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盲點!《思考101》中的確認偏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再花一篇來分享《思考101》給我的啟發,主要來說說「確認偏誤

一則看醫生的故事

畢絲瑪(化名)是作者曾指導過的學生,她很生氣地打電話給作者訴說她所發生的事:去看了一位新的醫生,並且剛剛氣沖沖地離開診間。

raw-image

畢絲瑪從高中開始就有神奇的健康問題,只要吃東西就會感到反胃,尤其是早上,有時甚至吐到暈過去。也因此她骨瘦如柴,看過的醫生排除了眾多常見的疑症,例如乳糜瀉、潰瘍、胃癌,但就是無法判斷症狀從何而來。

她這次去看這位新的醫生,是因為她剛搬到新的地方,需要重新開她的抗噁心藥物處方簽。那位醫生客氣地聽她描述症狀,然後問:「妳喜歡吐嗎?」

畢絲瑪感覺到他懷疑她得了厭食症,這讓她猝不及防,說道:「不喜歡,我不喜歡吐。」

醫生(心想,她當然會否認她的問題):「妳喜歡吃東西嗎?」

畢絲瑪(懷疑世上有哪個像她一樣患有慢性消化問題的人會喜歡吃東西):「不喜歡。」

醫生(心想,果然,我就是懷疑那個,我們有進展了):「妳想自殺嗎?」

畢絲瑪:「不想!」

對話進行到這裡,畢絲瑪已經氣到走出診療室,醫生想必會把她的反應詮釋成情緒激動地否認,對自己的診斷深信不疑並認定她在逃避自己的問題。他跟著畢絲瑪來到候診室,當著其他病人面前對她大叫:「回診間!妳的問題很嚴重!」

畢絲瑪便直接衝出去回到車上,打電話跟作者傾訴。

多數厭食症引發的症狀常見因素已經過排除,可以確定的是那位醫生的診斷是錯的,而這位醫生偏離正軌的原因在於,他只問了能證明自己的懷疑無誤的問題,以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問,也因此不管畢絲瑪怎麼回答都得到這位醫生心裡想的結果。這正是「確認偏誤」。

raw-image

「壞」血

第二個故事是過去歷史很重大的確認偏誤。從古代到十九世紀末,西方治療者都相信,如果妳能取出病人的「壞」血,他們的病情就會好轉。據說喬治.華盛頓是在治療喉嚨感染時,被醫生抽出 1.7 公升的血液而喪命,想像一下,兩隻酒瓶裝了滿滿的血!

2000 多年來我們的祖先對放血的習俗深信不疑,但在華盛頓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明白地球是圓的、牛頓已經闡述三大運動定律,但他們依舊相信放血有奇效。

raw-image

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歷史背景下,聽說過 1820 年時,英王喬治四世放了 150 盎司的血,又活了10 年,還聽說了放血治好鄰居的失眠。更重要的是,聽說整體而言,有四分之三生病的人在放血後好轉 。這些資料似乎令人信服,但,回到現實中,假設有 100 人生病且沒有去放血,也會有 75 個人病情好轉,同樣是四分之三的機率好轉,這是因為人體多數時候是有自癒能力的。然而人們卻忘了查明沒去放血的人會發生何種情況,僅僅著眼於眼前支持性的證據。

只考慮先浮現腦袋的假設,是無法讓我們找出正確答案的。

與我們心裡想要的證據吻合,其中會有非常多種可能解釋,因此可以做的解決方法是:考慮那些可能說出「不是」的問題。

畢絲瑪的例子來說,想要驗證究竟是不是厭食症的可能性,醫生該問她的是「別人說妳瘦,妳會覺得自己很胖嗎?」、「妳覺得飽的時候會讓自己吐嗎?」如果是這些問題,畢絲瑪會很高興地回答「不會」,有了這些證據,醫生就會對初始診斷感到沒那麼有把握了。

以放血的例子來說,就去驗證看看沒有放血的人會發生何種情況,不過難處就在於,有沒有人願意「」放血,因為這表示得去承擔和過往經驗不同的風險。

隨堂測驗

這邊作者來一個關於確認偏誤的隨堂測驗,引用自《理性商數:關於理性思考測驗》,或許能闡明辨識確認偏誤的難度。

raw-image

一位研究人員對「自尊」和「領導特質」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抽樣1000名被鑑定領導力優秀的人,其中990位有高自尊,10位為低自尊,在沒有其他資訊的情況下,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1) 自尊與領導特質之間有強烈正相關

(2) 自尊與領導特質之間有強烈負相關

(3) 自尊與領導特質毫無關聯

(4) 無法從這些數據得出任何結論


有興趣的話可以來試著答答看😆

~

~

~

~

~

~

~

~

~

~

~

那就繼續說下去囉

如果選 (1),那跟3分之1學生一樣,並不是正確答案。選了 (1) 的人當中不乏俗稱的神童、畢業生代表、數學和辯論競賽冠軍。但確認偏誤的威力還是很驚人,就算他們才剛學過。

高自尊與高領導力有關的假設貌似是有理的初步假設,而且看起來有 99% 數據支持,那怎麼可能是錯的呢?

