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光與孩子\這件事】孩子的肖像權:從2020年開始,有光的每一步走起來總是心裡踏實得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我們觀察下來,在資訊發達跟科技席捲的時代下,孩子能夠明確表達要或不要的年紀只會更加往下。孩子拒絕的原因有很多。譬如他不喜歡照片中自己的腳,或他不喜歡照片中自己的某個表情。即使這些細節在大人看來都沒什麼,但本人會介意,那就是「有什麼」。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本人的「有什麼」。⋯⋯

不是不曬娃,而是有更重要的事-管家日誌

2024.04.09

有光從2020年就在推動跟落實的,也許我們做得還不夠,還不夠普及,但有光希望,即使未來有光落幕了,這樣的觀念仍須備持續推動著⋯⋯

以下這些話,大家可能都從有光以前的貼文看過了,但這樣的話從來不嫌說得多,而是需要一再被說,一再地被提醒⋯⋯


從2020年開始,有光的粉專上若有活動紀錄,卻很少在放孩子正面的照片呢?否則,照片不是只能看見背影或是戴上口罩的模樣。甚至到現在,我們也不太放戴上口罩的照片。

不是孩子們的照片不可愛、不帥氣(有光都超想要曬孩子們閃閃發光中的照片啊!但⋯⋯),而是,無論有光的粉專多麼需要曝光度,或是我們在文章中宣傳的理念有多麼理想與崇高,都不能將兒童人權-兒童肖像權與隱私權這兩個很基本的原則擺在後頭。

每一個兒童,他都是一個人,即使他現在還不太清楚網路是什麼,但孩子會長大,當你意識到這些網路上的痕跡可能並不會隨著他長大而消失時,當你意識到你所發布在網路上的文章當初並沒有經過兒童本人同意時,而孩子會長大,他可能會回過頭來質疑你,他會有思想,他會有自尊,那麼你就會知道,未經兒童本人同意就發布他們的照片在網路上是一個「非必要」的行為。

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AC

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AC

每一次照片的公開發布,有光都會親自將手機或相機裡的照片拿給孩子本人看。或由父母轉傳給孩子本人確認。

有光不乏被拒絕的次數。拒絕的小孩也有五歲多的。

而在我們觀察下來,在資訊發達跟科技席捲的時代下,孩子能夠明確表達要或不要的年紀只會更加往下。

孩子拒絕的原因有很多。譬如他不喜歡照片中自己的腳,或他不喜歡照片中自己的某個表情。(即使這些細節在大人看來都沒什麼,但本人會介意,那就是「有什麼」。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本人的「有什麼」。)

很開心有光的孩子,會很明確地跟我們拒絕。讓我們安心,知道他是一個勇於說不要的孩子。

而我們在詢問孩子意願的開頭就會先釋放訊息,不用害怕拒絕會破壞彼此關係。一段好的關係不是仰賴剝削自己的感受而得來的。而真正愛你的人,真正心理素質健康的人,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改變了什麼,甚至會去理解與體諒你為何而拒絕。

四年多來,我們都是這樣落實著。甘願不去追逐所謂的網路流量,而是在專注力放回到故事專業的鑽研與每一個人親自到現場的關係締結。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無論年紀再小,有光詢問的舉動,都要明顯地透露一個訊息-

孩子,關乎你的照片要不要被曝光,得由你自己來決定。

更深的訊息是-你的身體,由你自己來決定。

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AC

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AC


你必須被尊重過,你才曉得被尊重的感覺是什麼。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當誤入某些邊緣界線時刻時,也才會懂得如何去踩住煞車,尊重他人的身體。

當遇到某些不舒服的時刻時,也才會知道說「NO」是一種自己可以做的選擇。

一如有光的初衷,我們從不把來到有光的每一個兒童肖像當成商品或宣傳照,要宣傳,要曝光,總是有其他的方式,即使我們知道,真的真的辛苦許多。

就是要繞路遠一點,但從2020年以來,有光的每一步走起來總是心裡踏實得多。


希望越來越多相關團體與單位,都能重視兒童在網路上的照片曝光,是否獲得兒童本人的同意。

任何一個手中握有相機或攝影機的大人,一個很小的舉動,一個很生活化的詢問,在推進兒童於網路世界的身體保護上,絕對絕對是會有幫助的。

願每個兒童都能安心地長大。

最後提供一篇覺得很不錯的文章-爸媽愛曬娃,請謹記四件事:孩子說不要就是不要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027

