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手這兩家同名的紐澳公司已經六年多,儘管期間歷經多次波折,我仍然在不受公司日常瑣碎事務影響的情況下,無日不在為了公司的轉型而努力。
不過,現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套句當下的詼諧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就是說,我們的努力只能算成功了一半。我們公司的傳統產品生意量,對原廠而言,還是紐澳地區的絕對大宗。也就是說,我們的購買力,是這家歐洲原廠在澳洲最大的利益來源,而他們的產品線也是我們賴以維生的重要營收組成,我們雙方是實質的互相需要。
這種現象是既弔詭,又蠻諷刺的。打從我接手這生意的第一天,原廠的區域生意團隊就不斷的努力,想要削弱我公司的重要性,甚至還一度想要連根拔起,把我的公司逐出他們的經銷網絡之外。
這無疑是我公司面對的「灰犀牛」樣態危機。在我收購這公司之前,整個團隊,對這危機確實是「視而不見」。我接手之後,在內部做出最嚴肅的宣示。而且,始終牢記在心底,也隨時敦促團隊必須自立自強,化為動力,融入日常的各業務領域。也正因為這樣的生意政策和團隊的合作,使得行銷策略更為有效,自然的加大了對原廠利益的貢獻。同時,我們更強化的銷售能力,也有效弱化了他們團隊在其他產業「進攻」的成果。其結果是,我們兩方的共同利益竟然進一步擴大了。
發展成這樣的局面,表面上,若彼此失去對方,對個別公司都會是營收上的災難。明眼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我們雙方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當然,這僅僅是專業角度的衡量。但是「人」的世界,若放進複雜的人性考量,觀點和做法就會和其他的人間事一樣,千奇百怪了。
這個情況,正好是我那幾年極力想要避免的。可是,直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沒法做到我幾年來訂定的目標,那就是,若有朝一日,公司被迫失去了半世紀以來的傳統生意,公司也不會受到生存的威脅。
這雖不全然是一個失敗,但說是我的一大挫折,並不為過。這景況,對於我這位身處異國他鄉的企業主而言,心中不但是不踏實,還有些古詩裡「...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所遇無故物....盛衰各有時......」所描繪的蒼涼感。
話說那幾年的辛苦經營,對應的原廠框架已經是我離開老東家之後的新團隊主導。幸好提議我在紐澳收購當地經銷商的老執行長高升為集團主席,我也因此能夠在一次重大危機降臨之前,得以即時獲得化解。雖然我方的步步為營,也是驚險過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若缺少了那樣的關鍵人脈元素,怕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如今,我那位老執行長朋友的兒子接棒,擔任了新的執行長,看來整體情勢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相信集團內部的人事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更動。那麼,他們的全球佈局是不是也會有一片新氣象?
就從新任執行長的這一次澳洲行,怎麼這號大人物的行程安排,竟然不是通過新加坡的印太區域中心來做,而是由他的秘書直接和我聯繫,這個現象是不是暗藏玄機?
單看這麼一著,我的想像空間就可以無限大了,也讓我回想起幾年前我的義大利科莫湖 (Lake Como)行程。那一趟,我拜訪的是這位新任執行長的父親。同為雙方企業的兩位「隱形經營者」,三天的私人老友相聚,其結果挽救了我公司免於走向絕境的厄運,也讓原廠集團保住了紐澳兩個市場的「市占率」。
而即將到來的這一次,原廠的新任最高領導人,雖然是新的世代,卻也是我二十年的老友。如今,即將重逢,兩人的身份已和當年青澀年代時不一樣了。兩人都各自負責個別公司的生意,也都不在日常的團隊經營圈裡。相聚的幾天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我沒有辦法預測。唯一可以確定的,同為兩家公司的「隱形經營者」,一起做出的任何改變,都會影響雙邊個別公司的前途發展。
對於「大鯨魚」般集團負責人的他,對他而言,任何變化都只會是岸邊礁石上激起的浪花。而相對脆弱「小蝦米」的我公司,稍有個應對失當,或閃失,對公司的未來都將產生無法轉圜的後果。
身為紐澳兩家公司「隱形經營者」的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仔細衡量局勢,冷靜、沉著的迎向新世代的來臨,做出最合適的因應,那也是我責無旁貸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