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不敢打開它的門?~選擇保持沉默

sunnielei-avatar-img
發佈於往內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raw-image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沉默成了我的保護色,讓我不必面對對抗帶來的不適。我寧願安靜地待在一旁,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對批評和拒絕的恐懼使我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壓抑

隨著年紀增長,我的沉默變得越來越明顯。我看著別人自信地發聲,而我卻畏縮在角落裡。缺乏勇氣表達自己,我錯過了許多機會,也無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沉默成了我成長和幸福道路上的絆腳石。

我很難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使受傷也習慣保持沉默。我害怕被人忽視,所以選擇不開口。但我漸漸發現,那些最響亮的尖叫聲,其實是無人聽見的。表面上的沉默,可能隱藏著深深的掙扎。

現在,我正試著克服這個沉默的困境。雖然培養這種習慣並非一蹴而就,但我希望能夠找回自己的聲音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raw-image

心中的聲音無門 - 可能是一種超越個人意識的內在呼喚,它不受限於物質世界的門戶。這種聲音可能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智慧和直覺。心中的聲音可能超越個人的意識和經驗,提供我們一種洞見和指引,讓我們能夠超越自我,走向更高的目標和使命。

raw-image

離開台灣,才知道台灣課堂為何沉默

主動開口說話好難

生長在家庭背景相當注重禮貌與規矩的環境,從小到大總會被大人們提醒說話的禮節,比如說「不能跟大人頂嘴」、「不能插嘴」等等,加上學校的老師總是會增強我一些觀念,像是「安靜聽課才是好學生」、「舉手發問會耽擱老師上課的進度」,甚至問了問題還會被回應「這些問題老師不是在上課的時候有說過了嗎?為什麼還要問?」。

明明是因為不理解才發問,表達疑惑卻被否認,認為自己多說多錯,倒不如什麼都不要說,造成今日想要主動開口說話變得困難許多。

不同的社會對於語言表達和沈默有著非常不同的期待。在亞洲,包括日本在內,不張揚表露自己慾望的謙虛和沈默往往被視為積極的態度。大人們會將沉默安靜的兒童視為善於體貼他人,並鼓勵兒童用心去傾聽別人的話語。

在一個重視非對抗性人際關係的國家,直接溝通是被批判的。那些認不清當前的談話氣氛、說話離譜的人將得到負面評價。還有種文化信念認為,真理存於心中而不是口頭言語中,說話會抑制人們的工作和生產效率。人們認為安靜與敏感、誠實、謙虛、能力、耐心和勤奮有關。

raw-image

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亞洲父母會直接或間接地鼓勵孩子發展這些能力。在很多場合保持安靜都是一種得體或符合期望的社會行為。

然而,不同社會對自我表達和沈默的期望迥然不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越來越多地相互影響和交流。在這種環境下,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展現自我的能力便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對自我表達的不同期望,會引起人們對他人意願和能力的誤解。

有一句諺語 :“無聲無息,亦無所得”,西方社會期望和重視人們主張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在美國和歐洲,能言善辯、自我主張、不保持安靜都具有正面內涵。歐美人認為,那些善於表達、自信果斷的人都是高智商、具有領導能力的人。

在一個將每個人視為獨立、不同個體的社會,言語溝通是促進人們相互了解的工具。沉默或安靜常被認為是一種負面表現,特別是在社會關係和學校等公共環境中

中華文化也認為沉默和安靜是一種美德,特別是在學校環境中。在中國,人們認為保持安靜反映學生在認真聽講、正向思考,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認為學生在課堂中間提問是不合適的,會干擾課堂。人們不期望兒童在教室裡向教師表達不同的看法。然而,人們期望學生在課後問問題,或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後清晰的給出自己的答案。