事實上,問題出在那位研究人員手上沒有任何領導特質不佳者的資料。如果 99% 領導力不佳者也有高自尊,那我們就不能做出領導力與自尊正相關的結果了。因為研究人員沒有那些資料,正確答案是 (4) 無法從這些數據得出任何結論

我自己在看到這邊的時候覺得非~~~常驚訝,因為我就是選了 (1) 的人 🫣,內心更多的是興奮,覺得自己腦袋真的有盲點啊!


為什麼會產生確認偏誤

其實確認偏誤具有適應力,讓我們做為一位「認知吝嗇鬼」,目的是保留腦力,保留「認知能量」給生存、更為急迫的事。假設過去祖先已經建造好房子了,那麼就不必要費心去思考怎麼使用水泥來蓋出房子(除非是相關專業)。

未來有很多的可能性足夠讓我們去考慮,但如果現實已足夠滿意,我們的腦就需要停止去搜尋、思考,以避免我們持續耗費過多能量,這也稱作「滿意即止」。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最大化」。

「最大化者」永遠再尋求更好的工作、簡單的 Email都要打好幾次草稿,即使滿意現狀,仍會幻想不同的生活。「滿意即止者」不會在挑禮物時經歷太多選擇障礙、會勉強去接受次佳選擇,也不認為人的關係必須先測試很多關卡才決定要不要投入。

有趣的是「滿意即止者」通常比「最大化者」來得快樂,不會執著於追尋完美伴侶,而會和足夠好的人定下來,享受關係;與其執著去到最知名、評價最高的餐廳,不如在附近一間看起來足夠乾淨的小吃攤享用午餐就好。也因此,確認偏誤或許就是我們「滿意即止」需求的副作用,當現狀已經夠好了,阻止我們搜尋無窮無盡的選擇,也讓我們感到比較開心。

raw-image

但,問題是

會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即便已經適應不良或是給出錯誤答案,我們依舊一直使用它(確認偏誤)。例如,不追求完美伴侶很好,但如果已經不斷有問題發生了,卻依舊持續保持原先做法和想法。這邊書裡提供的解決方式是,可以試著為兩種可能都提出證據,給兩邊想法公平的意見很重要!

假如,這個「伴侶並非完美」的信念是位於自身信念中,也就是知道自己不完美。但這並不是說可以一直仗著自己不完美而不去做出改變,也試著從「最大化者」角度思考:「怎麼樣可以與對方的相處好一些呢?」像這樣為兩邊想法都提出意見。

raw-image

結語

我自己其實是一個會有各種想法冒出來的人,也可以說是有時候想很多吧,像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決定要買A課程或B課程,我第一個念頭可能是:A!因為我現在很需要他的內容!但隨後可能又會冒出,可是A課程有點貴、時間點不太好,倒是B課程的評價看起來不錯。稍微分析完A、B優缺後,也有可能再去其他平台搜尋有沒有其他 C D 課程。

像是這樣的念頭在打架,有一陣子會覺得自己這樣好像不太好,有些猶豫不決又耗費時間、精神,但後來了解到其實這也能幫助自己不會過於衝動,或是過於偏頗的想法。

所以重點或許在於讓自己有一個平衡,就像是讓內心中的「滿意即止者」與「最大化者」都提出意見,因此我在看書裡這一段的時候就覺得:哇~~~原來這是好方法!

raw-image

另外來分享,在讀的過程中腦海裡聯想到很多認知偏誤在我生活中的例子。

像是看到星座網站、社群媒體提到各種星座資訊 (以下舉例非常偏頗,故舉較正面特質🤣):

水瓶座 → 想法跳躍有創意

雙魚座 → 情感豐沛

金牛座 → 穩重務實

基於這個腦袋偷懶的機制,就會替不同人貼上屬於該星座特質的標籤,其實為了方便認識不熟的朋友或是當個話題,這樣也不錯。但會出問題是在於,即便對方已經展現出相反特質了,卻依舊不撕下這些標籤,持續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當初想像中的樣子。

另一個我想到的是關於感情。我朋友(其實就是自己🙈),因為過往有被背叛的經驗,導致在與下一個伴侶相處上,會有點過度揣測對方的行為

咦?他/她明明回家了卻沒有回訊息,是不是背著我幹嘛?跟異性聊天?玩遊戲?

