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天水圍的日與夜》:我的日常電影啟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看電影,我喜歡看日常。或許是因為日日生活大致上一成不變,所以更想從中看出一些電影感,把日子看得有滋有味一些。雖然現在說到日常電影,總不免俗先往日本片聯想,但認真倒帶,我自己的日常電影啟蒙,早先於是枝裕和、荻上直子,甚至比小津安二郎都還早的,確實是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印象中是大二升大三的夏天,在那個還有暑假可以思考怎麼浪費的年紀,我一時興起找了網友們推薦的電影,一部一部囫圇吞棗地看──《非常母親》、《四月物語》、《四百擊》、《再見列寧》、《在黑暗中漫舞》、《雨人》、《猜火車》⋯⋯,在這些經典電影裡,不曉得為什麼,對 2008 年上映、在當時還算新片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水圍」,很美的文字組合,其實是個地名,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鄰近深圳,距離我們熟悉的香港島約二十五公里(大約台北到桃園的距離),是個相對晚近開發的新市鎮。由於並非觀光地,相信大多台灣讀者對它並不熟悉,但若說到它所隸屬的「元朗區」,相信大家有些印象。

據網路資訊,天水圍早年曾發生過數起重大社會案件,因而被貼上了「悲情城市」的標籤──於 2009 年上映的姊妹作《天水圍的夜與霧》即是以「天水圍滅門案」這起家庭人倫悲劇為背景;但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所呈現的天水圍,可以說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社區,有著許多高樓住宅,社區底下有著自己的商店街與超市,而在超市工作的主角貴姐(鮑起靜飾),與正在放暑假的兒子張家安(梁家龍飾),就在高樓中的某一小戶裡,過著看來並不寬裕卻也安穩的生活。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電影的開頭,看起來是幾張天水圍尚未被開發時的黑褐色相片,有蝶、有蟹、有水窪;接著畫面有了色彩,電車經過,鏡頭帶我們從一座天橋上看──看一座公園,遠處的山,然後慢慢轉向天水圍的一幢幢高樓。這是一個清晨,張家安還睡著,貴姐已經出門,到超市上班了。就這樣,電影跟著一個尋常日子開始,記錄下這對單親母子在這個夏日發生的一段段小事,遇見的一些人,以及他們在昏黃燈光下的幾場晚餐與交談(與不交談)。

同樣是以日常為主題的電影,比起《橫山家之味》等日系作品,雖然情感面同樣令人動容,但我感覺《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相對不那麼精緻、帶有更多煙火氣的生活感,更貼近台灣的日常況味。

雖然無比日常,但全片仍有不少令人心頭一緊、窺見生活裂隙的段落:張家安為獨居阿婆梁歡(陳麗雲飾)裝了電視、換了燈泡後,阿婆在燈下終於露出的笑容;日日看來積極正向的貴姐,因為張家安找到的一條舊牛仔褲,回憶起年輕時早逝的丈夫,暗自神傷;貴姐陪阿婆搭車探望女婿──在女兒過世後已另有家庭──希望見見孫子,卻受到客套冷淡的對待⋯⋯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做人真是很難的。」
「有多難呀?」

在看過不少日常電影後,發現這類故事常見的,是試著在平凡中見不凡,提醒看電影的我們,要在渺小中見偉大;但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我感覺是在平凡中見平凡,凝視久了,卻也從中看出更多生活與人際的肌理,整部片更有種安慰而雋永的質地,然後就能帶著這雙眼睛回頭看自己的生活,私以為是另一個境界。

此外,這部電影雖是小品,也還是呈現了天水圍、香港,或者說當今全球性的各種社會問題──單親家庭、階級貧富差距、獨居老者⋯⋯。但比起將之特殊化、戲劇化,《天水圍的日與夜》用相對不露痕跡的方式,將這些「議題」及香港本地的歷史文化發展,巧妙地織進影像、情節與角色對話中。於我而言,感覺獲得的不是知識,而是近似記憶的東西──「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比起知識,相信記憶更是人生的本質。

