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自我滿足後,才容易學會分享

當孩子在自我滿足後,才容易學會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一書中曾提到一段話:「因為孩子須從『我』,才有可能看見『你』;從『我有』,才能體會『我也讓你有』;從『我得到保護了』,才能發展出『我也能保護他人』。這不是自私,而是成長必經的發展過程,人要先學會愛自己,才知道如何愛人。」


看完後我才明白,原來,當孩子不願分享時,不代表他自私,而是他還沒有感受到滿足及心安。


而我的經驗是,有時請孩子把手中喜愛的食物分享給大人時,他一開始不見得願意這樣做,但我會親自示範給他看,也把自己手上的食物分享給其他人。接著,神奇的一刻就此發生,孩子竟然就會願意也把手上的食物也分享給他人。


我想,有時候說太多道理並不見得有效,反而實際做給孩子看,才是最佳解方。



------------------------------------------------------------------------------------

參考資料:《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avatar-img
細讀慢品的沙龍
28會員
120內容數
除了介紹讀過的推薦好書外,也想紀錄自己與小寶貝共讀過程的成長點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讀慢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時候你心中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請先放下覺得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的感覺,而強迫他一定要和對方打招呼;大人要做的反而是去理解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感覺,是多麼不好意思、害怕;並以感受來說明友善的向他人問好,那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每個節日營造出的儀式感,重要角色不是禮物,而是成人的用心。是大人對節日的用心安排,讓孩子明瞭有人是這麼愛著他。而那種愛,是永遠可以信任的。 像是透過一年一次的生日派對,讓孩子有機會聽聽,他的存在,如何影響或溫暖跟他一起生活的、愛他的人,也讓他有機會可以表達出,針對他對這些人所給他的愛,想要回應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期望孩子百分之百都照我們的想法去執行;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自己的大原則,並在其他方面抓大放小。這樣不僅是給予孩子寬恕,也是對自己的寬恕。
這時候你心中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請先放下覺得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的感覺,而強迫他一定要和對方打招呼;大人要做的反而是去理解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感覺,是多麼不好意思、害怕;並以感受來說明友善的向他人問好,那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每個節日營造出的儀式感,重要角色不是禮物,而是成人的用心。是大人對節日的用心安排,讓孩子明瞭有人是這麼愛著他。而那種愛,是永遠可以信任的。 像是透過一年一次的生日派對,讓孩子有機會聽聽,他的存在,如何影響或溫暖跟他一起生活的、愛他的人,也讓他有機會可以表達出,針對他對這些人所給他的愛,想要回應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期望孩子百分之百都照我們的想法去執行;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自己的大原則,並在其他方面抓大放小。這樣不僅是給予孩子寬恕,也是對自己的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