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筆記》摘要,再摘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來我的筆記只做了一半。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J,開會的時候,我發現他總是專心聽,偶爾才動筆在筆記本上寫一兩句話,會後總結和行動他非常清楚。而我幾乎一直寫,筆記本上滿滿的,可是會議要點和該做的事卻很模糊。

看了《巨人的筆記》,我才發現我只是寫下訊息,而不是紀錄。


作者金翼漢(김익한),大學教授,韓國首位紀錄學家,

熱愛一件事,並把這件事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終極體現,金教授是絕佳的例子。

熱愛紀錄到以此為職業,在政府和學術領域上發展,更力行推廣到個人身上。

他在「紀錄學」找到人生的方向,自己覺得好用,也熱切地分享給每個人。看看金教授的頻道,相信你也會感受他的熱愛。

他的YT頻道「金教授的三件事」,教人如何早起、讀書和寫筆記的方法。

我在人生中領悟到的唯一法則就是,紀錄是連結人生價值與實踐的最佳工具。


什麼是紀錄?

作者定義的紀錄是統整留下來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紀錄像是檔案,經過整理可以隨時提取使用的資料。

為什麼要紀錄?

紀錄帶來成長,幫助記憶、提升專注、增進思考和激發潛力。

人的成長方式有兩種,一個是由外獲得成長,另一個從內在得到發展,兩者互相搭配,有加乘的效果。

紀錄同時擁有從外蒐集資訊向內發展潛力的功效。

除了外在資訊,我們還擁有內在資產。金教授說我們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其實都存在腦海和身上,也就是「潛力」。大家常誤會紀錄是為了長期記住外界獲得的資訊,其實是喚醒潛力的最佳武器。

要怎麼紀錄?

分兩部分,摘要和分類。

01 寫摘要—找出重點

#紀錄的前提就是不要寫太多。

想像你在上一堂課,會怎麼做作筆記?把老師的板書記下來,說什麼就寫什麼。如果這樣,這是抄寫,而不是金教授說的紀錄。

課堂紀錄是為了理解並幫助記憶。

有些人(我就是)讀了書,卻沒感受書中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因為筆記太多,超出自己可以消化吸收的分量。

金教授訂了一個摘要標準:寫一個章節的摘要,篇幅不要超過A4的一半。

#找出重點,專心內化。

從一百個紀錄當中選出十個珍貴紀錄

例如,要找出一本書的重點,必須先完整消化內容,

自己選出關鍵字,這個過程就是在內化一本書,重點在你自己的評價及選擇。

剛開始摘要金教授建議,只找出兩個關鍵字,不管內容多長。從這兩個字出發,填補中間的空隙,加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不要怕誤讀

學問可說是摘要別人東西加上10%自己的想法。

讀一本書,當你和作者有共鳴的地方,才會成為自己的知識。

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有落差是自然的。

還記得《大人的11堂寫作課》提到,作者和讀者的天然矛盾嗎?

我們只能儘可能去感受作者的用意,但不要過度聚焦,重點放在能理解,感同身受的地方。讀書是能為己所用。

而且,不同時間讀同一本書的感受也不一樣,過一陣子再讀發現更多感受,不也是一種成長。

紀錄越來越多怎麼辦?

02 做分類—整理思緒

思緒本身就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常常讓我們感到混亂。

這時候把紀錄整理分類,可以理出思路,找出方向。

舉例來說,打網球同時存在外在動作和內心感受,如果要紀錄,就要分成兩類紀錄。

回想揮拍動作,寫出有哪些細節需要改善。

或是運動的感想,比如今天發球失誤的自責,逃避練習困難技巧。

#再摘要—加深思考的濃度

開始紀錄後,筆記會越來越多,這時可以重看一次,把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重新摘要。

金教授說他通常在午餐前看上午的筆記,晚餐前看下午的筆記,過濾出一整天較有意義的筆記。

每天把這些筆記做初步分類,課堂內容歸入知識筆記,工作的歸入工作訣竅…等。

每星期再回顧一次當周的筆記,不斷重複。

假如你不能看著自己留下的紀錄露出微笑,也就是沒有因摘要和分類感到愉悅的話,那就只是形式而已。

紀錄什麼?

