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前後】:Brian Eno 搖滾時期完美收官之作—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前言】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的第五張個人錄音室專輯於 1977 年發行,這是伊諾搖滾時期的告別作,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環境音樂風格的到來,雖然早期這幾張專輯各有擁護者,但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可能是最為重要的一張。

在此之前,伊諾的專輯都是在匆促的情況下完成的,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當時距離他發行首張專輯《 Here Come the Warm Jets 》只相差三年時間,但前者卻是他歷時兩年之久的心血結晶,並經歷了艱難的作品篩選過程:收錄專輯中的 10 首歌曲是從這時期的100 多首創作中挑選出來的。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


而這張專輯要說有那麼一點的不同,似乎正如名稱上所暗示,過往他對邏輯系統而非通常意義上歌曲創作的興趣,使他常常被認為是腦力勞動的技術狂人,但《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卻以近乎感性浪漫的方式重新詮釋了他自己。

這或許也說明為什麼這是伊諾最後一張搖滾專輯,他意識到過往自己只能在拋棄感性和邏輯的基礎上寫出押韻的詞句,以適應具有具體和通用結構的歌曲,在脫離搖滾樂形式去探索更加廣大聲音世界的前後期,便將這張專輯打造成了一張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道別作品。



raw-image

【錄製過程】

專輯中包括歌曲和封底由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t )提供的版畫都被稱為 "圖片",這是因為伊諾的學術背景是繪畫而非專業音樂人,他在60年代接受的典型藝術學校教育的一個意外體悟就是對成果主義的推崇,當時流行的概念藝術和反文化事件的影響,重視的是想法、藝術意圖和過程,而非成品,但作為一名學生,伊諾最終摒棄了這一理念,他的所有作品,包括音樂專輯、與他人的合作、裝置藝術,都以其精緻完美的成果與和諧感而著稱,甚至曾在訪談中如此形容創作過程中的艱澀:「音樂跟香腸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你不會想知道它們製作出來的過程。」

raw-image

製作《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的過程十分漫長,經常被同時期也正在進行的其他項目打斷,但這張專輯卻有著自己強烈而獨特的氛圍,與上一張專輯相比,《 Another Green World 》雖也有不尋常的實驗之處,但在整體上並不對聽眾構成挑戰,伊諾的歌詞一如既往地注重聲音而非個人感受,因此很難為他的許多填詞賦予更深層次的含義,但這張專輯卻有反復出現的主題,一次又一次地回歸到水、海洋、河流、船隻和木筏的意象,然後是一望無際的天空、遼闊的距離和周圍的神秘感,無時無刻皆有一種漂泊、徘徊、逃避之感。

在長達兩年的專輯製作過程中,伊諾與延續他的模糊策略卡牌(Oblique Strategies),創作了一百多首歌曲。


Robert Fripp, David Bowie, Eno

Robert Fripp, David Bowie, Eno


而這兩年的醖釀期非常重要,因為在 75 年的《 Another Green World 》之後的幾年,伊諾錄製了專輯《 Discreet Music 》以及 1978 年推出的《 Music for Films 》,甚至是邀請德國實驗場景的樂手前來助陣都為《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提供了無數靈感,但同樣重要的是,在發行上一張專輯之後,伊諾與鮑伊合作了《 Low 》和《 "Heroes" 》。雖然音調上大相徑庭,但事實上,這張專輯在某種程度上與《 Low 》如出一轍,皆是採用相對傳統的搖滾歌曲,與更具有環境音樂的素材放在一起形成對比。


raw-image


專輯耗時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合作樂手眾多,包括吉他手佛瑞德·弗里思(Fred Frith)、菲爾·曼薩內拉(Phil Manzanera)、羅伯·弗里普(Robert Fripp)和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還有比爾·麥考密克(Bill MacCormick)和布萊恩·特林頓(Brian Turrington)。 

樂團中還有多位傑出的鼓手和打擊樂手,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樂團 Can 的賈基·利貝澤特(Jaki Liebezeit),還有 Free 的貝斯手安迪·費瑟(Andy Fraser)、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和 Soft Machine 的羅伯·懷亞特(Robert Wyatt)。

此外,還有兩位同樣來自德國 Cluster 樂團的成員:演奏三角鋼琴和電子琴的阿希姆·羅德留斯(Achim Roedelius)、莫比·莫比烏斯(Möbi Moebius),以及使用各式合成器和鍵盤的伊諾本人。

由於陣容龐大,風格各異,並不像他的前幾張專輯那樣具有直接的搖滾樂團味道,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與 13 位左右的音樂人合作的過程中,伊諾卻感覺自己更像是一位成功的單飛音樂人了。



【歌曲介紹】



 開場曲 〈 No One Receiving 〉是一首歪斜的放克音樂,借鑒了鮑伊的 〈 Breaking Glass 〉和Can的 〈 I Want More 〉,但卻有著自己奇特的異域風味,從歌詞上看,這首歌似乎也受到了《 Low 》中冷漠疏離的敘事影響,描繪了一艘孤立的太空船迷失在星際之中,發出的信號無人接收和回應。不只如此,這張專輯還將與伊諾過去與未來的其他合作對象之作品相互呼應。


帶有一點諷刺意味 〈 Backwater 〉似乎是最接近專輯名稱的歌曲,講述一群人在木筏上漫無目的地漂流,似乎暗示著人類看似即將達成新的成就,但其實只不過是在時間之海中載浮載沉,無論是數學、宗教還是生命的起源以及死後世界,其實我們仍毫無目標,最終仍將翻覆收場。該曲風格介於專輯中的搖滾歌曲和環境歌曲之間,成就了一首略帶憂鬱的鄉村搖滾風格作品。



