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CFP的日常】當公車博愛座的數量變多時,提醒我該做的理財三件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也歡迎用聽的(Podcast) : https://reurl.cc/Aj6GVp


「1、2、3……11、12!」

什麼!一台公車竟然有12張紅色的博愛座!

 

搭車有時太無聊,就會不經意發現一些平常沒在留意的事!沒想到公車上的座椅顏色,在比例上竟也悄悄地在改變。

 

仔細想想,這似乎也不用太過驚訝,畢竟我們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的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0%,當中高齡的人口比例隨著時間攀升之際,相對應的社會福利、友善設施等,也會隨之增加……

 

但真的是如此嗎?會不會其實我們對於未來,有著過多的美好期待?

 

因人口結構改變,讓平均年齡逐年拉高,也意味著中高齡的社會福利資源,可能將出現排擠的效應。過去關於財富貧富差距的現象,也會延伸至老年貧富差距。

 

退休,並非一覺醒來就一切都會變得美好。同一個人,有著相同的理財思維,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用錢習慣,縱使開始了退休生活,其實在財務上,和過去的差異不會太大。若過去在財務上長期處於一團亂的狀態,其實退休後也不會好到哪。原來,退休生活不過是現在生活的延續罷了,現在若不求改變,其實未來什麼也不會變!

 

「若我想開始改變、起身規劃,該從何做起?」

 

就目前高齡長者的退休生活型態來說,有三個方向值得我們留意及規劃:

 

  • 退休金:

退休後會少了工作收入,僅靠社會保險的退休金,似乎也還有缺口需補足,若希望能維持與退休前相同的生活品質,退休後的可運用資金,可不能有過大的落差。當然了,退休金也不是退休前夕再行準備即可,而是盡可能越早開始規劃越好。

 

「我知道啊!但就是擠不出錢來!」

 

「真的嗎?」

 

每個月僅期待將花剩的錢存下來,可能這筆錢永遠都不會出現。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存、剩下的再花」,透過「專款專用」規劃未來的退休金,才有機會隨著時間積少成多。

 

在「及時行樂」和「延遲享樂」之間,是該取得一個平衡點才對!

 

  • 醫療費:

據衛福部的統計指出,國人在50歲到79歲的醫療花費金額,為各年齡區間中最高。這可不是預測值,而是中高齡的真實醫療費用支出現況。既然如此,隨著平均餘命的增加,相信醫療相關支出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那該如何準備? 這部分就有賴醫療保險的保障規劃,在「保費預算」及「保障需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透過醫療保障作為基礎,使其成為我們未來可能醫療費用支出的部分補助,降低未來從口袋掏錢出來的比例,避免未來因醫療費用而壓垮退休的財務。

 

畢竟,之所以作保險規劃,就是買個未來的「以防萬一」!

 

  • 長照費:

無論是因疾病、意外,抑或是自然老化,均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可能。這或許是個不願面對,也不希望發生的情況。但萬一遇到了,對家人們的生活、財務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家人們對長期照顧的面對及接受,或許藉由時間可稍稍沖淡其壓力,但財務的部分,卻是我們可及早準備的。與中老年的醫療保障有著類似的規劃思維,將未來的長照支出費用,部分轉嫁給長期照顧相關保險,在個人可接受的預算內規畫購買。透過長期照顧的保障規劃,將退休後的大額支出風險降至最低。

 

相信大家都在期待能有那麼一顆水晶球,能預知未來、及早準備。上述的三個準備方向建議,並非預測,而是現在的真實情況!也意味著水晶球內的景象早被我們看見! 若現況已如此,讓我們清晰的看見未來的可能樣貌,就該起身改變,別讓未來的美好景象只在夢中浮現,你說是吧?

 

相信未來有一天,大眾運輸工具上較少的座位數量,應該是一般座位,而非博愛座!


 

財經講座、合作洽談,請Email:[email protected]

預約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FB粉絲專頁請搜尋:【阿植聊理財】

 

125會員
335內容數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