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經營者(三十五)政策執行須軟硬兼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公司雖然落腳紐西蘭幾十年了,整組團隊的規模當然沒有像澳洲團隊那麼完備。可是,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也和達成的營收水平相吻合。整體分公司的架構,除了銷售人員和行政助理以外,工廠裡的技術員,設備,核心產品的庫存,一應俱全。

儘管如此,我心裏暗暗擔心的層面是,紐西蘭同事的心態基本上和澳洲那邊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遠在紐西蘭,但是分公司文化和工作習性一直延續著澳洲模式,也是很正常的。

稍為有些不同的是,紐西蘭經理因為手握的資源有限,再加上小市場的競爭是比較激烈。因此,他企望公司能夠對紐西蘭分公司投入更多的資源,是一直以來想要爭取,卻始終不如人意的事。

經過我對政策的完整說明,他覺得這如同給戰士打了雞血,很快可以大力攻城掠地。可是,就憑他一個人的決心就可以實現變化這麼大的策略,而獲得成功嗎?我當然預想得到他會遭遇到的問題,在回澳洲前,我要求他趕快新聘一位‘’客戶服務‘’人員。人選不需要有我們行業的經驗,最好是來自其他產業。

不喜好從同一產業聘請新進人員,一直是我職場多年的習慣。我寧可花點時間訓練,也不想檢現成的。聘用同業的利弊,見仁見智,這只是我又再一次把我的專業習慣付諸實踐而已。

由於我希望這事最好能以最快速度進行,又不會影響既有團隊的日常運營方式。我要他聘請有工作經驗的‘’二度就業‘’媽媽,先以"時薪制"聘用,這某一程度是不希望對現有團隊造成太大的衝擊。

這個職務,因為以時薪計,可以讓她上午十點上班,下午三點鐘下班,讓她可以完全照顧好家務和接送孩子上下學。要不要轉正聘用? 咱們走著瞧。

我的構想是把我和紐西蘭經理,還有新進這位時薪客服變成一個專案隊伍 (Task Force),訊息的籃框就是這位新進客服,而且也是訊息的處理機。由於紐西蘭和澳洲東岸有兩個鐘頭的時差,這樣的安排很切合我的須要。我要立竿見影,讓事情趕緊動起來。

如果把紐西蘭分公司比喻為一部老舊的小型房車,就算這位駕駛企圖心加強了,再猛踩油門,怕車速也快不起來。而且,若是操之過急,有可能對車子造成傷害。我的這個小小安排,就是在不動車子其他元件的情況下,裝一個小型渦輪增壓器,讓引擎的出力能夠加大。經過一段時日的運作,若成效良好,再來做全車改裝。

這件事是有關紐澳兩個市場行銷政策的一個實驗,其結果直接影響著我這公司未來的營業發展前景。對我而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因此,這個策略的施行不能只是意識型態層次的概念傳達。公司有必要放進去更多的資源,現在有限範圍的人事結構,再往前發展,還有必要添購更多生財器具。更甚者,必須加大庫存規模,以便優化對客戶的即時回應(Responsiveness)

策略的成功與否,首先是要看它可行性的高低,再來就是啟動之後,團隊成員能否劍及履及,至關重要。我的鋪排,基本上就是把屬於“軟體”的策略概念傳達下去的同時,也把屬於“硬體”的實質系統和隊伍準備妥當,就是軟硬一起來,以確保萬無一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立格的沙龍
228會員
232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安立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我接手這兩家同名的紐澳公司已經六年多,儘管期間歷經多次波折,我仍然在不受公司日常瑣碎事務影響的情況下,無日不在為了公司的轉型而努力。 目標始終不變,就是在和原廠的雙邊關係上,維持最高的影響力,同時努力走出我們自己的路,避免公司未來的命運操控在原廠手上。我們必須盡快擴大其他產品線路的生意,進入更
Thumbnail
2025/03/29
我接手這兩家同名的紐澳公司已經六年多,儘管期間歷經多次波折,我仍然在不受公司日常瑣碎事務影響的情況下,無日不在為了公司的轉型而努力。 目標始終不變,就是在和原廠的雙邊關係上,維持最高的影響力,同時努力走出我們自己的路,避免公司未來的命運操控在原廠手上。我們必須盡快擴大其他產品線路的生意,進入更
Thumbnail
2025/03/11
在澳洲創業之前,為洋人公司打工長達十七年。原來自以為很了解洋人文化,特別是歐系國家的職場,應該游刃有餘、應付自如才是。 沒想到,想像和現實的差距真的很大,尤其像澳洲那樣的經濟體,既屬於發達國家,卻又在濃濃的「社會福利國家」樣態下運作。職場文化確實和我熟悉的一般工業發達國家差異頗大,也是我頭一遭
Thumbnail
2025/03/11
在澳洲創業之前,為洋人公司打工長達十七年。原來自以為很了解洋人文化,特別是歐系國家的職場,應該游刃有餘、應付自如才是。 沒想到,想像和現實的差距真的很大,尤其像澳洲那樣的經濟體,既屬於發達國家,卻又在濃濃的「社會福利國家」樣態下運作。職場文化確實和我熟悉的一般工業發達國家差異頗大,也是我頭一遭
Thumbnail
2025/03/09
接近二十年的職場經驗,從最開始,商業技能的學習,到有能力獨立作業、聽命行事、使命必達,絕大多數都是「勞力」的。當然也是要動腦思考,但也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快,以便有好表現。 成為經理人之後,事實的需要,也有幸經過多位前輩的指點,逐步由付出「勞力」的工作,轉型成了絕大部份「勞心」的工作型態
Thumbnail
2025/03/09
接近二十年的職場經驗,從最開始,商業技能的學習,到有能力獨立作業、聽命行事、使命必達,絕大多數都是「勞力」的。當然也是要動腦思考,但也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快,以便有好表現。 成為經理人之後,事實的需要,也有幸經過多位前輩的指點,逐步由付出「勞力」的工作,轉型成了絕大部份「勞心」的工作型態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