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死即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人口密度高的族群(軍人、住宿學生)。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致死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1歲以下的嬰兒較少猝發案例,且臨床症狀不典型亦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還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張力低下等症狀。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而無症狀,或僅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之症狀,但也可以引起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根據化學組成以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為13個血清群其中6種(A, B, C, W, X, Y)最容易造成流行,各國各自有不同血清型流行趨勢。在台灣,B型感染佔所有感染個案的八成以上,B 型感染也是許多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主要流行類型,某些國家如非洲則以A型或W型為主


如沒有正確及時的用藥,每兩個人可能有一個人會死亡;即使有正確用藥,仍有 1/10的病患可能會死亡。而有 30% 的倖存者患有長期的後遺症 (例如:聽力損失、癲癇、神經功能障礙或手指、肢體截肢)。和其他年齡層相比,四歲以下的小小孩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生率較高,在 2005 年到 2019 年之間,四歲以下嬰幼兒佔台灣所有年齡層發生個案之三成,其次為 65 歲以上民眾,發生率為 21%。此外,成人更需要擔心的是因高密度生活引起的群聚感染,例如:宿舍和軍營,因此,除了維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與保持環境清潔,疫苗注射更能有效的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方法。

目前台灣已經有B型腦膜炎疫苗( #Bexsero必思諾)可以自費施打。必思諾針對血清群B,需接種較多基礎劑次(2~3劑)以獲得完整的保護力,並依照建議時間接種追加劑。臺灣FDA核准可用於:2個月以上嬰兒、兒童、青少年與50歲以下成人。


