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文獻筆記

第1章 了解認知行為治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法就是「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認知行為治療法是一種透過改變思考方式來改變心情的治療方法。為了改善不安或沮喪的情緒,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現在的思考方式、會在什麼場合產生什麼反應或者採取什麼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基礎就要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

■ 你的情緒從何而來?

認知行為治療法的目的並非「抹除情緒」,而是「控制情緒」。

■ 嘗試將情緒數值化

回顧自己情緒的強度時,數值化可以幫助你更明確理解自己的情緒。

■ 心理狀況與身體之間的關係——認知模型的四大要素

「生物反應」、「情緒」、「行為」、「認知」四大要素對彼此都有影響。

要控制「情緒」或「生物反應」其實很困難。既然如此,就表示我們不必改變「情緒」和「生物反應」,只要能改變「認知」和「行為」,就能間接使「情緒」和「生物反應」冷靜下來吧?

這就是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基礎思想。從「認知」和「行為」的角度切入,改善症狀、心情、情緒就是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法」。

■ 何謂認知——看待與思考事物的方式

「價值觀」、「人生觀」、「信念」我們就稱為「認知基模」或者是「核心信念」。

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會透過這個「認知基模」瞬間產生「自動思考」。

■ 你的「思考模式」是什麼?

  • 二分法思考:過度用二選一的方式看待事物
  • 過度的一般化:認為一件事就代表所有狀況或特徵
  • 選擇性的擷取:無視積極正面的部分,只擷取負面的部分
  • 讀心術:毫無根據地揣測對方的態度和行動
  • 對號入座:一有問題就覺得和自己有關
  • 「一定.必須」的思考模式:對個人或他人的行為抱有強烈的義務感
  • 敗局思考:毫無根據地就認為一定會面臨最糟的結果
  • 小看自己:輕忽良好成果的重要性

第2章 嘗試認知行為治療法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一九九五年提倡「理性行為治療法」,其中的ABC理論就是三列表法的基礎。三列表法是一種藉由將焦點放在「事件」(Activating event)、「認知」(Belief)、「結果」(Consequence),重新建構認知的治療法。

「事件」本身不會製造情緒。情緒是「認知」帶來的結果,而且是在自己心中產生的。

認知行為治療法並不會因為改變思考方式,就讓負面情緒完全消失歸零。

認知行為治療法的目的並不是要完全消除情緒沮喪或不安,而是幫助你減輕沮喪的程度。


第3章 提升認知行為治療法的效果

■ 靠「後設認知」客觀掌握自己的認知狀況

思考自己的「認知」,就稱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Meta具有「多層的」含意。雖然平常不會注意到,但其實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很多層面。想像自己心中存在好幾個擁有不同觀點的自己,或許會比較容易理解。

嘗試以冷靜客觀的立場,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我經常用靈魂出竅來比喻,請想像你隔著一段距離,看著另一個自己正在思考的樣子。

我知道一個能夠順利應用後設認知的訣竅,請容我繼續說明。這個訣竅就是用「引號」自言自語。具體的作法是在「自動思考」之後加上「……其實我有這種想法」。

也就是像這樣——「『竟然把我當成笨蛋!少瞧不起人了!」其實我有這種想法。」

只要加上引號,焦躁的程度就會稍微減輕。

■ 寫「行動紀錄表」——自我監控的重要性

開始記錄之後就會有很多發現,例如心情有時候會隨天氣或星期而改變。你也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因為某件事而情緒失落。像這樣每天記錄,就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行為或思考,這就是行為記錄表的優點。

■ 加入「正念」的概念——專注在當下這個瞬間

所謂的正念,就是「專注於現在這個瞬間」。

正念不會做認知行為治療法中的「認知修正」。

即便心中出現悲傷、憤怒、不安、緊張、抑鬱等情緒,也不會勉強抹除這些情緒。即便腦海中縈繞責備自己或者想攻擊對方的想法,也不會試圖改變想法本身。

只是單純體會這個瞬間感受到的東西,知道自己心中覺得:「啊,我現在希望那個人能理解我,但他就是不懂,讓我覺得不甘心、傷心又憤怒。」然後就這樣放著不去管。

不繼續往下挖掘悲觀的思考,把這些想法當成河川上漂流的一片樹葉,任它在河裡漂流。


📝閱讀心得

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基礎就要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

這本書很淺顯的介紹認知行為療法各種重點,十分不錯。

「價值觀」、「人生觀」、「信念」我們就稱為「認知基模」或者是「核心信念」。

這也能參照到NLP的「信念系統(beliefs system)」:

信念(Believes)、價值觀(Values)和規條(Rules)統稱為“信念系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信念系統使我們的大腦能自動地去思考和行動。自動的意思是由潛意識完全控制,由意識去注意環境中出現的信息。—《重塑心靈:每個人都擁有讓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

雖然NLP有爭議,不過也有許多可取之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法的核心觀點「認知重構」,在NLP中則稱為「換框法」,我認為比起學術感的「認知重構」,「換個框架看事情」更容易理解與使用。

而關於「認知偏誤」書中提到二分法思考、過度的一般化、讀心術、「一定.必須」的思考模式等等,NLP統整為:上堆/下切/平移法。上堆概念化、米爾頓模式;下切具體化、後設模式;平移隱喻法。更簡化則只需記住:刪除、扭曲、一般化。

此書後段除了介紹認知行為治療法,也介紹了後期發展,如加入「正念」的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後設認知治療概念等等,是本淺顯又廣泛的易讀小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1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