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工作
含有「知識工作」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王啟樺的沙龍
2024/10/15
【碩博士生如何有效做讀書紀錄?】
在碩博士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地紀錄讀書心得,往往成為許多人的困擾。日本作家倉下忠憲提到,讀書的基本紀錄方式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再進一步擴充。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簡單有效的紀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整理知識,更能提升研究的效率。 ▌碩博士生的讀書習慣與變化
#
讀書紀錄
#
閱讀
#
碩博士生
喜歡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9/22
【如何利用Perplexity提升知識內化效率,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
Perplexity
#
AI工具
#
知識工作
1
留言
付費限定
迷途的羊羹
2024/09/15
心流與專注:現代社會中達到高效生活的關鍵
這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提升專注力並實現心流狀態的實用策略。通過分析多巴胺系統與專注力的關聯,介紹了多任務處理的挑戰,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如單任務處理、定時休息、運動和調整飲食習慣。詳細解釋了心流狀態的概念及其實踐方式,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達到更高效、更滿足的工作與生活品質。
#
專注力
#
心流
#
多巴胺
2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9/14
【3個挑選博士生的關鍵特質】
想申請博士班的學生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脫穎而出?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學生最有機會成為博士生。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具備潛力的學術研究者,這篇內容絕對對你有幫助。 根據我的經驗,挑選博士生的核心條件可以歸納為三個關鍵特質: - 1. 有自己的想法:在學術研究中,僅僅接受
#
博士
#
碩博士
#
研究所
1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9/10
D030|為什麼很多有碩士學位的人讓人感覺還很像學生?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
#
知識工作
#
錯誤
#
正確犯錯
3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8/11
J031|為什麼散步、洗澡和床上是思考的好時機?
「Idea誕生的場所,並不是書房或是研究室。」 「歐陽修的“三上”理論,也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在現代也是正確的, 只是現代變成了“散步中”,“洗澡中”,"床上"。」 這段討論,出自於日本經濟學家與作家的野口悠紀雄[1], 於2023年9月27日出版的"「超」創造法 生成AI
#
歐陽修
#
三上
#
思考
2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7/01
095|知識產出該如何有效記錄?
之前我會想完成每天寫下的工作目標, 但最近不再堅持完成, 而是把工作目標當作一個啟動的方向, 而具體進展如何, 就用筆記記錄就好, 不用真的每一個都完成。 有記錄的話, 未來要重看重整都有個依據, 有記錄的話, 自己每天的知識產能, 都能夠有很具體的度量。
#
知識工作
#
工作日誌
#
筆記
2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7/01
D006|你如何在新領域中延續現有的價值?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
學術研究
#
歸零
#
古典
5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2/14
【個性化知識創造:從資訊到知識的轉化過程】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
#
知識工作
4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2/10
【構思流(Idea Flow):通過Nick Milo的ARC框架提升知識工作效能】
在2024年2月,參加了Linking Your Thinking Workshop的過程中,我從Nick Milo的分享中獲得了深刻的啟示。他介紹的ARC框架,即Add, Relate, Communicate,為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知識工作的流程。這一框架不僅促進了我的思考,也讓我對如何
#
構思流
#
NickMilo
#
LinkingYourThinking
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