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3月份 台北藝文空間 小覽筆記(鳳甲美術館_北投複寫本)(福利社 _河邊的巨大之物)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關於鳳甲美術館

每次在其他藝文空間拿DM時,總會看到 #鳳甲美術館 的宣傳,主題雖然都很吸引我,但一直覺得北投是很遙遠的地方。這就是地方奇妙之處,年輕時,覺得到淡水都是頗近的距離。為什麼現在跨越北美館頭上的基隆河到對岸,對我來說已經成為難事,或許我也老了?

而這次鳳甲美術館的展覽對 #地方 的曖昧性質進行了討論,切入點便是鳳甲美術館所在的 #北投 。北投區其實很大,在台北南邊活動的我,其實一直無法區分士林和北投的界線。那天經過天母時,才發現天母有部分在北投,有部分士林,讓我有些錯愕。還是要有一些反身性,即使是這座島嶼的地方知識還是無窮無盡啊!即使是行政區域劃分。

我印象中的北投,可能是北投市場的美食、老街、中心新村等老屋。當然,依照每個人在北投的不同軌跡,勾勒出屬於自己的北投想像?好奇大家心中的北投長什麼樣子。而在這場由藝術家葉偉立,以「北投複寫本」為題的展覽中,我看到截然不同的北投樣貌。

台灣博物館與在地的關係如何建立、經營,甚至連結、培力,一直是當代美術館的議題。而位處北投地區的鳳甲美術館,每年春季都會有社區藝術參與計劃,經歷過三年期的「北投藝群人」和五年期的「在地採集計畫」,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地方網絡。去年開始了「美術館迪斯可計畫」,意在邀請民眾一起探索、發現美術館的可能性,並藉由中文裡迪斯可歡欣熱鬧的氛圍,提倡美術館共享、交流的精神。

raw-image


-關於藝術家

藝術家葉偉立,雖然出生於台北,但在還沒入國中的年紀就與家人移居美國。後來,依序取得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及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藝術的學位。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返台定居,身居藝術家、策展人、教育者和實踐者等多重藝術身份。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葉偉立老師的大型計畫,通常是大規模且長期的 #集體協作實踐 ,像是「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以及「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透過文學為起點,展開對北投的探索,在「重寫/複寫」的過程中開啟對於「地方」的思考和想像。近年,則因緣際會在整理和研究已故藝術家葉世強(1926-2012)的故居與遺作,而定居北海岸(水湳洞與九份)。以他的攝影創作來說,探討了集體實踐中的個人動力,以及關注個人和所身處城市的社會政治關係。(恩,相當社會學與文化研究路線)


-展覽筆記

raw-image


會來到鳳甲美術館,觀看這場展覽,實因 #北投複寫本 的提名吸引我。畢竟另外一個身份是地方賊,以地方切入點的展覽,它的形塑與論述都是學習的一部分。就這樣在沒有先做功課的情況下,抵達了鳳甲美術館。(還差點找不到路,沒想到是在大樓裡面)。

先跟策展人和藝術家說聲不好意思,原以為這會是有不少藝術形式的展覽,但看見展區的攝影作品,讓我又驚又喜。驚訝的部分在於葉偉立老師是以攝影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我太孤陋寡聞;喜的是我真的很喜歡看攝影展,所以我待在展場的時間也算久。

raw-image


挺建議大家先把作品位置圖拍下來,因為這次的展覽手冊為一對談筆記,先拍下來,比較好對應每一張作品的名稱和拍攝地點。而展覽手冊勢必得看,可以了解更多藝術家葉偉立、館長葉佳蓉及展覽製作李蝶衣在策展過程中的思考邏輯以及他們對於文本、藝術家攝影和地方之間的關係。

以 #地方文學 的角度來進行展覽的策劃,相當有趣,也心有戚戚焉。有在關注地方賊的朋友,還記得我去年受邀擔任新竹縣圖書館 吳濁流文學展覽的策展人嗎?那時的我在吳濁流的文本,及如何與六位不同領域的工藝師共同梳理、再現吳濁流的思想與文本內容,反倒忽略了新埔的地方性。

raw-image


雖然我可以歸咎於吳濁流其實描述更多大時代,以及在花藝師與攝影師合作的作品中,我企圖呈現早期新埔的樣貌,但在看完「北投複寫本」後,我想我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這次館方選擇了作家郝譽翔的散文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2011)與《城北舊事》(2023),這兩本書放在展覽最開頭之處,倒像是一個小型書展(無法翻)。

raw-image


在與館方討論,以及葉偉立閱讀文本後,從作家在北投成長的個人特殊經驗中,用影像展開自己對地方的詮釋與理解。我覺得這相當有趣,可以看到葉偉立試著在攝影創作中去回應郝譽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卻飽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想像。我很難說這是文學作品的再現,或者郝譽翔記憶的(再)再現。

