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紀錄片,也認識了更多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宗教信仰是台灣一大文化,也不難從片名《神人之家》發現其與宗教的連結。電影簡介這樣寫著:
「離家二十年,導演阿良回到偏遠農村的家鄉,當他與家人重新面對彼此時,卻發現當年迫使他逃跑的人事物不曾改變。國小就通靈的哥哥,與十二尊神明讓信仰成為一家人的救贖,也成了詛咒。」
在我看來,這部片是一個再普通、再平常不過的故事,但又因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有血有肉,都是「真實的」,所以造就這部紀錄片如此特別。
神,真的存在嗎?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紀錄片已此命題為出發,紀錄下導演本來疏遠的家庭,此紀錄片不只是讓觀眾認識他的家,也是讓導演自己重新認識這個家,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他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有些時候,這種課題和挑戰往往又是一個家中最私密、最難以啟齒的事情,能把這樣的「家醜」紀錄下來,甚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
在導演的映後分享中,提到上面那句台詞被很多人批評,他原本一直想拿掉,但剪輯師把它留下來。被批評的理由不難理解,紀錄片一向被認為要中立客觀的紀錄下事實,而這句話被部分人認為太煽情了,我相信導演也這麼想。但看完整部紀錄片後,我不僅認為應該留下,更是不可獲缺。
這句話出現在紀錄片的蠻後面,是導演的哥哥對他說的。盧盈良導演18歲時就北漂追夢,「家」這個稀疏平常的字對他而言卻如此陌生,而他也一直認為自己不是家的一份子。如果不是那通電話、這部紀錄片,我相信導演也還是會對家「繼續陌生」,然而他的家人並不把導演當成外人,尤其是他的哥哥,「你原本就不是自己一個人」這句話便是家對導演包容的展現。或許紀錄片的義務是要如實呈現「人」,但「情感」不就是每個人最忠實的呈現嗎?
你有多久沒回家?多久沒見家人?還是學生的我,每天都會回家、每天都會見到家人,但未來呢?我與家會成為什麼樣的關係?或許我也從這部紀錄片學到了,「家」的一種展現:沒有煽情的台詞或熱情的肢體展現,一個眼神、一句問候,就是家。
這部紀錄片在台北電影節得到了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觀眾票選獎等殊榮,也入圍了2022年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雖然最佳紀錄片敗給了一樣很厲害的《九槍》,但這部紀錄片仍非常值得一看,在紀錄片中,不只認識導演的家庭,也能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