在 〈 Kurt's Rejoinder 〉中,他採樣了德國達達主義藝術家庫爾特·施維特斯(Kurt Schwitters)1922 年創作的《 Ur Sonata 》中的實驗詩歌錄音,一首將音樂形式應用於語言的詩歌,又稱「音詩 」,強調音韻而非文字,是所謂的無字之詩,而伊諾的歌詞在此更注重詞語在一起的發音,而非字面意義。部落風格的打擊樂以及波西·瓊斯(Percy Jones)的放克貝斯相混合,讓人想起伊諾之後和大衛·拜恩在 1981 年合作的專輯《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 》。


Kurt Schwitters

Kurt Schwitters


庫爾特也是一位非常具有伊諾風格的人物,受志同道合的達達主義者的影響,他更傾向於獨立創作,創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個人藝術運動—Merz,其中包括繪畫、拼貼畫、雕塑、文字和聲音實驗,甚至還有身臨其境的實驗性裝置/主題公園—「默茲堡」(Merzbau)。


將 〈 King's Lead Hat 〉歌曲名稱重新拼湊後即可得到 "Talking Heads",未來伊諾將與他們合作多張佳作,因此這首歌曲可以視作對樂團的一種合作暗示。

David Byrne, Eno

David Byrne, Eno

該曲吉他由 Roxy Music 的舊識菲爾·曼薩內拉(Phil Manzanera)彈奏,並加入了羅伯·弗里普(Robert Fripp)的奇特音效點綴,伊諾的歌聲在某種程度上刻意模仿了大衛·伯恩(David Byrne)早期演唱風格,特別是抽搐顫抖的方式。


〈 Here He Comes 〉的旋律傳統、線性。但是,在這些輕描淡寫的文字中,隱含的情感卻在靜謐的表面下洶湧澎湃;類似電影原聲帶的器樂曲 〈 Energy Fools the Magician 〉,合成器和貝斯營造出一種陰鬱、險惡、戲劇性的複雜情緒,無疑影響了 Bohren & der Club of Gore 等夜晚中黑暗神秘的休閒爵士樂。 


〈 Julie With...... 〉 帶著輕柔的藍調,伴著柔焦的電顫琴和伊諾低調優美的吉他彈唱。場景中一對情侶看似即將道別,但奇特的是,這裡的景色彷彿是另一個世界,天空空無一物,沒有星辰,大海靜止不動,沒有一絲風吹草動,主角帶著思緒在茫茫大海上漂流,凝視著空無一物的天空,隨著最終抉擇越來越接近,海水也暗不見底,茱莉依然在等待著。



這張專輯的一個特色便是對人聲細緻入微的處理,伊諾的歌聲從未如此動聽,〈 By This River 〉的電子琴音色慵懶優美,也是伊諾最出色的歌唱表演之一,親切、清晰、沈思,界定並強化了歌曲輕柔憂鬱的味道。 


Harold Budd, Eno

Harold Budd, Eno

〈 Through Hollow Lands (For Harold Budd)〉是另一首緩慢、低調的器樂曲,在電子音調和樂器的使用達到實現了完美的平衡,而這正是伊諾在職業生涯中一直追求的目標,而該曲也是致敬他的朋友與合作夥伴哈洛·巴德而作,1972 年,後者創作了〈 Madrigals of the Rose Angel 〉一曲,其中的竪琴、編鐘和唱詩班合聲偏重於表面美感和情感牽引,而非理論框架,無意間引起了伊諾的注意,兩人最終合作,將其錄製成 1978 年專輯《 The Pavilion of Dreams 》的部分內容,巴德說道:「我欠布萊恩太多了,這張專輯抹除了我的過去,我認為那是我作為一名嚴肅藝術家的誕生,就像是我的大憲章。」


專輯終曲〈 Spider and I 〉只有伊諾的人聲和合成器,以及布萊恩·特林頓(Brian Turrington)的貝斯伴奏。它將專輯中所有的意象—大海、天空、船隻和夢想,都帶入了一個幸福寧靜的結尾。帶著一絲俏皮,也許是心領神會的微笑,伊諾輕輕地關上了他職業生涯這一階段的大門。


raw-image

【結語】

專輯一經發行就廣受好評,雖然在英國沒有上榜,但卻是伊諾自 《 Here Come the Warm Jets 》 之後第一張在美國登上告示牌排行榜的專輯,名列第 171 位。

1978 年 1 月,喬·費恩巴赫(Joe Fernbacher)在為《 Creem 》撰寫的文章中將《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稱為伊諾的完美專輯;知名評論家羅伯·克里斯高(Robert Christgau)給了這張專輯 A- 的評分,表示自己雖不喜歡第二面中較為安靜的器樂演奏和陰暗反思,但並不覺得這削弱了第一面對當時流行節奏的迷人展示。


raw-image


《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是這一期間的集大成之作,伊諾在其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創作環境音樂,他的名字最終成為這個樂風的代名詞。從受華麗搖滾影響過渡到極簡主義,《 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是其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這時的他雖開始擺脫傳統搖滾樂的束縛,但並沒有準備好完全放棄流行歌曲的結構,也為一種完全不同的聲音方式指明前進的方向,是他作為搖滾歌曲創作天才的完美收官之作。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