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難民議題課程-交換日誌02

更新於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你移居到另一個國家,所面對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
當我問課堂上的德國同學,對於一個移民教師而言,在教師資格不被認可、專業性被降低以及語言困難三者當中,何者是最主要的困境,同學分別舉手提出前兩個答案,我聽了苦笑著說,正確答案是語言溝通,台下一片譁然,但我的每個細胞都對此感同身受。

在心理系討論難民議題

耶拿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簡稱FSU)心理所在臨床、教育工商及認知與神經科學三組中,以認知課群的英語授課比例最高,國際學生因此相對較多。剛好我本來領域是認知心理學,加上不懂德語,課程選擇自然集中在認知課群。雖然如此,我仍想嘗試其他在台灣難以接觸到的議題,當我用英語做為課程篩選條件時,發現心理系大學部有一堂Education experiment: The integration of youth refugees and their family in school ,於是決定第一堂課去聽聽看。

一開始我只是抱著好奇心想了解這堂課會如何進行,怎料老師在第一堂課就說要分組,讓我瞬間不知道該不該離開。事後回想當時決定,我認為雖然過程不盡然美好,但有幾個原因讓我覺得很值得,第一,這是我唯一有團體報告的課程(因為另一堂課被放生了,天啊😑);第二,這堂課讓我稍微了解特殊族群(難民或移民)的現況以及德國政府的相關政策。

這堂課第一個特殊之處是整學期只有三天課程(選課系統標明這堂課是Block event),中間下課時,我還特別問一個短髮女孩上課天數,他隨即解釋Block event不是一周一堂課,而是集中在整學期的3-4天,像這堂課主要就是做團體報告,這種課看起來很好拿學分,但每個人都很忙,所以要共同完成報告也不簡單。下課時間結束時,我甚至來不及問他的名字,再次見面已經是學期末報告。

跨文化組隊

課程的第二個特別之處是報告主題由學生自己決定,在分組環節,老師先是讓我們自由發想,在學校系統中,不同角色如學生、父母、教師移居德國後,會產生那些議題,並寫在黑板上,接著為了集中討論議題,會以投票方式選出前6個最多人選的議題,然後讓大家自由選擇要報告的議題。當我想做的題目被其他已經成組的人選走後,留給我的是「移民教師的困境」,和我同組的是兩個德國人,其中一位比較年長的女同學染了一頭又紅又紫的短髮,視覺年齡應有30歲以上,聽她跟老師有一搭沒一搭的言談,直言對報告題目沒甚麼興趣,從談話內容聽起來已經在學校中任教;另一位則是心理系的大學生,有一頭濃密褐色捲髮,小麥色健康皮膚和圓圓大眼,為了方便就用紅髮跟捲髮來稱呼,其實我跟兩位都沒有機會多聊,僅是在課後互留了whatsapp,其他兩人就匆匆離開。

因為紅髮在第一堂課時就說認識有移民身分的教師,可以邀請其做訪談,我因為擔心自己的口語能力,於是做了一切我能做的準備,例如擬定訪問稿,開雲端表單紀錄可訪問時間。這堂課的報告是1月底,但因為12月的時候有耶誕假期,而我正好把打工時間安排在假期中,所以我在11月就主動聯絡另外兩位組員,一邊焦慮同時有其他報告,一邊擔心不知道能不能完成訪問。幸好12月的時候有訪問到一位俄羅斯教師,可惜的是全程以我聽不懂的德文進行,我唯一能理解的句子就是Ich habe keine zeit. (我沒有時間)雖然我在事前已被告知受訪者英語不好,所以會用德語進行,這顯然是對整個團隊與訪問工作更有利的合理方式,但在視訊會議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仍深深地感受到因為語言被排拒在外的挫敗感。這不是我在德國第一次感受到語言隔閡帶來的影響,卻是少數幾次感受到自己甚麼也做不了的無力感,不同於在餐廳打工還能靠肢體語言或偷渡一點英文,在高度依賴當地語言的工作或活動中,不懂對方的語言,所有的積極參與都像泡沫一樣。

