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愛鋼琴師》談若LARA在台灣學音樂...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樂天分。然而,LARA並未走上鋼琴家之路,只因為當時鋼琴老師無意間的幾句「你的左手不行」、「妳的琴聲讓妳的父母蒙羞」等,讓她從此自認沒有天份而放棄了鋼琴,於是變本加厲的將鋼琴家的希望寄託在唯一的兒子維特身上。在虎媽沒給兒子任何空間的控制下,兒子成了唯母命是從、在音樂上亟欲獲得母親肯定、欲逃出母親控制的人。直到音樂會後,LARA在與當年的鋼琴老師敘舊時,談到她因為鋼琴老師的幾句話而放棄鋼琴。鋼琴老師則說,他其實對所有的學生都這麼說,為的是測試他們的決心。LARA這才驚覺當年真正放棄鋼琴的是自己,而不是老師……。


  然而,LARA的決定是錯誤的嗎?若LARA在台灣呢?放棄音樂從事公務的決定是否會有所不同?上週的太魯閣事故,其中一位罹難者是位輔大音樂系四年級學生。從國小一路念音樂班、主修鋼琴的她,即將於下個月舉辦畢業音樂會,這場99%的音樂系學生,人生最後一場的音樂會。本文欲從台灣音樂高教與音樂班歷史談起,探討音樂班(系)的現況及在專業音樂訓練後可能的發展。


  首先,關於台灣音樂高等教育及音樂班的歷史:高教方面最早始於1946年,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師大)設立「音樂專修科」。音樂班方面最早始於1963年,由台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首設,公立國小則最早始於1973年,由台北市福星國小與台中市光復國小同時設立;初中及高中部分則始於1969年及1973年,由台北市光仁中學設立。公立國中則最早始於1973年,由台中市雙十國中設立,公立高中則始於1980年,由師大附中設立。故台灣音樂班發展已有58年歷史。


  第二,關於台灣音樂高等教育及音樂班的現況:音樂班方面,據教育部統計,109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計有音樂班510班,9,690名學生;美術班494班,1萬2,113 名學生;舞蹈班193班,3,523名學生。其中以國中階段班數較多、國小階段次之、高中階段最少,共計1,316校、1,197 班、2萬5,326名學生。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教育部表示,將從110學年起逐步調降藝才班人數,6年內達到國中小每班為26人(原約29人),高中為25人(原約30人)。


  以筆者所在的桃園市為例,110年度招生3所高中音樂班(不含啟英高中音樂科)、7所國中音樂班(1所為國樂班)、3所國小音樂班(國小從三年級開始),國高中考科主修分為7組,即鋼琴組、弦樂組、管樂組、打擊樂組、理論作曲組、聲樂組、國樂組(國小則是缺什麼考什麼),計42班。美術班方面,110年度招生4所高中美術班、6所國中美術班、4所國小美術班(國小亦從三年級開始),考科為素描、水彩、水墨、書法4科,計46班。以國中數量最多,高中、國小次之。


  音樂高教方面,全台目前計有32間大學設有音樂相關系所(其中3間設有博士班)。除音樂系外,亦有逢甲的電聲碩士學位學程、實踐的學士後音樂相關產業暨樂器維修學士學位學程、文化的流行與數位音樂產業人才學士學程、台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音樂系(只收國中畢業生,含演奏、行政與應用)等。可看出學音樂不只限縮於學習演奏與教學,更可學習創作、音樂行政、音樂工程等音樂相關專業。


  第三,在音樂的專業教育之外,多數人接觸音樂是透過學才藝。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的《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詢問網友小時候學過哪些「無用才藝」,前10名無用才藝中,音樂就包辦了3名,分別為的9名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第5名的直笛及第3名的鋼琴/電子琴。YAMAHA音樂教室當年在台灣打出「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口號,學鋼琴頓時成為學習的風潮。網友認為,樂器除了講究天分,還需要花長時間練習,且除非要唸音樂班,否則學樂器能對職涯發展並無太大幫助。


  筆者有幸(?)趕上這波風潮,於國小三年級(9歲)時開始學鋼琴,持續至國中畢業。學音樂的確很砸時間與金錢。以筆者為例,每周1堂1小時的鋼琴課,以一堂課800元計算,1年52周,學了7年,計29萬1,200元。這還不計買鋼琴、練鋼琴、參加檢定等的成本。筆者學琴算晚了(後來弟弟7歲就被送去學),專業的音樂班(家)養成,甚至從3~5歲便開始學習主修樂器,從小三開始學習副修樂器,每天課後至少練習3到5小時,假日則至少6小時,如此日復一日。砸錢砸到13歲,看有沒有天份,有的話從國中音樂班到大學音樂系,再砸200萬。


  至於學鋼琴是否對職涯發展全無幫助,筆者認為,直接的發展可能沒有(如會彈鋼琴加薪),間接的好處除了較有抗壓性(每周明知有可能彈不好會被老師打手還是硬著頭皮去)、耐性外(花時間練好曲子),有點音樂基礎(如看懂五線譜),未來若想自主學習其他樂器較能得心應手,如筆者後來在國中參加直笛隊及大學參加口琴社靠得都是當時培養的樂理、音感與手感。


  「熟悉了歌聲,與音波傳達的情感表現,影像反而讓我感覺陌生,彷彿耳朵捕捉到的輪廓才是真實的臉,肉身的臉卻是面具。每一次聆聽歌曲,就多『看』到歌手一些。」─洪芳怡/〈聲音的異想世界〉


  高教音樂專業訓練,除了主修、副修樂器,還有樂理、視唱,聽寫,和聲學、中西音樂史等課程。音樂的專業訓練不只有演奏,更訓練出一雙不同於常人的耳朵。回到本片主角LARA,若LARA在台灣,我想她放棄音樂從事公務的決定並不會有所不同。畢竟在少子化、音響設備越來越逼真的今天,不管從事音樂教學或演奏都將越來越困難。然而,即便LARA不再彈奏鋼琴,她亦透過教兒子鋼琴、聽音樂會等持續接觸音樂(光能用眼「看」兒子譜的交響樂並評斷好壞,這點就夠水準)。因此,她的音樂成就並不在演奏,而在教學及享受、聆聽音樂,音樂並不再她放棄彈鋼琴時在她的人生缺席。在講求跨界與創新的今天,本片將音樂與影像、表演結合(最精彩的是最後LARA彈奏的Schumann: Toccata in C, Op.7,舒曼稱為「有史以來最難的作品」,詳下方連結)便是創新之作。音樂人永遠不會被淘汰,被淘汰的只會是,不再學習、運用與發揮音樂專業的人。

參考資料:

1.宋美玉/2014/《高中音樂班學生升學選擇之調查研究》/師大音樂系碩士論文

2.謝宇程/2015/〈一個畢業生的提醒: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商業週刊

3.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2021/〈童年十八般武藝!長大都忘光 小時候學過十大「最沒用才藝」〉/聯合新聞網

2021/4/11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