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七講》閱讀筆記

2024/04/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陣子把葉嘉瑩教授的《人間詞話七講》又讀了一次。

看大師級研究者的文章有種感覺:20歲前後看,讚嘆多於領悟,霧裡看花的成分仍舊不少;30歲前後看,讚嘆與領悟並肩,有種「終於讀懂大師好在哪」的敬佩;30歲以後(的我),算是真的看懂了一些書,也能有自己對於典籍的詮釋,這時讀學術作品,就彷彿是大師和你肩並肩的在花園裡漫遊,途中不忘告訴你哪株花特別美,看的不僅是書,還有風景。

葉嘉瑩教授的文章,是我心中大師級的文章,她的文字不賣弄也不華麗,即使是學術入門者也不會讀不懂;可是意境又很深,每次讀都會有收穫。

剛好這次讀《人間詞話七講》有做讀書筆記,打算把它寫成文章。若日後有空,希望還能補上圖解。博客來購買連結

境界說(詩詞皆然)

(一)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有我之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之境
  •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
  •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這“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它們一個是優美,一個是宏壯。 這當然是王國維受了西方康得他們那些哲學家的影響。 所謂優美,就是你能夠很平靜很客觀地觀賞它;所謂宏壯,就是在巨大的強烈的刺激之下,而你也能夠來觀賞它。 (p23)

(二)有境界與無境界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有境界舉例:紅杏枝頭春意鬧 / 雲破月來花弄影)

  • 古人所講的從根本上說其實就是一個“心”與“物”之間的關係問題。 而這心與物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即物即心。 這也就是《詩經》中賦、比、興三種方法的由來。 (p30)
  • 所謂優美,就是你能夠很平靜很客觀地觀賞它;所謂宏壯,就是在巨大的強烈的刺激之下,而你也能夠來觀賞它。 (P42)

詩與詞的異同

(一) 詩與詞都有文字背後的文化符號

新詩可以由你自己想出一個新的語彙,找出一個你認為恰當的語言;而寫舊體詩就有一個古典的背景,它的文本裡邊的每一個符號都是帶有古典傳統的。 (p34)

(二) 詞:展現最真誠的本色

  • 詞,它師出無名,你找不到它的價值跟意義在哪裡。 好的詩我們會分辨:杜甫的忠愛纏綿,那是好詩;陶淵明的任真固窮,那是好詩。 可是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詞,什麼是壞的詞。 (p13)
  • 宋人詩不如詞,以其寫之於詩者,不若寫之於詞者之真也。
  • 一個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詩人是有一個pattern(榜樣)。 但在詞裡面,作者脫除了外在的約束跟限制,(因為詞本來一開始就是寫美女和愛情),所以在詞裡反而常常能夠把內心中最真誠的本色表現出來(p16)

(三) 詞:宜眇宜修的婉轉

  • 詩是很直接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可是詞呢,要在言外還引起讀者很豐富的聯想,那才是好詞。
  • 例子:

陳曾壽是一個漢人,卻選擇做清朝的遺民,為什麼對那個已經成為日本傀儡的溥儀還有那麼深的感情呢?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看得破,忍不過”了。 陳曾壽本來是溥儀皇后婉容的老師,溥儀非常信任他,在離開天津時把天津的一切事情都交託給他,到了東北以後又幾次叫他去。 他不願意在偽滿做官,不肯去,最後溥儀說,你來管我們祖先的陵墓吧,他不得已才去了東北,但溥儀祖先的陵墓後來好像也被日本人霸佔了。 陳曾壽為什麼不能夠斷然離開溥儀?因為溥儀是個小皇帝啊,他即位的時候才是個三歲的孩子,清朝的腐敗和滅亡並沒有他的責任。 其實像王國維、陳寶琛他們也是一樣的,但他們這種感情放到現在確實是很不容易說清楚。 正是由於陳曾壽從內心擺脫不了,所以他無可奈何。 那麼他這些感情的來龍去脈,我用了這麼多的話來解釋,而陳曾壽他也說了這麼多話嗎?沒有啊,人家陳曾壽只是說:“一生繾綣夕陽紅。 “你看他用的這”繾綣“兩字,都是絞絲邊,都是纏綿不斷的,都是雙聲疊韻的,那就是他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啊。

    • 同樣都是談到「人的一生留戀」,陶淵明是“撫孤松而盤桓”,他留戀的是松樹,因為松樹是獨立的、挺拔的、在霜雪中都不凋零的。 (這是榜樣,pattern)
    • 而陳曾壽為什麼留戀夕陽呢?你這一生繾綣不能擺脫的,難道就是夕陽那即將消逝的顏色嗎?(這是一種不容易說清楚的情感)
  • 能否引發好的聯想,是讀詞的人的功力,還有寫詞的人有沒有深度能讓人解出好的,甚至是作者本人都沒意識到的言外之意,例如:王國維對辛棄疾《青玉案》的解讀
  • 例子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辛棄疾詞《青玉案》裡邊的句 子。 他說我追求了一輩子,忽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得到了。 得到的這個東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祿位,而是真正在內心之中達到了一種自足的、自我實現的境界

  • 稼軒是專力來寫詞的,他當然也寫美女和愛情,但並非僅僅是美女和愛情。
  • 所以他最後寫的是完成的境界:”

詞的雙重性

(一) 雙重性別(詩也有)

  • 從來中國古代的才子、志士、有理想的人,他們都喜歡把自己的美好用美女來比喻(p49)
  • 我要追求愛情,我要找一個可以託付我終身的人。 “可是他內心裡面的subconsciousness(潛意識)卻在說:”我要找一個欣賞我的君主,我願終身託付給他(p51)
  • 例子:
  1. 歐陽修的那首小詞(〈蝶戀花〉)是double gender,是雙重性別的作用。
  2. 溫庭筠的〈菩薩蠻〉也可能有雙重性別的作用。

(二) 雙重語境

“雙重語境”,就是“雙重的語言環境”。 我們現在在這個教室裡面,這就是我們的語言環境。 我在這裡,我就不能在天津的南開大學。 語言的環境,現場只有一個。 可南唐中主他們不一樣,他們是double contact,有兩個語言環境。 有人就會問,他南唐中主今晚開個party,大家唱歌,就是這個環境嘛,怎麼是double contact呢?可是你要知道,南唐中主歌舞的場合,那只是他現在所在的一個小環境。 而整個南唐的國家的大環境是什麼?是朝不保夕

李後主開拓的詞境

  • 李後主所寫的,不僅不再是歌詞之詞的狹隘的美女跟愛情,也超越了馮延巳那種內心的惆悵和憂患,而是把我們古今所有人類都打在這一片大網之中的無常的悲慨。 這不就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嗎?
  • 王國維確實是把李後主的好處寫出來了。 而且王國維說他「始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是從李後主開始,小詞才慢慢地脫離了歌詞之詞的這個階段,而走向抒情言志。 也就是詩人開始用詞這種體裁來寫自己的悲哀,寫自己的感情,把為歌女代言的歌詞,變成了自我抒情的詩歌。 這是李後主的一個最大的開拓。
  • 李後主是一個沒有反省、沒有理性的人。 他就只是感情的投注。 李後主把伶工之詞變成士大夫之詞,是無心之改變,或者說是無心之拓展。 而且這歌詞雖然有李後主出來了,用抒情言志來寫詞了,但是歌詞還是歌詞,它還只是配合著音樂來歌唱的歌詞,沒有人把它當作一個新的詩歌體裁來言志抒情。 (p120)

 

這裡是我對於高中核心古文的教學記錄,歡迎關心高中國語文教育的你,來這裡逛逛,並與我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