外國人的語言困境

在我們查到的背景資料中,德國教師缺工情況嚴峻,非常需要外國人補充不足師資,根據2022年的統計資料,在非技職學校(Allgemeinbildende Schule)中,有13%的老師具有移民背景[註1]。儘管很需要人才,但要在德國當老師並不容易,因為官方不承認外國教師資格,因此這些老師們必須要接受德國教師「再」培訓課程,通過考試才能獲得教師資格。這個歷程讓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教師認為自身專業不被認可,此外,學習德語也讓許多人感到煩惱。有調查發現專為難民教師提供師資培訓的Postdam大學,在其推出第一年訓練課程時,26人只有12人最終進入學校工作,剩下的人必須得再待一年以通過德文考試[註2]。我們有一位來自烏克蘭的受訪者也提到,即使在烏克蘭當了11年德語老師,他到德國後仍花了兩年通過培訓課程,且對使用德語感到有些困難。

當我問課堂上的德國同學,對於一個難民教師而言,在教師資格不被認可、專業性被降低以及語言困難三者當中,何者是最主要的困境,同學分別提出前兩個答案,我聽了苦笑著說,正確答案是語言溝通[註3],台下一片譁然。事實上,在前述這個問題的研究,以及相關新聞報導中的受訪者,不是已經得到德國教師資格,就是正在努力獲取資格的人,所以我認為,相較於已放棄教師身分,轉做其他工作的移民者而言,這些受訪者對於再次成為老師有更高的動機,因此願意接受過往經歷不被認可,並付出時間成本接受培訓。有了這樣的前提,後面的語言、文化才是大魔王,因為溝通是老師的生存工具,如果無法精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理解對方,教學該如何有效進行? 這讓我不禁想到當面對說英語飛快的老師,我都有快窒息的感覺,因為太專注想聽懂對方、想參與討論,不知怎地無法正常呼吸。後來也許是比較熟悉這個語言節奏,又或者是放棄聽懂每件事(因為那個老師很愛舉一些太德國在地化的例子,像政治或電視節目當例子),在選擇性地理解、參與下,我才又活過來。

我想對於不同人而言,在陌生環境會面對的困境都不同。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做這個報告的時間點恰是我在德國的第一個學期,是每天聽、說英語,靈魂會被掏空的時期,也許因為我過去工作經常需要與人互動,一直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還算有信心,當必須使用熟悉度低的工作語言,不免有被困住的感受,因此對有相似處境的人特別有共鳴。這個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只經歷了一年,對於面臨雙重壓力,也就是無法回國與必須留下的人而言更長,當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相處時,總能聽到有些人鐵了心要留下,包含為了尋求生存庇護的烏克蘭人、希望獲得婚姻自主與生活品質的土耳其人等等,因此即使要一週五天,每天上滿8小時的德語課,也在所不惜。
但我絕不會說不以為苦,因為當她微笑著說她今天上了一整天的德語課,而且是用德語教德語喔,她的眼神空洞的嚇人。

 


參考資料

[註1]https://mediendienst-integration.de/integration/schule.html

[註2]https://www.thelocal.de/20180211/syrian-refugee-teacher-starts-job-at-german-school

