了資工系開的暑期課程、找了電機系教授做專題、開始修電機資工開的資工領域課程。我發現雖然事先規劃很重要,但是想再多都不及你真的開始行動,因為很多事是做了之後才發現跟想得不同的。
例如我發現:
真正採取行動之後我發現改變其實不難,身邊的同學教授也很願意給予支持跟資源,有很多挫折都是因為自己太心急了,一下就想做好其他人學習了兩三年之後才做的事。後來我繼續修課,想著以後可能會考研究所,所以我把考科的六門課全部都修了。
期間我申請了延畢一年去國外交換,由於我的交換只有在下學期,是時候為我延畢的大五上找點事做了 - 我開始申請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