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集中在天國群體的生活準則,從謙卑成為主的門徒、關懷失喪者、處理肢體間的衝突,到活出真實的饒恕。耶穌揭示,屬天的價值觀與世俗不同,信徒要以孩子般的單純、僕人的心態與無限的饒恕,來活出合神心意的群體見證。
一、謙卑如小孩:天國之道的起點(太18:1–6) 門徒問耶穌「天國裡誰是最大的?」(太18:1)耶穌卻立一個小孩子在他們中間,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又說凡謙卑如這孩子的,就是天國裡最大的(太18:4)。耶穌以孩子作比喻,指出天國不是爭名奪位的地方,而是謙卑、信靠、單純的心所能進入的國度。信徒的成長,不在於地位或表現,而在於內心的轉變——回轉、放下己意、單單依靠神。
同時,耶穌強調,不可使小子跌倒,因為在神眼中,這些微小者極為寶貴(太18:6)。這提醒信徒,不僅要活出謙卑,也要看重並保護每一個在主裡的人。
二、尋回迷羊的心:神對失喪者的愛(太18:10–14)
耶穌用比喻說明,牧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走失,必撇下九十九隻去找那失落的(太18:12–13)。祂強調,天父不願一個小子失喪(太18:14)。
這段話揭示出神對個人靈魂的重視與慈愛。祂不是冷漠的主,而是主動尋找、拯救每一位偏離祂的人。信徒若有基督的心,就當對迷失的人充滿憐憫與行動,願意花代價尋回失喪靈魂,而不是論斷、排擠。
三、處理弟兄得罪:愛與真理的結合(太18:15–20)
耶穌教導如何處理弟兄間的衝突:私下勸戒,若不聽,再帶見證人,最後交託教會處理(太18:15–17)。目的不是定罪,而是挽回。若他仍不悔改,就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看待(太18:17)——這並非拒絕,而是轉入福音的初階處理方式。
耶穌接著說,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祂名聚會,祂就在其中(太18:20)。這強調屬靈群體的合一、禱告的權柄與基督的同在。信徒要以愛心與真理平衡,建立彼此成全的群體,而非放任或冷漠。
四、無限饒恕的功課:活出恩典的生命(太18:21–35)
彼得問耶穌是否該饒恕人七次,耶穌回答:「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太18:22)隨後講述一個欠債無法償還的僕人蒙主憐憫,卻不願饒恕別人,最後被嚴懲的比喻(太18:23–35)。
這段信息直指人的本性與神的恩典之間的張力。人常記仇計帳,但神的國是饒恕的國。若我們領受了極大的赦免,卻不肯赦免他人,就是忘恩負義。耶穌提醒信徒,不饒恕人的,天父也不饒恕他(太18:35)。
饒恕不是情緒的讓步,而是對神恩典的回應與反映。信徒若要活在神的國度中,必須學習饒恕,並不斷操練饒恕。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塑造出天國群體的根本樣貌:謙卑的心、尋回失喪者的愛、處理衝突的智慧與無條件的饒恕。這是一條屬靈生命的實踐之路,不靠外在形式,而在於內心是否被基督的心意塑造。信徒當問自己:我的信仰是否帶出謙卑?我是否關心失落靈魂?我是否願意饒恕並建造合一的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