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勇《決勝矽紀元》(上)全球半導體八強賽,台灣科技產業供應鏈只會更重要?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 DIGITIMES 社長黃欽勇筆下的台灣科技產業分析。說實在的,我們就算有投資台股,也鮮少了解這些台系公司或「半導體」究竟是什麼,遑論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未來趨勢。

要談半導體產業,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只知道護國神山就沒了。雖然怪獸科技公司第一季有完整針對 IC 上下游(設計到封裝)講解過,但很多人可能會不明白,究竟半導體為何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武器?中國為何要打擊網路巨頭,強調半導體的發展?

數據是這個時代的新石油,而半導體扮演的,正是影響當代人類未來最重要的基石。這次的系列文,融合了我讀完《決勝矽紀元》的內容精華,萃取一些關鍵,讓你更了解整個產業的未來趨勢,還有我們的努力方向。

決勝矽紀元:國際競合關係

決勝矽紀元:國際競合關係

台灣的半導體真有那麼重要? 

半導體技術演變

半導體技術演變

台灣半導體的全球市佔率很高嗎?當新聞談到「台積電掌握二奈米先進製程」、「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上的市佔率只有 12%,全球最先進的晶片九成以上是由台積電製造」時,我們總會以此為傲。

然而,除了晶圓代工、封測業是由台灣主導,記憶體是被韓國所掌握之外,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掌握者另有其人——從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 工具、IC 設計、IDM 廠到設備材料,美國業者都是最主要的供應商。

而且不要忘了,我們介紹過這麼多間科技公司,還有全球獨角獸企業最多的新創公司,不斷地推出從物聯網到自駕車等各種用途的 AI 晶片,這些巨頭都在美國。

又,台灣科技業並不能說由半導體領軍,因為目前營收規模最大的,依舊還是電腦周邊與 ICT 製造業,一年創造 5,030 億美元營收,是半導體產業的三倍之多。

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亮點在哪?

台灣科技產業的亮點:內外循環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有兩個循環:設備材料和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廠委託設計)。

台灣產業的內外循環

台灣產業的內外循環

前者為 IC 設計、晶圓製造和封測,後者則是全球前 30 大、台商佔比就超過七成、製造商決定規格的 EMS(Electronic Contract Manufacturing,專業電子代工服務),藉此形成穩妥的系統運作優勢。

台灣是天選之島

雖然台灣的品牌(branding)在國際上表現不強,但是產業結構非常完整。從產業的角度而言,台灣在美國限制日本半導體發展的時空背景下,找到切入契機;從個人電腦、手機等大量生產的 3C 產品,鍛鍊出超強的競爭力。

在專業生產分工模式下,造就今日半導體製造的領先地位,提供全球一半以上的晶片,更掌握九成以上先進製程產能,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過去的方法成功了,未來也會如此?

過去我們產業成功的方式,就是垂直整合到垂直分工,因此總是各做各的。這樣的模式看似效率極高,但也因為缺乏系統化的整合,難以打造具備反脆弱性的系統。

分工不好嗎?主導權在誰手上?

當然,硬體製造實力一直是台灣半導體業最大的競爭優勢。

由於創意需要的是「想像力」,而創新需要的是「執行力」,因此長久以來,美商與台廠之間的合作模式,都是由美商想出好點子以後,再將創新落地的執行面交付給台廠

大企業的市值再高、創意再好,最後都要落實成為產品,面對市場上的消費者,如果沒有台廠引以為傲的製造優勢,又怎麼會有具體的產品成就美國公司的高市價呢?

在科技業的發展進程中,台廠建立遍佈中國、越南、泰國、印度的生產基地與供應鏈,都是台灣電子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和 ICT 供應鏈中相當重要的地方。

地緣政治左右未來走向

然而在談台灣的產業戰略時,我們很難跳脫地緣政治的影響。

台灣之所以在科技產業非常重要,在於我們擁有「無可替代」的產業鏈,而不是因為自駕車、人工智慧、資訊安全,甚至量子技術、低軌衛星這些技術性的議題。

或許我們必須更加關注的是可能帶來結構性影響的趨勢與策略,而不是技術上的枝節或個別領域的優勝劣敗。

放大尺度來看,去見證不同時代的變化,就會發現其實永遠都在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長線思維和持續學習,持續養成在快速變化社會的各種適應力。

AI 大未來:軟硬整合與產業整併

如果說科技大歷史的兩條主軸是「能量」和「資訊」,AI 晶片開發則帶動了兩大產業趨勢,一是軟硬整合,二是產業整併。

以 GPU 與 CPU 的伺服器效能之爭來看,輝達最終勝出的關鍵在於以 CUD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架構)軟體平台,搭配旗下的 GPU 圖形處理器,利用「軟硬整合」的方式,創造更好的使用效率。

