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作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


本書收納12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如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

raw-image


自17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


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


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17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


各界讚譽📣

死期將至時,你會想跟你在乎的人說些什麼?2021年10月底,拉圖邀請《Le Monde》的記者圖翁,談談他50年的學術生涯。約一年過後,他溘然長逝。

《何處安居?》為兩人對談實況。在12場訪談中,拉圖談了他為何走上哲學這條路、什麼是現代性、他怎麼接觸到蓋婭地球的概念、著陸為何重要,以及想對孫子說的話。

回顧他精彩豐富的一生,這名70好幾的長者,表示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催生一批批比他還專業的人才團隊,但並未成就一個「拉圖幫」;他說他的自我認同還是哲學家,但這個哲學家不是嚮導,也非什麼真理或思想聖殿的守門人,而是確保人群之多樣性能被尊重與維繫的中介者。「哲學有大愛!」拉圖驚嘆。哲學不妄想要觸及乃至於掌握整體,而是熱愛整體:哲學(philosophie)一詞就包含了愛。 

於是我播放了1976的〈方向感〉。在阿凱「我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的歌聲中,我寫下前面這段話。我也想起上回與拉圖在臺北相遇的時候。他問我建國花市要怎麼走,他想買個禮物送給他的小朋友。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何處安居?》可視為進入拉圖的哲學世界的手冊;拉圖在每一篇訪談中以時而口語、時而幽默的口吻,言簡意賅地闡釋了他提出的哲學概念。這是一位哲學家的畢生結晶,也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最後贈語。

──林新惠(小說家)


面對瘟疫、地震、戰爭的威脅,人們何去何從?75歲的人類世哲學家以他的終極關懷,提供一個可能的選項:晉升為新的「地緣社會階級」。從非洲到亞洲,從實驗室到蓋婭,拉圖不再飄移,他著陸棲居,回到年少的初心:哲學、親情以及對大地的熱愛。在雲淡風輕的閒談中,數十年的學思精粹卻無比厚重,直擊身處東亞臨界區的我們。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最後一次,拉圖用最平易近人的風格重述研究生涯的工作重點。拉圖的哲學是「調查」型的,結合了採集和牧養這兩種人類(與許多其他物種共享的)古老生存實作,揀別並照護現代世界的多元存在方式(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心理、藝術、宗教⋯⋯)。無論讀者從哪裡走入拉圖迷宮,這場由本人親自帶領的導覽當能提供有用的線索。此外,本書也談及近年拉圖在法國促成關於「可居性」的幾項集體實驗,或有助於臺灣讀者想像適合在地情境的生態—政治—思考實踐。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在他的晚年,拉圖這位多樣多變的名哲學家,仍然在訪談中津津樂道於各種議題。不要預先期待什麼,這本小書就值得瀏覽、或許可以拾到一些驚奇。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哲學家布魯諾.拉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獲得了郝爾拜獎(2013年)和京都獎(2021年),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982至2006年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為綜合人文領域之必讀經典、眾多人文社會相關課堂的指定閱讀書目。

拉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

作家、記者,法國《世界報》(Le Monde)固定撰稿人,主持「思與辯」(Idées-Débats)專欄。曾擔任《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編輯顧問、創辦文學雜誌《文藝》(Lettre)。與阿蘭.巴迪歐合著《愛的禮讚》(Éloge de l''Amour)、《劇場禮讚》(Éloge du théâtr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臉譜出版的沙龍
85會員
439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臉譜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又是初次閱讀心得😆重新整理放上 之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教授是使用這個👈譯本 在閱讀上勉強的通順,但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反覆閱讀及思考,所以個人並沒有很喜歡這本的翻譯。(譯本上的一些挑選建議請見本文末)
Thumbnail
又是初次閱讀心得😆重新整理放上 之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教授是使用這個👈譯本 在閱讀上勉強的通順,但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反覆閱讀及思考,所以個人並沒有很喜歡這本的翻譯。(譯本上的一些挑選建議請見本文末)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4篇心得(122頁-166頁) #我從未懷疑自己僧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4篇心得(122頁-166頁) #我從未懷疑自己僧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老夫被老教授買下來後,就像是到了「天堂」一般。 每一天,老教授都會讀書,而嗜書如命的他也很常買書,常常出門逛個街,回來又多了許多夥伴。 三月十日星期天,我重新見到從未想過能再次見到的......
Thumbnail
老夫被老教授買下來後,就像是到了「天堂」一般。 每一天,老教授都會讀書,而嗜書如命的他也很常買書,常常出門逛個街,回來又多了許多夥伴。 三月十日星期天,我重新見到從未想過能再次見到的......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