[註3] Terhart, H. (2022). Teachers in transition. A 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transnational profession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educated teachers in Germany.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2), 293-311.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如果不立刻記錄下來,留下來的記憶可能是我夢到的 在此分享在德國一年的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篇簡述我剛到Jena時(2022/10)的重要事項與時間,包含學校註冊、開設銀行帳戶等,此外,由於當時網路上跟Jena相關的中文資訊不多,所以我列出自己曾接觸過的諮詢管道與社群活動,提供給未來去Jena的人參考😊😊
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大學畢業十年後,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並簡述我決心提升英語能力的過程與方法。 比較意外的是我回國後,意外挖出大學時的交換計劃簡章,這個插曲好像在對我說:「有些事不管過多久,即使久到足以被遺忘,仍會在另一種契機下完成。」
此篇簡述我剛到Jena時(2022/10)的重要事項與時間,包含學校註冊、開設銀行帳戶等,此外,由於當時網路上跟Jena相關的中文資訊不多,所以我列出自己曾接觸過的諮詢管道與社群活動,提供給未來去Jena的人參考😊😊
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大學畢業十年後,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並簡述我決心提升英語能力的過程與方法。 比較意外的是我回國後,意外挖出大學時的交換計劃簡章,這個插曲好像在對我說:「有些事不管過多久,即使久到足以被遺忘,仍會在另一種契機下完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題筆者基本上是持反對的意見,理由如下:(1)專業+語言能力的雙重障礙,因此(2)成績表現可能會不盡理想。慘一點,就是(3)被當甚、至退學,一無所有回台灣從頭再來。若選英語學程,則要留意(4)不講德文,未來能否順利就業?以上都是預測最糟的狀況,以期讀者不要在不清楚風險的狀況下,就把兒女推入留學火坑。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和一位德國同學的異國交流經歷,並探討了在英文溝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作者在經歷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認知,透過對話和交流,體驗到了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同時,文章還提出了與外國同學交流的幾個建議,以及對自身成長的一些體悟。
猶記得在德國時,故鄉因總統選舉引起對岸武力威脅的動作 因害怕失去故鄉而悲愁到無法繼續寫論文, 有一天,真的發愁到跑去找教授,說不知道是不是該快點回家才好 圍繞著家鄉所發生的一切,讓我無法靜下心來 教授的一句話卻點醒了我 他說:人在哪裡故鄉就在哪裡Die Heimat ist, wo du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在大四畢業的那個季節,我沒有選擇畢業,而是選擇踏上了更遠的土地,是的,那一年我延畢去德國當了半年的交換學生,這是我那半年的故事與心得。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在英國留學、遊學或打工,常常遇到語言不足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也會帶來心理上的焦慮與壓力。作者分享了自己面對語言不足的困難以及調整心態的經驗,並提供了一些補足英文能力的方法,例如參與教會、志工活動、打工,並提到了一本有關外語學習的書籍。同時,作者也分享了自我覺察,照顧心理和享受時間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國小、國中的時候,我是個很不擅長交朋友的人。說得直白一點:我是人緣糟糕透頂的小孩。由於經常轉學的緣故,每隔一兩年就必須在新的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係,導致我在這方面非常笨拙而不拿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題筆者基本上是持反對的意見,理由如下:(1)專業+語言能力的雙重障礙,因此(2)成績表現可能會不盡理想。慘一點,就是(3)被當甚、至退學,一無所有回台灣從頭再來。若選英語學程,則要留意(4)不講德文,未來能否順利就業?以上都是預測最糟的狀況,以期讀者不要在不清楚風險的狀況下,就把兒女推入留學火坑。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和一位德國同學的異國交流經歷,並探討了在英文溝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作者在經歷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認知,透過對話和交流,體驗到了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同時,文章還提出了與外國同學交流的幾個建議,以及對自身成長的一些體悟。
猶記得在德國時,故鄉因總統選舉引起對岸武力威脅的動作 因害怕失去故鄉而悲愁到無法繼續寫論文, 有一天,真的發愁到跑去找教授,說不知道是不是該快點回家才好 圍繞著家鄉所發生的一切,讓我無法靜下心來 教授的一句話卻點醒了我 他說:人在哪裡故鄉就在哪裡Die Heimat ist, wo du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在大四畢業的那個季節,我沒有選擇畢業,而是選擇踏上了更遠的土地,是的,那一年我延畢去德國當了半年的交換學生,這是我那半年的故事與心得。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在英國留學、遊學或打工,常常遇到語言不足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也會帶來心理上的焦慮與壓力。作者分享了自己面對語言不足的困難以及調整心態的經驗,並提供了一些補足英文能力的方法,例如參與教會、志工活動、打工,並提到了一本有關外語學習的書籍。同時,作者也分享了自我覺察,照顧心理和享受時間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國小、國中的時候,我是個很不擅長交朋友的人。說得直白一點:我是人緣糟糕透頂的小孩。由於經常轉學的緣故,每隔一兩年就必須在新的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係,導致我在這方面非常笨拙而不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