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小演義3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一篇要寫如何走出原生世界?原生世界就是不知善、不知惡、不知真、不知假。第一就是要好好的工作,解決人的需要,只是命運寫下我們的工作,因此可以走出原生世界也是有它的規定性的。總統不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為他們要統領三軍,必要時還要兵戎相見,他們的枷鎖是滿滿的,這是必要性的。

讀書人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為他們明白事理。因此讀書人被總統所用,這就是另一個故事,就是對於原生世界的看法。總統要的就是滿足人民需求,讀書人要的就是做一個更好的人,這其中有矛盾嗎?有!就是種族主義,總統不可不支持,但讀書人可以不支持,這個兩人可否合作,就要再探討了。

走出原生世界重要嗎?一個最好的人才可以開創思想格局,這是重要的,但對現在的人來說,並不是很重要,人們要的其實是民族英雄,解決外患。因此這裡出現兩種實力,一個是軟實力,一個是硬實力。總統當然知道軟實力的重要,這樣才會迎來四方來朝,這就是我說的讀書人可以開創思想格局。

總統和讀書人有合作的必要性嗎?在正確思維裡這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大家不做一個最好的人,這彷彿就是一場鬧劇。社會得不到改善,這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福氣,也是怪不得人的。如果得到改善,哪總統的政績就會得到肯定了,讀書人也用得其所。這樣我們就可以種下福田,報家國恩了。

民族主義就是太愛自己,我們可以愛自己,太愛自己的人無法輸出愛,讓人退避三舍。一個真正有為的人讓人們願意親近他,他也能夠發出正能量譜寫世界。解鎖方程式的發明家們都是最好的人,連原子彈之父也會受良心指責自己為什麼會發明這樣的武器,也會流下男兒淚。

奧本海默經典台詞: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如果我同樣說出這句話,我是多麽不情願,但故事還是發生了。這就是原生世界,不知善、不知惡、不知真、不知假。我已經走出原生世界了,是命運把我寫成這樣,我有好的工作、好的父母、好的國家,我還有什麼好求?沒有了,真的沒有了。

avatar-img
35會員
1.9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三子歸邊,沉車、下馬、底炮,合勢圍攻。 五將分野,曹操、關羽、張飛,各自為戰。 高僧行者,戒律、禪定、般若,榮登彼岸。 五谷豐登,稻麥、黍稷、菽粟,國泰民安。 三子歸邊:指的是象棋中可直接參與進攻棋子中的任意三子(車、炮、馬、兵)集中到河界對方一側的一翼對對方將(帥)形成威脅的局面。 讀世
急進中兵,炮打中央,菜鳥常用技量。 巡河炮來,防急中兵,互搶中路防線。 穩守兩翼,馬躍邊界,高手善守定計。 挪車佈局,逼退雙車,巧奪全盤先機。 出家人只要懂得急進中兵了,就可能知道了中國象棋這個大系統了,我覺得無需深入,只是了解一門學問,這也是一種智力運動。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困斃,行棋者,無處可動,判負。 化險,渡河人,有驚無險,得生。 困斃,修行僧,犯戒失德,出門。 化險,小說家,筆鋒妙轉,得道。 在文字凝聚能力裡,每一段的精妙都有它的故事在其中。知道文字不知道真義,我覺得這就不是次生思考。出家人其實可以有現時報次生思考的,不是破戒出門。
貪吃蛇,諾基亞老遊戲,好玩。 貪吃僧,戒定慧失修行,好壞。 貪吃兵,過楚河換大子,好絕。 貪吃客,美食街尋佳肴,好味。 僧人其實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不是破戒。而是找到現時報共生之道,致於夜店裡的DJ和尚這個新聞,是對出家人的一種緋謗,我不認同這種做法。 現時報共生之道又是什麼?在這裡真的要
老實和尚一食一禪,禪中之有妙之覺。 爭先棋手一步一進,進中之有棋之品。 高僧行者一拜一揖,揖中自得自之在。 藝匠工人一鑿一刻,刻中之有藝之魂。 我寫了次生新活法,好像對僧人大不敬。僧人怎麼可能和棋手和藝匠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不能?是不是真如我說,僧人在這個時代,無法做一個最好的人?因此
三子歸邊,沉車、下馬、底炮,合勢圍攻。 五將分野,曹操、關羽、張飛,各自為戰。 高僧行者,戒律、禪定、般若,榮登彼岸。 五谷豐登,稻麥、黍稷、菽粟,國泰民安。 三子歸邊:指的是象棋中可直接參與進攻棋子中的任意三子(車、炮、馬、兵)集中到河界對方一側的一翼對對方將(帥)形成威脅的局面。 讀世
急進中兵,炮打中央,菜鳥常用技量。 巡河炮來,防急中兵,互搶中路防線。 穩守兩翼,馬躍邊界,高手善守定計。 挪車佈局,逼退雙車,巧奪全盤先機。 出家人只要懂得急進中兵了,就可能知道了中國象棋這個大系統了,我覺得無需深入,只是了解一門學問,這也是一種智力運動。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困斃,行棋者,無處可動,判負。 化險,渡河人,有驚無險,得生。 困斃,修行僧,犯戒失德,出門。 化險,小說家,筆鋒妙轉,得道。 在文字凝聚能力裡,每一段的精妙都有它的故事在其中。知道文字不知道真義,我覺得這就不是次生思考。出家人其實可以有現時報次生思考的,不是破戒出門。
貪吃蛇,諾基亞老遊戲,好玩。 貪吃僧,戒定慧失修行,好壞。 貪吃兵,過楚河換大子,好絕。 貪吃客,美食街尋佳肴,好味。 僧人其實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不是破戒。而是找到現時報共生之道,致於夜店裡的DJ和尚這個新聞,是對出家人的一種緋謗,我不認同這種做法。 現時報共生之道又是什麼?在這裡真的要
老實和尚一食一禪,禪中之有妙之覺。 爭先棋手一步一進,進中之有棋之品。 高僧行者一拜一揖,揖中自得自之在。 藝匠工人一鑿一刻,刻中之有藝之魂。 我寫了次生新活法,好像對僧人大不敬。僧人怎麼可能和棋手和藝匠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不能?是不是真如我說,僧人在這個時代,無法做一個最好的人?因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你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可以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以終為始的理念執行人生目標,「Be-Do-Have」常保初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要的人。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繼上篇講了角色的外在與內在. 這篇要講的是角色要對抗的方向. 對抗的方向我個人一樣分為2種: 1是體制不公 2是敵人太強 一個故事只擇其一種讓角色去遭受或是挑戰,事關作者以這個有缺陷的角色想要帶領觀眾往哪裡去成長.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你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可以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以終為始的理念執行人生目標,「Be-Do-Have」常保初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要的人。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繼上篇講了角色的外在與內在. 這篇要講的是角色要對抗的方向. 對抗的方向我個人一樣分為2種: 1是體制不公 2是敵人太強 一個故事只擇其一種讓角色去遭受或是挑戰,事關作者以這個有缺陷的角色想要帶領觀眾往哪裡去成長.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