即便現在的伴侶已經和過去不同,但自己卻緊抓著過去的認知,不斷從對方身上找出任何能夠驗證自己想法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想到這個例子真的讓我冒出冷汗😓,也很感謝自己後續的覺察和探索,包括尋找各種資源,看書、影片並實際做出改變,還有很重要的,和伴侶說明與分享想法。

我自己對於這本書覺得很佩服🙏,因為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我們有各式各樣偏頗的想法,而且還能夠聯想到其他自己腦袋中曾有過的盲點。推薦給想要更認識自己思考方式或想法的朋友~🧠💬


-

是說第一次在文章中加入了生成圖片,很有趣的體驗😆


這裡也找的到我歐 歡迎追蹤👇

Instagram: ezra.share.injo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arry Kuo-avatar-img
2024/04/04
答案有時會來自於看不到的那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只相信"眼見為憑"
Ez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4
Carry Kuo 嗯~~真的 有時候得從不同角度切入才找到答案呢
真的,要相信數據,獨立思考,挑戰權威,才不會人云亦云,造成認知偏差。
Ez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4
跳鼠飛行日記 哦!真的 有時會不小心跟著群眾的想法呀 謹記在心🌟
放血例子突然讓我想到,是怎麼確定瘀青不退(或是退的慢)的血就是壞的?是黑的呢?因為身體的血液應該一直在流動才是啊🤔🤔🤔
Ez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4
我還拿去問了一次 ChatGPT🤣User你是一位專業的醫生,你知道瘀青的形成原因嗎ChatGPT當然,我很樂意幫助你了解瘀青形成的原因。瘀青通常是由於局部組織受到外力擊打或壓迫而造成的微血管破裂引起的。當血管破裂時,血液會滲出並在組織中積聚,形成了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藍色斑點。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瘀青形成的原因:外傷:最常見的原因是受到撞擊、碰撞、摔倒或其他外力作用。這些外傷會導致血管破裂,形成瘀青。手術:手術過程中可能會損傷周圍組織和血管,導致瘀青的形成。服用血液稀釋劑: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和類固醇,可以影響血液的凝固能力,增加瘀青的風險。血友病或其他凝血異常:某些遺傳性凝血疾病,如血友病,可以導致易瘀血或出血,增加瘀青形成的風險。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和組織變得脆弱,容易受到損傷,增加了瘀青的風險。疾病或條件:某些疾病或條件,如貧血、血小板減少症或血管炎,也可能增加瘀青的風險。總的來說,瘀青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常見的是由於外傷導致的微血管破裂和血液積聚。User那如果瘀青久久不退的話,我可以確定說其中的血是壞的嗎?ChatGPT瘀青通常在受傷後幾天到兩週內會逐漸消退,但如果瘀青久久不退,可能意味著受傷處的組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或者可能存在其他問題。如果你有擔憂,建議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幫助。瘀青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受傷時微血管破裂,血液滲出並在組織中積聚。這些血液中的成分與全身循環的血液相同,通常不會「壞掉」。然而,如果有瘀青長期不退且伴隨其他症狀,這可能暗示著受傷處有其他問題,例如感染或組織損傷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會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包括可能的影像學檢查或血液檢查,以確定問題的原因並提供適當的治療建議。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4/04
感謝分享好文好圖!!
Ez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4
❦ 莊小昕 謝謝小昕~~不客氣🤩
麋鹿林-avatar-img
2024/04/05
第一個醫師的故事有些古怪,我覺得這名醫師在面對病人的態度上非常不專業,甚至有些惡劣。拿來當例子,有些極端。也許是要給讀者強烈的印象吧! 謝謝你分享這本書。
Ez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5