喜歡寫故事、說故事、讀故事。不僅是重度嗜讀者、故事研究者,也愛跟孩子說故事、聊人生。認為故事可以有n種展演手法。若看到貓管家人來瘋,融入故事到變身古人、香蕉人,又唱又跳,到「多爾滾」都不用太意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紅球臺南計畫將於2024年3月29日至4月7日於臺南10個不同地點展出,透過大型紅色氣球帶動城市活力,吸引民眾參與互動。文章介紹和紅氣球相關的繪本,以不同繪本中的紅氣球形象,探討紅氣球的象徵意義與情感聯繫,並呼籲讀者親身參與體驗紅球臺南活動。
當臺灣爆發一例保姆虐待幼兒的慘案,多角度思考保姆與社會問題所帶來的議題,以及人們信任身份的迷思,與法蘭克.包姆的《綠野仙蹤》中的設定展開對應。
兩歲那年,他把硬幣從掌心變不見;三歲那年,他從掌心變出一隻兔子。生於魔術世家的他,是天才魔術師。他的手指靈活、姿態優雅,每一個動作毫無破綻,每一次表演皆是完美的呈現。觀眾的驚呼聲,堆疊出他不凡卓越的年少。 每個魔術背後,都有一個祕密,一旦說破,魔術便不再擁有奇幻的魔力,而淪為詐人的把戲。他始終
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並且展現出創意和獨立的一面。孩子的內部世界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大人們也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傾聽,以促進孩子的自主成長。
最近被網路新聞吸引住:「賈玲穿大波浪深V禮服性感變身「瘦50公斤」」,減了50公斤就差不多是大半個貓管家了。對「賈玲」很耳熟,原來是《你好,李煥英》的女主角及編劇、導演。《你好,李煥英》是一部時空穿越電影,女主角因母親發生意外而病危,穿越到過去,和母親成為閨密的故事。那麼,繪本裡面也有穿越嗎?⋯⋯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
紅球臺南計畫將於2024年3月29日至4月7日於臺南10個不同地點展出,透過大型紅色氣球帶動城市活力,吸引民眾參與互動。文章介紹和紅氣球相關的繪本,以不同繪本中的紅氣球形象,探討紅氣球的象徵意義與情感聯繫,並呼籲讀者親身參與體驗紅球臺南活動。
當臺灣爆發一例保姆虐待幼兒的慘案,多角度思考保姆與社會問題所帶來的議題,以及人們信任身份的迷思,與法蘭克.包姆的《綠野仙蹤》中的設定展開對應。
兩歲那年,他把硬幣從掌心變不見;三歲那年,他從掌心變出一隻兔子。生於魔術世家的他,是天才魔術師。他的手指靈活、姿態優雅,每一個動作毫無破綻,每一次表演皆是完美的呈現。觀眾的驚呼聲,堆疊出他不凡卓越的年少。 每個魔術背後,都有一個祕密,一旦說破,魔術便不再擁有奇幻的魔力,而淪為詐人的把戲。他始終
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並且展現出創意和獨立的一面。孩子的內部世界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大人們也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傾聽,以促進孩子的自主成長。
最近被網路新聞吸引住:「賈玲穿大波浪深V禮服性感變身「瘦50公斤」」,減了50公斤就差不多是大半個貓管家了。對「賈玲」很耳熟,原來是《你好,李煥英》的女主角及編劇、導演。《你好,李煥英》是一部時空穿越電影,女主角因母親發生意外而病危,穿越到過去,和母親成為閨密的故事。那麼,繪本裡面也有穿越嗎?⋯⋯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成為孩子與自己的那道光,養育孩子的同時也養育著自己。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青少年為什麼會拍攝性私密影像?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拍攝性私密影像的行為?影像外流對孩子及家庭會有什麼影響?同時提供避免孩子在處理事件時的二次傷害的建議。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第十二條和第三十一條,揉合在一起,叫作「兒童遊戲參與表意權」XD,但是一張理論短短幾字,要用更多實務操作來落實執行⋯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成為孩子與自己的那道光,養育孩子的同時也養育著自己。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青少年為什麼會拍攝性私密影像?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拍攝性私密影像的行為?影像外流對孩子及家庭會有什麼影響?同時提供避免孩子在處理事件時的二次傷害的建議。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第十二條和第三十一條,揉合在一起,叫作「兒童遊戲參與表意權」XD,但是一張理論短短幾字,要用更多實務操作來落實執行⋯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