初看這部電影後的十數年間,香港與台灣各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今的天水圍、現今的香港、現今的世界,大多已非當時電影中的樣貌。但即使外在如何變動,大多數人還是早出晚歸,過著日子,在每個人的天水圍。我們看著時代,但也不要忘記看見彼此,看見自己,如同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全文劇照/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 經典補完計畫:亞洲導演篇,請往此去!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跨入 2024 一段時間,至今回想,法國電影《墜惡真相》依然是我 2023 一整年看到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一場墜樓,震動的不只是婚姻關係或性別角色的討論,更關乎何謂真相,與「真相是否存在」的探討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中,讓我駐足許久的字是 Anatomy──解剖,剖析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墜惡真相》全片長達兩個半小時,但格局非常簡單:這是一個命案嫌疑犯的辯護過程。從案發當天的現場側寫,到判決出爐結束,這故事非常「專心」;但能夠拿下一座(實至名歸的)金棕櫚獎,是因為在緊湊、毫不讓人不耐的巨大篇幅裡,它辦到了三件事:
4/5墜惡真相
文/Yi 當洪常秀(홍상수)的最新作品《在水中》(2023,in water)於柏林影展邂逅單元中以幾乎全片失焦的畫面展示於眾人眼前時,不僅嚇傻了所有觀眾,也激怒了許多影評和媒體。作為洪常秀的第 29 部長片,本片描寫一個年輕男演員首次擔任導演,邀請兩位朋友一起到濟洲島上創作的故事,而這一切全都在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跨入 2024 一段時間,至今回想,法國電影《墜惡真相》依然是我 2023 一整年看到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一場墜樓,震動的不只是婚姻關係或性別角色的討論,更關乎何謂真相,與「真相是否存在」的探討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中,讓我駐足許久的字是 Anatomy──解剖,剖析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墜惡真相》全片長達兩個半小時,但格局非常簡單:這是一個命案嫌疑犯的辯護過程。從案發當天的現場側寫,到判決出爐結束,這故事非常「專心」;但能夠拿下一座(實至名歸的)金棕櫚獎,是因為在緊湊、毫不讓人不耐的巨大篇幅裡,它辦到了三件事:
4/5墜惡真相
文/Yi 當洪常秀(홍상수)的最新作品《在水中》(2023,in water)於柏林影展邂逅單元中以幾乎全片失焦的畫面展示於眾人眼前時,不僅嚇傻了所有觀眾,也激怒了許多影評和媒體。作為洪常秀的第 29 部長片,本片描寫一個年輕男演員首次擔任導演,邀請兩位朋友一起到濟洲島上創作的故事,而這一切全都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近年香港電影人以戲明志似乎已成習慣,但我更樂見《九龍城寨之圍城》這套港產IP改篇商業作能於兩岸三地跑出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兩個多月前的農曆新年假期間,香港地清清靜靜,我特地跑去戲院看《但願人長久》優先場,院內卻差不多full house,有趣有趣 《但》主角一家的基層新移民背景,置於近年的香港屬於比較敏感的議題,但整體其實是一部敏感細膩的半自傳私小說;而且導演第一部長篇作品就自編自導自演(後段一部分),實力不容小覷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港產片《白日之下》以嚴肅社會事件為題材,好看!不過整體的編導手法比較老生常談,事與人(演員)的光芒大於劇情/電影本身 另一方面……有點好奇港產新導演何時才會打破四字電影定律?lol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近年香港電影人以戲明志似乎已成習慣,但我更樂見《九龍城寨之圍城》這套港產IP改篇商業作能於兩岸三地跑出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兩個多月前的農曆新年假期間,香港地清清靜靜,我特地跑去戲院看《但願人長久》優先場,院內卻差不多full house,有趣有趣 《但》主角一家的基層新移民背景,置於近年的香港屬於比較敏感的議題,但整體其實是一部敏感細膩的半自傳私小說;而且導演第一部長篇作品就自編自導自演(後段一部分),實力不容小覷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港產片《白日之下》以嚴肅社會事件為題材,好看!不過整體的編導手法比較老生常談,事與人(演員)的光芒大於劇情/電影本身 另一方面……有點好奇港產新導演何時才會打破四字電影定律?lol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