前面講完怎麼紀錄,接著說具體可以記什麼。

金教授建議可以在五個領域—學習、對話、思考、日常、工作

實踐「紀錄、再紀錄、持續記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紀錄:獲得知識、心態和訣竅。

第二階段:再紀錄:提高記錄品質。

紀錄不能只做一遍,這樣等於沒做完,要內化和重新整理,升級成有用的知識。

第三階段:持續記錄:把成長當成習慣。

摘自《巨人的筆記》

摘自《巨人的筆記》


事實上,每天任何事都可以記錄。把作筆記的習慣帶到生活,模糊會變得清晰明瞭。

固定時間重新回顧和思考,還可能重新認識自己。


小記

書裡面和學習相關的關鍵字&摘要

書裡面和學習相關的關鍵字&摘要


有人說寫作就是思考,不過寫作時才開始想已經來不及。

記筆記的時候就要開始想,往前一點是選擇寫下哪些關鍵字就在思考了。

哪些是我認為的重點,如何應用等等。

這樣讀一本書可以很慢也可以很快,因為是我的意識判斷,資訊經過「我」才會成為知識留存。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提醒是,筆記不只做一遍,而是要回去重看,摘要,再摘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狙擊王-avatar-img
2024/05/30
有一點難,不過我會加油
艾利森 alison-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31
狙擊王 我也覺得難,尤其是要花時間養成回去看+整理舊筆記的習慣。
十月-avatar-img
2024/05/30
文章寫得很好耶!謝謝分享 :')
艾利森 alison-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31
十月 謝謝你的稱讚與鼓勵~:)
avatar-img
艾利森 alison的沙龍
65會員
27內容數
嗨,我是艾利森,沉迷於閱讀和寫作的上班族。 我覺得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故事,即使是工具書也是作者在說故事。 想知道持續寫作能帶我走向哪裡,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紀錄和體悟。
2024/07/31
簡報,簡單扼要說明一件事,並且達到目的。 目的可能是說一件事、上一堂課、賣個東西,或是把一個信念種到別人心中。 你有想過,你的目的是哪一種嗎?
Thumbnail
2024/07/31
簡報,簡單扼要說明一件事,並且達到目的。 目的可能是說一件事、上一堂課、賣個東西,或是把一個信念種到別人心中。 你有想過,你的目的是哪一種嗎?
Thumbnail
2024/07/19
這本工具書以章魚次郎和寄居蟹叔叔的對話引導讀者探索自己的腦內迷宮,並提供寫日記的好處和技巧,激發更多寫作靈感。
Thumbnail
2024/07/19
這本工具書以章魚次郎和寄居蟹叔叔的對話引導讀者探索自己的腦內迷宮,並提供寫日記的好處和技巧,激發更多寫作靈感。
Thumbnail
2024/07/10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2024/07/10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會先打一些內容給GPT後面再交給GPT去整理去思考去寫那一章節的故事,所以大致上都是GPT幫我寫的我只提供一半內容和點子GPT提供完整內容
Thumbnail
我會先打一些內容給GPT後面再交給GPT去整理去思考去寫那一章節的故事,所以大致上都是GPT幫我寫的我只提供一半內容和點子GPT提供完整內容
Thumbnail
第一次發文 |・ω・`)(試探 這個【創作進度】的區塊,預計會是類似週記的東西。
Thumbnail
第一次發文 |・ω・`)(試探 這個【創作進度】的區塊,預計會是類似週記的東西。
Thumbnail
——從小,師長沒有告訴過你的筆記「核心概念」
Thumbnail
——從小,師長沒有告訴過你的筆記「核心概念」
Thumbnail
原來我的筆記只做了一半。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J,開會的時候,我發現他總是專心聽,偶爾才動筆在筆記本上寫一兩句話,會後總結和行動他非常清楚。而我幾乎一直寫,筆記本上滿滿的,可是會議要點和該做的事卻很模糊。 看了《巨人的筆記》,我才發現我只是寫下訊息,而不是紀錄。
Thumbnail
原來我的筆記只做了一半。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J,開會的時候,我發現他總是專心聽,偶爾才動筆在筆記本上寫一兩句話,會後總結和行動他非常清楚。而我幾乎一直寫,筆記本上滿滿的,可是會議要點和該做的事卻很模糊。 看了《巨人的筆記》,我才發現我只是寫下訊息,而不是紀錄。
