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活泉|我對「兩種不信」的反思

更新於 2024/03/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甘堅信牧師在《真實的信心》書中論及〔兩種真理〕〔兩種信心〕之後,提出信仰上的〔兩種不信〕。第一種不信,源於缺乏知識。因為信道來自聽道,既然未曾聽聞,當然不會信。第二種不信,是已經知道真理,却不願意順從。可知「不信」若非對於神的話語無知,便是因為不肯被説服所致。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甘堅信牧師認為:「信心就是行出神的話。」(p34)而「理智上贊同的人」是危險的,因為神無法接觸他,撒旦却可以進入他的內心。如果真的相信神的話語,那麼,當生活中烏雲籠罩的時候,會跟太陽出來一樣的平靜安穩 。

甘堅信牧師提醒,「理智上贊同的人」,就是回到「多馬的信心」,而非「亞伯拉罕的信心」。

《使徒行傳》27章曾經紀錄保羅遭遇船難,同行的人都認為沒有獲救的希望。此時唯有保羅宣稱:「我所屬所事奉的神,他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7:24 )「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 27:25 )保羅是另一位信心的典範,他的信心和「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完全一樣的。(p38)

感謝主!看到這裡,再次給予我一個反思信仰的機會。我曾是儒家思想的堅信者,完全擁抱孔孟人文主義的思想態度,又長期任教唐代文學,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三十年之久。我不否認儒家思想在「安身立命」的貢獻, 也不否定佛教在「意識科學」領域的探索。當我接受創世論作為「終極救贖」之後,其實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甘堅信牧師所説,屬於「理智上贊同的人」。

信主13年,還沒有能夠完全做到:「口裡承認,心裡相信」神是我的救主。直到新冠疫情肆虐的這三年, 經歷了非常多神蹟奇事,神知道我為信仰付出的極大的代價,重新賜給我產業和平安。就以最近這一年來,不但賜給我完全的健康、幫助我安渡投資失誤的財務危機,更驚悚的是元月間,還在高速公路躲過生死一瞬間的車禍危機。當我已經歷救贖之恩,我還能繼續頑梗不信嗎?當然不。

raw-image
甘堅信牧師(Kennet E. Hagin)

甘堅信牧師(Kennet E. Hagin)




avatar-img
6.0K會員
631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多馬的信心」是憑感官證據而來的信心,是「屬人的信心」。至於耶穌所説:「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指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
「信心不足」是基督徒弟兄普遍的現象,禱告未蒙垂聽、未得祝福,很可能就陷入軟弱的境地。為什麼會這樣?甘牧師指出,因為我們是活在自然界,傾向倚賴自己的「感官知識」,而非「神話語的真理」。他又說,真實的信心就是亞伯拉罕式的信心,不是根據感官的證據,而是「神的話語」。
《箴言》的作者是所羅門王,整卷書主要目的是勸諭人過智慧和靈巧的生活。所羅門王在《箴言》第二章中呼籲他的衆子,一定要接受智慧的話語。因為智慧可以使人脫離惡道,免於情慾綑綁,使人行走在善道之上。 第二章一開始,他就用訓諭的口氣説道: 「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圖片中是《馬太福音》比較有名的兩段話語,就算不是基督徒也聽過,但我們要如何去領會其涵義呢?且讓我細説分明。
「多馬的信心」是憑感官證據而來的信心,是「屬人的信心」。至於耶穌所説:「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指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
「信心不足」是基督徒弟兄普遍的現象,禱告未蒙垂聽、未得祝福,很可能就陷入軟弱的境地。為什麼會這樣?甘牧師指出,因為我們是活在自然界,傾向倚賴自己的「感官知識」,而非「神話語的真理」。他又說,真實的信心就是亞伯拉罕式的信心,不是根據感官的證據,而是「神的話語」。
《箴言》的作者是所羅門王,整卷書主要目的是勸諭人過智慧和靈巧的生活。所羅門王在《箴言》第二章中呼籲他的衆子,一定要接受智慧的話語。因為智慧可以使人脫離惡道,免於情慾綑綁,使人行走在善道之上。 第二章一開始,他就用訓諭的口氣説道: 「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圖片中是《馬太福音》比較有名的兩段話語,就算不是基督徒也聽過,但我們要如何去領會其涵義呢?且讓我細説分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傳福音給高棉人,無論怎麼傳、高棉人都有理由不信耶穌。 有人理直氣壯「人家已經有神了」;有人先賞你甜點「我信」,緊接著上碗閉門羹「我不入教」;有人涕泗縱橫、哀怨泣訴「我走不下去了」...;不管吞吞吐吐或侃侃而談,不管合情合理或天方夜譚,每個不信的理由都有正當性。理由是冠冕堂皇、端上檯面的給個交代,原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只是 所謂的神 其實是因人的信念而生 那我就想問 你現在遵從的 是自己的信念嗎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我不迷信,但我相信。 迷信,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並會將結果歸咎於外人或外在條件,負面情緒就影響自己心情。 相信,則是一種「正面迎向」的力量,對於結果「有或沒有」皆能坦然面對,因為「相信」的力量,會大於「得失心」。 昨天初四,同學來家裡開心聚會,是我「相信」過年期間有客人來家裡走動,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傳福音給高棉人,無論怎麼傳、高棉人都有理由不信耶穌。 有人理直氣壯「人家已經有神了」;有人先賞你甜點「我信」,緊接著上碗閉門羹「我不入教」;有人涕泗縱橫、哀怨泣訴「我走不下去了」...;不管吞吞吐吐或侃侃而談,不管合情合理或天方夜譚,每個不信的理由都有正當性。理由是冠冕堂皇、端上檯面的給個交代,原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只是 所謂的神 其實是因人的信念而生 那我就想問 你現在遵從的 是自己的信念嗎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我不迷信,但我相信。 迷信,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並會將結果歸咎於外人或外在條件,負面情緒就影響自己心情。 相信,則是一種「正面迎向」的力量,對於結果「有或沒有」皆能坦然面對,因為「相信」的力量,會大於「得失心」。 昨天初四,同學來家裡開心聚會,是我「相信」過年期間有客人來家裡走動,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