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有點時間的備忘錄了(2024年1月發表),但我認為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的觀點,顯然,並未受到足夠的、廣泛的重視與關注!
*如果一般投資散戶,還在隨電視或網路上的總經磚家,在預測央行何時、要降幾碼?
既然在方格子發表超過50篇的筆記,其中閱讀數最高的就是這篇〈霍華馬克斯:最大的恐懼是害怕錯過,沒有人害怕賠錢〉,那還是很有必要繼續寫,而觀念都是延續的。
這篇備忘錄用Chrome機翻閱讀也很可以,只是整篇還蠻長的,我自己整理重點如下:(寫完發現,幾乎都是重點...)
Marks開頭表示,本篇備忘錄是由Edward Chancellor的書《The Price of Time: The Real Story of Interest》所促成的,從書名的字面意義,大概能推測核心概念
「利息,即是時間的價格」。
i. 低利率刺激經濟:低利可降低企業成本、鼓勵消費者以借貸購買商品。然低利會促使更高的通膨、又必須升息以對,進而將阻礙經濟活動。極端的利率,會影響並鼓勵某些行為,而這種行為是較不可能在自然/中性利率(natural/neutral rates,後面有再詳細解釋)環境中所發生的。
*我:這種央行"人為干預"的刺激,將帶來不好的代價...只是一直被推遲
ii 低利率降低所感知的機會成本:當你放100萬元在銀行,能夠領5%利息時,如果你要把這筆錢拿去花用時,會知道你將損失每年5萬元利息,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但是當利率為零的時候,就沒有機會成本,使得交易更容易發生。
iii 低利率推升資產價格:
在金融理論中,資產的價值定義,為其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In finance theory, the value of an asset is defined as the discounted present value of its future cash flows.
*我:再強調一次,咱央行繼續講著美債持有到期不算賠...到底是要忽悠誰?金融教科書直接重寫嗎?詳見〈台幣,要貶到什麼時候?〉
在十八世紀,亞當斯密描述了土地價格如何取決於市場利率。他在1776 年出版《國富論》指出,近幾十年來,隨著利率下降,土地價格上漲。
由於對公司未來收益的折現過低,投資者(1920年代)最終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By placing too low a discount on the future earnings of companies, investors [in the 1920s] ended up paying too much.
*我:換句話說,咱央行買了利率過低的美國公債,最終由全國人民付出過高的代價。
iv 低利率鼓勵冒險,導致潛在的不明智投資:安全資產的超低回報(ultra-low returns),導致一些投資者為獲取更高回報,冒額外風險。資本從低回報、安全的資產轉向風險較高的機會,進而導致對後者強勁的需求和資產價格上漲。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風險較高的投資會在一段時間內表現良好,從而鼓勵進一步的冒險和投機。
接下來這段也引用自《The Price of Time》,也提到我最近很推薦大家讀的海耶克:
對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海耶克(Hayek)而言,「所有經濟活動都是透過時間進行的」(all economic activity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ime.),這是不言自明的,但卻常常被忽視。
當利率下降時,企業傾向於投資回報更遙遠的項目—用海耶克的術語,「生產結構」會延長(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lengthens)。 若利率維持在自然水準以下,錯誤的投資時會發生:在生產中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換句話說,投資回報不能證明最初的支出是合理的。
用奧地利經濟學家流行的術語來說,「不當投資」(Malinvestment)有多種形式和規模。 它可能涉及一些昂貴的白象項目(white-elephant project),例如在海底建造一條隧道,或是一項根本沒有盈利前景的空中樓閣技術計劃。
*我:大家思考一下,在現今的"超"低利環境,促進"分期付款"、"先買後付"的消費型態大行其道,其實非常合理!消費者只是把自己的消費行為,貼近央行們這種長期扭曲的近乎零利率的環境罷了。有零利率分期的條件,能分24期就不要分12期,能分12期就不要分6期...債務週期越拉越長。這都是一般人能憑著常識就做出的理性判斷。「低利」,有利於借方borrower,不利於貸方lender,馬克斯後面將再詳述。
v. 低利率使交易能輕鬆且廉價地融資:人們常說「最糟糕的貸款是在最好的時機發放的」(“the worst of loans are made at the best of times.” )。
vi. 低利率鼓勵加大槓桿使用,增加脆弱性:在低利率時期,絕對預期報酬率很低,槓桿也很便宜。為什麼不使用大量槓桿來提高預期報酬呢?
vii. 低利率可能導致財務錯配:
*我:雖然這段原文沒有被"粗體",但我認為這就是現在將看到的如觸發矽谷銀行危機一般,發生在國債市場的情況,所有原本的金主,國債買家,要收銀根了...
艱難時期(資金環境趨緊縮),如果貸款人要求收回資金或拒絕在到期時展延現有債務,債務人會發現自己持有打過折的或缺乏流動性資產—而這正是需要現金的時候。
In tougher times, if lenders demand their money back or decline to roll over existing debt when it comes due, debtors can find themselves holding discounted or illiquid assets – just when cash is needed.
viii. 低利率引發持續低利的預期:投資者或公司規劃可能會假設資金成本將維持在低檔,如果實際尋求融資時的利率較高,這可能會成為麻煩的根源。
*我:不知道那些按過去40年利率持續走低的情境來"精算"的保險公司理財型保單,現在要如何是好?我自己會力勸認識的長輩、親戚,有任何"非"傳統型保障的保單,像甚麼儲蓄險、期滿領回XXX、投資型保單...全都儘量到期就領回,投入真正的"實業"中。台灣有很多好公司、會賺錢,現金流又穩定,各大投信推出的ETF選股邏輯,我不認為有什麼問題;至於近期主管機關及特定官方人士的"打壓"風向?在我看來,只是有其不好明說的目的。以上※非投資建議※
*也請看看,讓「保險業歡呼」的準金管會主委,我在X上貼了相關新聞
ix. 低利率帶來好處和懲罰,創造贏家和輸家:
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核心,讀三百遍都不為過!