而是在郝譽翔的北投經驗(文本)中,疊加了葉偉立關於地方的思考,以及自己在策展過程中對北投的經驗,其中又包含著鳳甲美術館對他的期待與溝通的想像。這樣的地方就像複寫本一樣,不同的人對著一個被建構為北投的地方,透過不同方式書寫,進而完成了這檔展覽。

遊走在文本與真實地方之間,葉偉立與眾多人覆寫了北投,但卻這麼不像北投。我還滿好奇北投居民如何看待這些,就連我這個外地人看照片,都不覺得這是在描繪北投的展覽。我認為這可以回到,葉偉立展覽手冊中所提到​「當你持續專注於思考『地方』時,我發現這個概念會失焦,甚至消失,因為有了時間和人事物的介入,而時間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地方』。」​值得思考。

raw-image


#福利社 算是我在台北滿常看展的地方之一,好處是騎Ubike輕鬆到北美館的距離,附近又有塔城街可以吃好吃的。而福利社的展覽總是能看到一些驚奇,像這檔 #丘智偉 「河邊的巨大之物」就相當迷人。

稍微環顧這次的展覽,主體相當明確,也就是雙北人都熟悉卻沒有多在意的那些建築體。不過生活在堤岸週遭的居民,想必都有對這些河邊巨大之物的私人記憶。

求學期間,常常走福和橋或永福橋到學校,從需要把Ubike牽上樓梯,到有Ubike 專用道,我在那邊生活至少有六年。偶爾在環河跑完步,也會對橋下雜草水波雨橋樑發呆。

看著上面車燈閃爍的車水馬龍,對比基隆河破案得寧靜,似乎聲音只能由上方給予,而片刻只留給自由。來討論智偉這檔展覽,好像每次來福利社看展,都是燈光昏暗的展間,不知道藝術家是不是因為這樣才選擇福利社。

raw-image


第一件映入眼簾的作品為 #橋樑之下 ,有分成一件大作品,和幾件攝影小作品。這件作品是展區內三大作品之一,涵蓋了雕塑、攝影、聲音裝置。

從入口從看過來,會看到三面水泥牆。不懂他是什麼,那就繞到後面吧!中空的木作結構,暗指著都市橋樑下那些空。它能做什麼,代表著什麼意義,再黑白攝影燈片呈現的同時,刺激我們思考。

raw-image


在展場中,會有幾件用光打著的作品,引導著觀者沿著藝術家給予的路線,走訪他日常的路徑。這些 #堤外風景 ,有的是從河岸往上拍橋上風景,或者直接拍攝橋墩間的模樣。這讓我想起被保存的中正橋,以前跑到那裡時都會多看它幾眼。

raw-image


接著,要再穿越一件橋樑之下。只不過這是立體的,刻意在擁擠的通道口,似乎想讓觀者感受穿越橋墩的感受。背面與前面平放的橋樑之下,兩者在攝影照片選取的不同,大家可以自行揣摩。

raw-image


穿越後,會看到賊賊最喜歡的作品 #LadderA3 。可能看原民藝術久了,以為這也是用編織。在跟另一位藝術家線上聊天時,才知道這是用50公尺的A3紙貼上去的,形成了能夠接近上頭天空的巨大捲軸。看得出這件作品上面的圖案是什麼麼嗎?

raw-image


接著看 #Ladder light boxes ,這便是LadderA3指涉得廢棄電波塔的攝影作品。除了遠景外,也捕捉了電波塔的細節。一個是人流經過的巨大之物,另一則為電波流通的巨大之物。這些都是時代下的巨大之物,對藝術家有其個人情感記憶,也是城市人的集體記憶,即使大多已經淡忘,或呼嘯而過。

raw-image


最後,則是錄像區。用 #河口 這河面影像,透過雙面投影膜作為區隔展覽空間的方法,將河面的動態影像投影至出入口。我相當喜歡四周都是波光的感受。裡頭放映著 #河邊故事 的單頻道錄像,以長鏡頭拍攝河邊風景,紀錄著藝術家,河流、堤岸景觀與橋樑的關係。藉由影像或者字幕,我們能共情藝術家對這些邊緣巨大之物的情感,也思考我們與城市遮蔽之處可以有什麼關係。

因為本身是在做紀念碑研究,很喜歡藝術家用紀念碑看待這些巨大之物的方式。#輕盈的紀念碑 與他們的型態相反,卻因此與生活拉近了距離。相當推薦大家來看這場,基於藝術家個人情感、想像,卻又貼近我們生活,企圖為邊緣說話的展覽。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