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的片假名有許多的外來語,都是直接音譯而來,多為西化之後的新事物,如「冰淇淋」(aisukuri-mu)、蛋糕(ke-ki)、咖啡(ko-hi-)、果汁(ju-su)、巧克力(chokore-to)、番茄(tomato)、麵包(pan)、檸檬(remon)、襯衫(shatsu)、手帕(hankachi)、電視(terebi)、鋼琴(piano)、信箱(posuto)、玻璃(garasu)……等等。
由於臺灣曾被日本統治半世紀,久而久之,閩南語裏面也有不少移接自日語外來語的名詞,如「麵包」即是典型的例子,眾人於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稱「麵包」為「pan」,吐司為「shou pan」。
「shou」閩南語意指「便宜」,換言之,「shou pan」即「便宜的麵包」,如此習焉未察,不以為有何不對?實則日治時代的的麵包,分為有餡與無餡兩大類,有餡者曰「kasi pan」,無餡者曰「shou pan」,含餡者當然價格較高,無餡者即純粹簡單的吐司,價格較便宜。
所以說,「pan」與「shou pan」,正是麵包與吐司之別,不可混為一談。追根究柢之後,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