重要的是,低利率以犧牲儲戶和貸方的利益為代價,來補貼借款人。
Importantly, low interest rates subsidize borrowers at the expense of savers and lenders.
*我:所以說為何那種老掉牙的"良心"建議(賺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不要借錢),會讓所有遵循的人,在過去40年低利環境下輸得很慘。如果接下來,對台灣利率環境的判斷,不太可能有激進大規模的升息(央行不會、也無法..)那你的財務行為將如何應對? 借好借滿,有多少借多少 ※非投資建議※
請務必接著看下一條內容↓
x. 低利率引發樂觀行為,為下一次危機奠定基礎:提高風險承擔、低估未來的融資成本以及增加槓桿使用,往往是導致投資在隨後的嚴格時期經考驗時會失敗的原因,從而引發下一次危機,或許需要下一次援助。
*我:這就是過去幾十年來,大銀行家們玩的遊戲,利率只有一降再降,借近乎零成本的錢去玩,等吹到泡泡破了,就叫央行來救援來托底...
接著,我跳過這兩段,有興趣的再自行去看囉:
我想透過分享查理在2001 年寫給我的一段話,來向他的一生和智慧致敬:
“Maybe we have a new version of Lord Acton’s law:
easy money corrupts, and really easy money corrupts absolutely.
來看結論吧!
Will We Go Back to Easy Money?
霍華馬克斯首先回答了他最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
「你是說,利率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在較高水平嗎?」
“Are you saying interest rates are going to be higher for longer?”
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利率並不高。它們比我們 20 年來所見的要高,但無論是絕對值,還是相對於歷史值來說,都不高。相反,我認為它們是正常的,甚至是低的。」
接著,Marks進入本段主題「利率展望」(the outlook for rates),
「我不知道聯準會會做什麼。但我堅持以下想法」:
下面這段,也是我非常、非常想用螢光筆畫重點的一段:
當我在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時,經濟學家米爾頓‧佛里曼(Milton Friedman)是學術界的領導者,他極力主張自由市場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者(The free market is the best allocator of resources.)。
同樣,我堅信所謂的「自然」利率(“natural” interest rates)會帶來最佳的整體資本配置。 這就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Chancellor決定將他的書命名為《時間的價格》。這就是利率:借款人在一段時間內,為租用貸款人的資金而支付的價格。
(The price borrowers pay to rent lenders’ money for a period of time.)
自然利率反映了貨幣的供給和需求,它們位於(a)貨幣供應者,貸方,願暫時放棄貨幣使用權所要求的價格,和(b)借款人,願意為使用貨幣而支付的價格 的交叉點。
和Chancellor一樣,我認為利率自然發生顯然是最好的。
接著,他又解釋,認為「自然利率」(Natural rates)與「中性利率」(Neutral rates)的不同:
*我的理解:中性利率,應該是不具刺激性也具不限制性的,聯準會想達成的管理利率(administered rates),就是上面所寫過的2.5%;而自然利率,則由市場的買方/借方和賣方/貸方所決定,即上面寫到的4.5%(貸方想要2%債息收益+中性利率2.5%=4.5%,借方也付得起),才是市場真正的成交價。
最後,當時(備忘錄發表時的2024年1月份)對於利率展望是,在 2024 年的某個時候,聯準會將宣布對抗通膨的勝利,並開始從目前的5.25%至5.50%降低聯邦基準利率。「點陣圖」顯示2024年將進行三次25個基點的降息,使利率達到4.60%,然後在2025年進一步降息,將利率降至3%左右。然而,當下投資者的共識思維(consensus thinking)似乎比這要樂觀得多,預計會有更多/更早/更大幅度的降息。
大師不愧是大師!
提及共識思維時,Marks先是指出了三點在過去18個月內曾經有過的共識,但事後證明,現實和當初共識完全不一致。然後,他又寫了五點在當下的共識:
Marks的看法是,這五點帶有「金髮姑娘思維」(Goldilocks thinking)的味道,而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曾多次看到金髮姑娘思維出現,但這種情況很少能長期持續(It rarely holds for long.)。某些事情通常無法如預期運行,經濟也會偏離完美。
*沒錯,在我寫下這篇摘要心得時的2024/4/25,上述五點基本可以說,已經被推翻了...
金髮姑娘思維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它在投資者中產生了很高的期望,從而為潛在的失望(和損失)留下了空間。
One important effect of Goldilocks thinking is that it creates high expectations among investors and thus room for potential disappointment (and losses).
結語,Marks對於上述共識是否正確,沒有意見。然而,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猜測,未來幾年利率將在 2-4% 左右,而不是 0-2%。更具體一點,他的猜測(僅此而已)是,未來 5-10 年聯邦基準利率平均將在 3.0% 至 3.5% 之間。
最後的最後這段,也很值得各位看倌放在心上
在讀者抗議我一反常態地進行預測之前,我要指出的是,在橡樹資本,我們說對宏觀macro有看法是可以的;只是不能把客戶的錢押在宏觀上。我們投資時會意識到當前的情境宏觀條件,但我們的投資決策始終基於對公司和證券的自下而上分析,而不是宏觀預測。
即便是在方格子寫這些有關的宏觀、總經的筆記,我的資產配置,完全是基於"個股",看公司財報,聽線上法說...。這些對宏觀總經的理解和認知,只是讓我更確信:「抓緊任何央行"印"不出來的東西」這樣的投資(或者該說,保護自有財產)的大前提和框架而已。
以上,如果有些幫助的話,請留顆愛心,您的支持是我繼續發表的動力!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