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舌尖上感動除了對於食材本身的讚嘆和感謝外,更多的是來自對模糊記憶的探索,和那股道不清說不明對於溫暖感受的追求。
我家右轉直走後拐彎在直走在拐彎直走過馬路後,有一間我很歡的煎魚店。
其實,應該是家常便當店。小小的,不明顯的,灰灰樸樸的。感覺經營大半輩子了。
阿姨掌廚,食材簡單固定,有點像鄉下家常菜,口感更是如同我早期年少時在阿嬤家,餐桌上會出現的配菜。炒料很隨興,視覺上更是沒有什麼好不好吃驚豔不驚豔的。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間店,自然而然的,每隔一小陣子我就會自動地去報到。常有客人說我長很像阿姨,我想,應該是我們都有著明顯下垂的眼角和一雙小瞇瞇眼。阿姨的飯菜價格真真親民。我每次吃,都不經會想起我怎麼吃都吃不飽的青春時期和剛就職時口袋還不夠深的新米社畜階段。如果當時就知道阿姨的店,我一定會忍不住每吃一次就歌頌表揚一次。或是寫寫酸詩。或是賣弄賣弄我破敗的文筆。我是佩服阿姨的,而我也是觀察後才發現,阿姨收費真的很隨便。我猜阿姨內心裡有一套收費準則。來阿姨的店的人,感覺都很自來熟。簡單的招呼下後,就很自然的夾菜用餐。那種氛圍我不會說。但或許就像在家。計程車伯伯,附近生意人,鄰居左右。然後還有一些我分不太清楚的,阿姨會說讓他們隨意吃或外帶,但似乎沒有特別收費?!(還是我沒注意到)而我,也曾經看過阿姨收飯錢收30多元的。其實我很訝異,真的!我發覺現在有更多店家,尤以新店或新營運來說,店面裝潢有時真的很驚人。包裝再包裝,佐以感人溫馨或是勵志的故事與情境主題,搭配層出不窮的行銷手法。每張照片,每個細節總是想盡量完美溫情呈現。而我每次欲嚐美味而至,然而總是失望而歸。我反思,當美食店家所有的努力不是為了追求舌尖上的溫暖感動和對食材本身最大程度的掌握與發揮,我不確定我是否需要盲目的追求只為了豐富我生活照片的內容和打卡的數量。我不擅長料理,但網路料理教學中,放入調味的量,有些許,有一小匙,精準些的可能幾克。可能剛剛好這樣那樣。就像在外面的飲食店廚師在料理時,總使隨手一抓一撒。料理上桌,味道剛好不多不少。我曾想,就為了那順手一抓的調味手感與刀工抑或是食材的處理保存方式。要花費多少的年月。而那鍋滷汁湯頭,又要熬過多少歲月的考驗。阿姨的魚,總是煎的剛剛好。恰恰的,入口有魚的鮮味口感和剛剛好的鹹味。阿姨的魚,更不是現撈的。更多的是冷凍或菜市場店家關店後,拿來賣阿姨的。(半用拜託的...)但是,我很喜歡說。外食族很少吃得起魚。阿姨的魚,好吃又便宜。我每次都吃很多。吃魚比吃肉好。吃魚頭腦聰明。而且,在幾年前,我就不在堅持吃活撈的海鮮了。鹹度剛好又熱騰騰的魚,加一碗番薯粥。來個小鹹鴨蛋。我覺得人生有時真不過如此。看著阿姨熱情的打開老舊的電視問我看幾台。而桌子上還殘留太陽溫暖的熱度,我頂著沒梳齊的頭髮,踩著拖鞋。喝著阿姨從冰箱拿出來說快要過期的飲料。我覺得溫暖又放鬆。我覺得我可以為了現在的感受,忍受夏日漫無邊際的酷熱。
剛剛好,一切都剛剛好。吃個飯本來就該好好放鬆和享受。我想,阿姨的店不是沒裝潢。只是,阿姨用經驗裝潢,用歲月當門面。以舒適放鬆代替行銷手法。我真心覺得,甚好!甚好!每間老店,都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而我會因人而滯留,因人而產生眷戀。
所以,阿姨喔~再煎條魚來吧!
(後記:這片文章一直想為阿姨寫。因為一直忙碌而延遲。還記得有次我和阿姨說想拍個照時,阿姨說這樣拍魚不好看,拿來幾根辣椒和高麗菜葉的樣子。。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