麋鹿林 哇!其實我沒想太多🤣謝謝稱讚和閱讀啦🤗我也覺得很讚~
avatar-img
ezra.share.injoy
45會員
15內容數
Enjoy sharing | 享受分享 | 日常 x 學習 x 閱讀 初衷是把生活中所學與大家分享 也歡迎一起來進行🤗
ezra.share.injoy的其他內容
2024/06/04
前言 大家好!久違的出現了!度過了8週的新訓啦~~~~~~🥳️ 隨之而來的是4天的結訓假,因為第一週的六日沒有回家放假,所以補在第8週鑑測結束後 不得不說會開始覺得自由的時間很珍貴 🥹 這 8 週以來的放假,有一半以上都是放洞八假 (六早上 8:00 放) 然後日下午 5:30 就要上專車
Thumbnail
2024/06/04
前言 大家好!久違的出現了!度過了8週的新訓啦~~~~~~🥳️ 隨之而來的是4天的結訓假,因為第一週的六日沒有回家放假,所以補在第8週鑑測結束後 不得不說會開始覺得自由的時間很珍貴 🥹 這 8 週以來的放假,有一半以上都是放洞八假 (六早上 8:00 放) 然後日下午 5:30 就要上專車
Thumbnail
2024/04/07
先來點播一首 IU 的《Love poem》 因為星期六演唱會,IU 特別排這首當最後安可曲 唱之前脫掉帽子,並在唱完後用字幕表示對花蓮地震的哀悼 雖然沒有去到現場,但看到消息的時候,打開 YouTube 邊聽真的覺得眼淚快出來🥹
Thumbnail
2024/04/07
先來點播一首 IU 的《Love poem》 因為星期六演唱會,IU 特別排這首當最後安可曲 唱之前脫掉帽子,並在唱完後用字幕表示對花蓮地震的哀悼 雖然沒有去到現場,但看到消息的時候,打開 YouTube 邊聽真的覺得眼淚快出來🥹
Thumbnail
2024/04/02
這堂課的主題是「過度自信」,作者在課堂上邀約同學到台前跟著影片跳舞,挑選的是 BTS <Boy With Luv> 其中一個舞蹈技巧沒那麼高的段落 (1:18~1:24之間,大家想試的話可以跟著試試看),總共給學生先看了10次,甚至還看了教學慢動作版本,已經都覺得能輕鬆辦到了:畢竟才六秒,能有多難?
Thumbnail
2024/04/02
這堂課的主題是「過度自信」,作者在課堂上邀約同學到台前跟著影片跳舞,挑選的是 BTS <Boy With Luv> 其中一個舞蹈技巧沒那麼高的段落 (1:18~1:24之間,大家想試的話可以跟著試試看),總共給學生先看了10次,甚至還看了教學慢動作版本,已經都覺得能輕鬆辦到了:畢竟才六秒,能有多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這天,教學門診即將結束的分享時間,來了一位初診病人,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他說:我有自己看書和上網,查到我的疾病應該要吃"抑肝散",想說不然來找中醫試試看… 一坐下來,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大家,確定我身旁的學生是跟診醫師,也再次跟我確認這是教學門診,才開始準備描述自己的病情。我看了看他的動作和
Thumbnail
這天,教學門診即將結束的分享時間,來了一位初診病人,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他說:我有自己看書和上網,查到我的疾病應該要吃"抑肝散",想說不然來找中醫試試看… 一坐下來,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大家,確定我身旁的學生是跟診醫師,也再次跟我確認這是教學門診,才開始準備描述自己的病情。我看了看他的動作和
Thumbnail
關於這次看到的新聞開錯刀事情,有著非常多的爭論,當看完整篇新聞的介紹後,我只能覺得有一點驚訝,但沒有到很吃驚的程度,為何我會這麼說,是因為自身為醫療人員?還是看了太多類似的案例?就讓我以護理師看到的世界慢慢說起。
Thumbnail
關於這次看到的新聞開錯刀事情,有著非常多的爭論,當看完整篇新聞的介紹後,我只能覺得有一點驚訝,但沒有到很吃驚的程度,為何我會這麼說,是因為自身為醫療人員?還是看了太多類似的案例?就讓我以護理師看到的世界慢慢說起。
Thumbnail
再花一篇來分享《思考101》給我的啟發,主要來說說「確認偏誤」:一則看醫生的故事,「壞」血,與我的想法。
Thumbnail
再花一篇來分享《思考101》給我的啟發,主要來說說「確認偏誤」:一則看醫生的故事,「壞」血,與我的想法。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急診的工作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自己以為只要看過一次診,醫療人員就得記住你的樣子、狀況等,真的讓人很頭疼不已。
Thumbnail
在急診的工作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自己以為只要看過一次診,醫療人員就得記住你的樣子、狀況等,真的讓人很頭疼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