Thumbnail
近半年來,我耗盡數支筆芯寫過一頁又一頁的日記,其中包含幾段無疾而終的故事,我實實在在地瞭解到要把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文字是多麼難的一件事,也因此,讓我對文字再添上一層的喜愛。想讓自己在不需要顧慮任何事情的情況下,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誠實面對自己。
Thumbnail
近半年來,我耗盡數支筆芯寫過一頁又一頁的日記,其中包含幾段無疾而終的故事,我實實在在地瞭解到要把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文字是多麼難的一件事,也因此,讓我對文字再添上一層的喜愛。想讓自己在不需要顧慮任何事情的情況下,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誠實面對自己。
Thumbnail
1.作者提及之一行日記內容及其四個步驟 (1) 今日記事:寫下當日發生覺得有趣的事或是挑選一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事件,用簡短的筆記記錄下來即可 (2) 對自己的意義:以「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回頭思考所發生的事情 (3) 新發現:發現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意涵 (4) 我的行動:針對這件事情,自己
Thumbnail
1.作者提及之一行日記內容及其四個步驟 (1) 今日記事:寫下當日發生覺得有趣的事或是挑選一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事件,用簡短的筆記記錄下來即可 (2) 對自己的意義:以「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回頭思考所發生的事情 (3) 新發現:發現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意涵 (4) 我的行動:針對這件事情,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從開始寫文章以來的心路歷程,描述了寫作過程中的挑戰和成就感。作者分享了堅持寫文章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類型文章的寫作方式,包括工具型文章、課程心得文章和心情抒發型文章。最後,作者強調寫作不僅是知識的整理,還能帶來雙贏的收穫,雖然過程中偶爾也會面臨手部疲勞等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從開始寫文章以來的心路歷程,描述了寫作過程中的挑戰和成就感。作者分享了堅持寫文章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類型文章的寫作方式,包括工具型文章、課程心得文章和心情抒發型文章。最後,作者強調寫作不僅是知識的整理,還能帶來雙贏的收穫,雖然過程中偶爾也會面臨手部疲勞等問題。
Thumbnail
手指在鍵盤上不斷的敲打著,盡是一些沒有條理的字句,待我停下所有的動作,看著自己敲打出來的字句,我為自己做了個總結,我允許我自己今日思緒紛亂。
Thumbnail
手指在鍵盤上不斷的敲打著,盡是一些沒有條理的字句,待我停下所有的動作,看著自己敲打出來的字句,我為自己做了個總結,我允許我自己今日思緒紛亂。
Thumbnail
原本就有打算放筆記, 再加上被催稿🤣 所以在趕工了!(期待一下😆) 不過我還是有擔憂😔, 最近看太多了盜竊抄襲的案例,所以在放上筆記前我要先做相對應的措施。 我的筆記是以手寫為主,打字為輔,
Thumbnail
原本就有打算放筆記, 再加上被催稿🤣 所以在趕工了!(期待一下😆) 不過我還是有擔憂😔, 最近看太多了盜竊抄襲的案例,所以在放上筆記前我要先做相對應的措施。 我的筆記是以手寫為主,打字為輔,
Thumbnail
專心聽著講座、並拍下簡報的你,回家真的有複習那些照片、記下重點嗎? 如果沒有,即使當下再感動、再重視,在乎的知識點便隨時間悄悄從你腦海散逸……
Thumbnail
專心聽著講座、並拍下簡報的你,回家真的有複習那些照片、記下重點嗎? 如果沒有,即使當下再感動、再重視,在乎的知識點便隨時間悄悄從你腦海散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