參考資料以及數據來源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

財團法人李慶雲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育兒上上籤。小兒感染科李尚謙醫師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2024/03/07
昨天再度新增了三例麻疹病患,其中一例是境外移入,另外兩例則分別是中和區28歲女性及永和區41歲男性。麻疹被列為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要於 #二十四小時內通報。麻疹是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力非常強,Ro值是12-18,也就是一個被麻疹傳染的病人,在沒有防疫的情況之下,可以
Thumbnail
2024/03/07
昨天再度新增了三例麻疹病患,其中一例是境外移入,另外兩例則分別是中和區28歲女性及永和區41歲男性。麻疹被列為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要於 #二十四小時內通報。麻疹是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力非常強,Ro值是12-18,也就是一個被麻疹傳染的病人,在沒有防疫的情況之下,可以
Thumbnail
2023/08/09
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疫情已經一路向北,從台南燒到台北來了。夏天出門在外必須特別注意蚊蟲的叮咬。在野外除了穿著淺色長袖,最有效預防蚊蟲的方式就是防蚊液了,但到底什麼成份才可以有效防止蚊蟲? 先說結論: 兩個月以下嬰幼兒只可以使用穿著長袖淺色衣物的物理性防蚊,兩個月以上孩童及成人才可以使用防蚊液,而且請
Thumbnail
2023/08/09
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疫情已經一路向北,從台南燒到台北來了。夏天出門在外必須特別注意蚊蟲的叮咬。在野外除了穿著淺色長袖,最有效預防蚊蟲的方式就是防蚊液了,但到底什麼成份才可以有效防止蚊蟲? 先說結論: 兩個月以下嬰幼兒只可以使用穿著長袖淺色衣物的物理性防蚊,兩個月以上孩童及成人才可以使用防蚊液,而且請
Thumbnail
2023/07/08
前兩天聽到歌手李玟往生的消息,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除了震驚形象陽光的她除了這幾年患有憂鬱症以外,就是原來她長期為髖關節發育不良所苦。根據統計,50歲前成年人最常見的髖關節炎原因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何謂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全世界,每1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而每100個髖關節發育不良
Thumbnail
2023/07/08
前兩天聽到歌手李玟往生的消息,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除了震驚形象陽光的她除了這幾年患有憂鬱症以外,就是原來她長期為髖關節發育不良所苦。根據統計,50歲前成年人最常見的髖關節炎原因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何謂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全世界,每1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而每100個髖關節發育不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瞼炎(Blepharitis)、眼瞼異常、眼瞼痙攣、眼瞼鬆弛症候群(Floppy eyelid syndrome)、砂眼(Trachoma)、針眼(Stye、麥粒腫)、霰粒腫(Chalazion)、鼻淚管阻塞。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瞼炎(Blepharitis)、眼瞼異常、眼瞼痙攣、眼瞼鬆弛症候群(Floppy eyelid syndrome)、砂眼(Trachoma)、針眼(Stye、麥粒腫)、霰粒腫(Chalazion)、鼻淚管阻塞。
Thumbnail
「那是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為視力變差而就醫。檢查發現是視神經發炎,於是住院接受治療。」鄭惠禎醫師指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除了視神經發炎之外,腦部也有病灶,最終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
Thumbnail
「那是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為視力變差而就醫。檢查發現是視神經發炎,於是住院接受治療。」鄭惠禎醫師指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除了視神經發炎之外,腦部也有病灶,最終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
Thumbnail
人類一直想要和新冠和平共處,然而新冠卻完全不客氣的糾纏和傷害我們的健康。類似於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血腦屏障(BBB),這次科學說: 新冠可以穿透血液視網膜屏障(blood-retinal-barrier, BRB),可能導致長期的眼睛損傷,引起視網膜的過度炎症反應和細胞死亡。更「古怪」的是,即使新冠病毒
Thumbnail
人類一直想要和新冠和平共處,然而新冠卻完全不客氣的糾纏和傷害我們的健康。類似於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血腦屏障(BBB),這次科學說: 新冠可以穿透血液視網膜屏障(blood-retinal-barrier, BRB),可能導致長期的眼睛損傷,引起視網膜的過度炎症反應和細胞死亡。更「古怪」的是,即使新冠病毒
Thumbnail
先天散光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
Thumbnail
先天散光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勞心過度,用腦過度,旁邊的人就會提醒他,小心腦神經衰弱,腦細胞死光光。這是關心的話卻不是事實,因為每個人的腦細胞不知多少兆數,如果正常使用,可以用到下輩子還有剩,因為腦細胞老舊淘汰會再新增,源源不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不用腦,缺少刺激,腦神經接到「類退休」的命令逐漸鬆弛下來,反應就鈍了,智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勞心過度,用腦過度,旁邊的人就會提醒他,小心腦神經衰弱,腦細胞死光光。這是關心的話卻不是事實,因為每個人的腦細胞不知多少兆數,如果正常使用,可以用到下輩子還有剩,因為腦細胞老舊淘汰會再新增,源源不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不用腦,缺少刺激,腦神經接到「類退休」的命令逐漸鬆弛下來,反應就鈍了,智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球突出(Exophthalmos)、眼球內陷、眼窩外爆骨折(blowout fracture of the orbit)、眼窩蜂窩性組織炎、眶隔前蜂窩性組織炎(Periorbital cellulitis)、白黴菌病(Mucormycosis)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球突出(Exophthalmos)、眼球內陷、眼窩外爆骨折(blowout fracture of the orbit)、眼窩蜂窩性組織炎、眶隔前蜂窩性組織炎(Periorbital cellulitis)、白黴菌病(Mucormycosis)
Thumbnail
生而為人,難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有些缺憾是天生帶來的,但是這些並不影響我們身為人的情感,反而因此使我們的情感色彩更為鮮艷。 小兒麻痺、腦萎縮、漸凍人等等先天帶來的病症,或許從基因學上可以找到一些規律,而在宗教學來說,他們統稱為「因果病」,猶如冤親債主一樣不可避免、無法逃避,只能勇敢的面對這些困
Thumbnail
生而為人,難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有些缺憾是天生帶來的,但是這些並不影響我們身為人的情感,反而因此使我們的情感色彩更為鮮艷。 小兒麻痺、腦萎縮、漸凍人等等先天帶來的病症,或許從基因學上可以找到一些規律,而在宗教學來說,他們統稱為「因果病」,猶如冤親債主一樣不可避免、無法逃避,只能勇敢的面對這些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