什麼是 AI 晶片

什麼是 AI 晶片

AI 會吃掉軟體,而軟體將取代硬體

在 ChatGPT 興起之後,人工智慧新創企業正式進入大滅絕時代,因為軟體是個贏家全拿的產業;反倒是客戶分散供源的硬體製造業,因為獨佔利潤少,價值反倒不增反減。

從數字來看,半導體在 2022 年全球產值達到 5,735 億美元(大約 17 兆新台幣),而台灣半導體產值則達到 1,623 億美元(大約 4.8 兆新台幣),約佔全球半導體產值的 28.3%。

為什麼你得懂這些趨勢?

人類文明從工業時代進步到數位時代,從個人電腦、手機進階到物聯網,Al 及量子技術將如何演化?

回頭看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大歷史,你會發現,從 IT、網路到 AI/深度學習,半導體技術一路從儲存資料的記憶體晶片、運算的邏輯晶片,到主要用在伺服器、資料中心到邊緣設備的 AI 晶片 ASIC(一種客製化的特殊應用邏輯晶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科技巨頭憑藉自身掌握的數據和應用場景,都在積極研發自己的 AI 晶片,產業的競合關係也在快速地演進,了解這些趨勢只會越來越重要。



半導體與數據

西元 2000 年以前的 PC 時代,為亞太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奠定深厚基礎,日、韓、台串連成今日的東亞科技島鏈。2000 年之後,網際網路、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世界,而真正形成數據風暴的開端,始於 2007 年的 iPhone 上市。

不只大數據,小數據、個性化只會越來越重要

很多人會說中國的優勢在於 14 億人口,人多、數據多、訓練出來的資料越多越好。

但在機器學習浪潮、數據唾手可得的年代,人類的同理心與人類學觀察也變得更加重要。如今,不能只靠大數據,也必須弄懂富數據(rich data)與深數據(deep data),更不能忘了小數據。我們全都得了解人性,明白人性受欲望與情緒的力量驅使。

軟體終究要靠硬體撐起來

不管是 IT、網路一直到 AI,背後的硬體正是半導體。尤其是在進入物聯網時代之後,從前端、終端設備、後端資料中心,到串連各種數據的網通設備,半導體產品將會無所不在。

所謂「得半導體者,得天下」,半導體產業更是左右未來國力發展的制高點。

半導體八強,誰會在制高點? 

先談結論,半導體八強有:美、台、韓、日、歐、中、印。

第一季我們談過,美中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戰。而中國雖被美國封殺,卻在電動車領域找到突破口,能否稱霸的關鍵,還是要看晶片戰的狀況。

另外,因量產製造帶來半導體需求的墨西哥(尤其電動車)、越南,還有憑能源優勢而想角逐的澳洲、加拿大,現有十多座晶圓廠的新加坡,以及在封測產業中頗有基礎的馬來西亞都不能小覷。

現在又回到大航海時代

有人說,歷史不會重複,卻常以類似情境出現在我們眼前。

500 年前開始的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當時爭奪海上霸權的八強中,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國、荷蘭在首輪勝出,德國、義大利、美國、日本、俄羅斯在第二輪崛起,列強八國重構了全球貿易版圖,直接或間接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也影響了其後的人類歷史進程數百年。

如今,同樣概念將重現在接下來的世界局勢變化中。

G2 之下的科技爭霸

過去,美國是全球經貿遊戲規則的制訂者,自然希望在新世界裡,大家依然遵守它所制訂的遊戲規則。然而中國試圖以龐大的人口優勢串聯手機和電動車,切入人工智慧、量子技術和衛星通信領域,挑戰美國經營一整個世紀的世界霸權。

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在內的科技島鏈,不僅是G2 決戰防線,其中台韓在半導體產業鏈中更是中介科技升級、轉換產業價值的樞紐。

AI 晶片帶動了兩大產業趨勢

AI 晶片帶動了兩大產業趨勢

在新的政治氛圍下,半導體產業基礎深厚的台灣、日本與韓國,隱晦地與美國形成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與積極「去美化」的中國分庭抗禮,提前為半導體八強爭霸賽打開序幕。

後冷戰、全球化、半導體、數位科技,以及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議題將再次開啟科技大航海時代,既帶給人類文明挑戰,也是一次翻轉世界的契機。




raw-image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

🔥 社群|怪獸科技公司 IG:怪獸科技公司/商管人文✖️人生職涯

📰 電子報|怪獸雙週快報:1 則熱門時事分析✖️ 2 本人生思考書摘

9.3K會員
316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