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e; 正常髖關節,髖臼應該長得像碗公一樣,而股骨頭應該像球一樣。髖關節的角色在於好好的把股骨頭完整包覆,才能穩定的支撐身體重量
前兩天聽到歌手李玟往生的消息,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除了震驚形象陽光的她除了這幾年患有憂鬱症以外,就是原來她長期為髖關節發育不良所苦。根據統計,50歲前成年人最常見的髖關節炎原因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何謂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全世界,每1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而每100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童,只有1個病童有被治療。在台灣,每一千個新生兒,大約就有一個罹患了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髖關節跟股骨頭之間的關係應當像一個碗公與球之間的關係。發育良好的髖關節像是碗公,來好好接住股骨頭的球。如果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無法形成碗公,反而變成盤子,那這個盤子就無法好好接住股骨頭的球。
如果股骨頭以及髖臼沒有維持良好穩定性,就有可能不穩定甚至是發生脫位的情形。 一般認為母親懷孕時如果羊水過少的病史、女嬰、第一胎、臀位生產的寶寶、包巾過緊、家族中有髖關節病史、寶寶有斜頸或前足內翻病史有較高風險罹患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可能性。
臨床症狀
在嬰幼兒階段,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兒幾乎不會有疼痛或任何不適,隨著年紀逐漸長大,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 大腿活動受限制
- 關節活動時哭泣
- 雙腿不等長
但如果有上述情形不代表一定是髖關節發育不全,如果孩子出現上述情形,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如何診斷?
- 新生兒檢查:如果您的孩子是在醫院出生的,那麼新生兒在嬰兒室時,兒科醫師都會幫寶寶做身體評估檢查。其中就有包含髖關節的檢查。當寶寶回來醫院打疫苗,兒科醫師同樣會再檢查一次。
- 超音波檢查:於寶寶四至六個月大之前,可以使用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因關節的組織多為軟骨,可用超音波評估髖關節結構與穩定度。不過目前健保不給付髖關節超音波檢查,所以如果有母親懷孕時如果羊水過少的病史、女嬰、第一胎、臀位生產的寶寶、包巾過緊、家族中有髖關節病史、寶寶有斜頸或前足內翻病史的情形建議父母可以自費髖關節超音波。
- X光檢查:為四至六個月以上寶寶的主要診斷工具,可看到股骨頭骨化的部分與和髖臼的相對位置,但因為X光檢查本身有輻射線,所以不適合拿來當做篩檢工具。
如何預防?
避免將嬰兒包得太緊(避免包的像韓國飯捲一樣),讓寶寶雙腳可以彎曲,避免髖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使用背帶時應該讓孩子雙腳能呈現M字型,而不是倒V字型。
如何治療?
先說結論:越早介入治療效果越好!治療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越早期介入治療有越好的治療效果。若在出生六個月內發現,使用軟式吊帶(例如帕氏吊帶)加以復位矯 正,有很高的成功機會,而且可以降低未來出現髖關節發炎變形、長短腿、跛行、甚至脊椎變形之風險。軟式吊帶可以讓寶寶維持外展的姿勢,並且可以促進髖臼的發育。特別需注意的是軟式吊帶需要全天穿戴,所以不建議拆下來洗澡,最好使用擦澡的方式。在幫寶寶換尿布時,也不要將寶寶雙腳併隆,而是盡量讓寶寶的髖關節維持在外展的姿勢。 並且也不要讓寶寶側躺,原因都是為了盡量讓髖關節維持在外展的姿勢。但也必須時常觀察寶寶的下肢,避免髖關節呈現過度外展的情形,造成神經麻痺以及壞死。通常軟式吊帶會在出生後一個月到兩個月內開始穿戴,依照每個寶寶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情形,穿戴時間也有所不同。
一旦寶寶滿六個月大之後,假如穿戴軟式吊帶的效果不理想,就會開始考慮使用支架。至於髖關節矯正手術,則是如果孩子已經開始學會站立,就得考慮使用手術來矯正。
倘若您的孩子已經超過上述年紀,或自己懷疑孩子可能也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情形,建議還是到醫院讓醫師幫您做評估比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