亞洲兒童的父母內化了中華文化價值觀傾向以此文化模式為基礎去教育他們的孩子。


在人生裡害怕『脫軌』」──「寧可從眾」

raw-image

對於自己和別人不同的答案沒有信心、害怕別人在心裡批評自己的想法──這樣「寧可從眾」的心情讓我們忘了溝通和學習的目的。

就是為了激發自己的思考,因而每個答案都有其意義與價值。讓自己被其他人了解 建立良好關係。

其實,和其他人不一樣不見得不好,走在多數人選擇的路上也不見得是「對的人生道路」。

我們不必為了標新立異刻意與眾人的選擇背道而馳而是確切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怕跳脫框架、多面向思考後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最優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熵妮的沙龍☆
92會員
77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熵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你的靈魂作為人類 【序幕:被觀察的自我】 你正在咖啡館角落敲打筆電,指尖懸在觸控板上的瞬間,忽然意識到—— 隔壁桌的陌生人正盯著你挖鼻孔的手指。身體彷彿突然變成展覽品,而「你」退到了某個更深的維度。 科學唯物論說「他人能看見你」,但此刻你明白: 真正被看見的只是意識投射的軀殼,就像電影院銀幕上
Thumbnail
2025/04/19
你的靈魂作為人類 【序幕:被觀察的自我】 你正在咖啡館角落敲打筆電,指尖懸在觸控板上的瞬間,忽然意識到—— 隔壁桌的陌生人正盯著你挖鼻孔的手指。身體彷彿突然變成展覽品,而「你」退到了某個更深的維度。 科學唯物論說「他人能看見你」,但此刻你明白: 真正被看見的只是意識投射的軀殼,就像電影院銀幕上
Thumbnail
2025/04/04
離火運 離火運釐清與術語定義 1. 核心概念 **離火運**是中國傳統曆法與玄學體系「三元九運」理論中的第九運(2024-2043年),以《易經》八卦中的「離卦」為核心象徵,其五行屬火,主導未來20年的氣運週期。 2. 技術術語解析 | 術語 | 定義 | 關聯延伸 |
Thumbnail
2025/04/04
離火運 離火運釐清與術語定義 1. 核心概念 **離火運**是中國傳統曆法與玄學體系「三元九運」理論中的第九運(2024-2043年),以《易經》八卦中的「離卦」為核心象徵,其五行屬火,主導未來20年的氣運週期。 2. 技術術語解析 | 術語 | 定義 | 關聯延伸 |
Thumbnail
2025/03/25
不以戰爭的恐懼和苦難為食(興奮的腦啡) 找出辦法選擇不去促進衝突, 找到方式去真實表達、卻不會傷害想法不同的人, 大量的觀點和一個表面上多種多樣和支離破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是走調的,人群中服務自我的派系用戰爭和戰爭的謠言統治了新聞媒體,對權力的濫用幾乎是無止境的。
Thumbnail
2025/03/25
不以戰爭的恐懼和苦難為食(興奮的腦啡) 找出辦法選擇不去促進衝突, 找到方式去真實表達、卻不會傷害想法不同的人, 大量的觀點和一個表面上多種多樣和支離破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是走調的,人群中服務自我的派系用戰爭和戰爭的謠言統治了新聞媒體,對權力的濫用幾乎是無止境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討厭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見到我而大聲呼喚,討厭喧鬧的環境,討厭盲目地跟從群體,討厭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干擾。有時,我也會討厭對這一切打敗的我,每當我陷入反感,就會試圖去改變、調整,甚至逃避也好,找尋自己喜歡的,我相信終有適合我的部分。
Thumbnail
我討厭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見到我而大聲呼喚,討厭喧鬧的環境,討厭盲目地跟從群體,討厭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干擾。有時,我也會討厭對這一切打敗的我,每當我陷入反感,就會試圖去改變、調整,甚至逃避也好,找尋自己喜歡的,我相信終有適合我的部分。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不要理我  我就是不爽  你要怎麼樣 氣死我了  走著瞧  就是瞧你不順眼  # @+%@&$*& 這些字眼,年輕時經常伴隨著我(羞) 直到有一天~當我又要脫口而出時 忽然間,似乎有一種時間停頓與自我分離 我看見了對方和我面對面,對方破口連罵完後看著我 然後那個小我只是看著對方,對方破口
Thumbnail
不要理我  我就是不爽  你要怎麼樣 氣死我了  走著瞧  就是瞧你不順眼  # @+%@&$*& 這些字眼,年輕時經常伴隨著我(羞) 直到有一天~當我又要脫口而出時 忽然間,似乎有一種時間停頓與自我分離 我看見了對方和我面對面,對方破口連罵完後看著我 然後那個小我只是看著對方,對方破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