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的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教育又搬上了檯面,原因是有一個高中老師,又是接受央視採訪,又是和白狼同框,主管機關說基於教育中立和言論自由,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教師的本業是教育,舞台是課堂上,行有餘力在課餘的時間的確可以做其他的事,只要這些事不影響教育工作或形象。

可是跑去敵國官方媒體,大談國家政策,又跑去和黑道人物同框合影,顯然遊走在教育和法律的灰色地帶。

就教育上來看,既然境外敵對勢力是中共國,身為一個教育從業人員就不能和他們這樣公然的接觸,挑戰言論自由的底線,在法律上好像也說不太過去,然後又跑去跟黑道人物有所接觸,挑戰教師形象的底線。

這兩項中的任何一項都可以構成不適任教師的條件,只不過所在的縣市首長、學校校長對於不適任的容忍度非常地高,一個教師的形象上染紅、染黑、大有爭議都沒有關係,他的教師資格還是不動如山。

要談教育中立就談教育中立,中立就是不偏不頗,不是你說了算!如果去敵國官方媒體,要談台灣政策,將中共國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對,可是也可以順便談談軍演繞台造成台灣人民惡感的源由,要指責割裂文化親情的「良心何在」?是不是也可以趁機呼籲中共國高層文攻武嚇的非必要性,這樣才叫中立平衡,而不是一種選擇性、偏頗、甚至倒因為果的論述。

要演講也可以,可是誰來邀請演講,你會碰到什麼人都得列入考慮,明知道是黑道大哥的場子還是照去不誤,什麼時候教師和政治人物一樣,黑白兩道都得沾上一點邊?

從教育中立談到行政中立,意思是保持中立的態度,透過這樣的態度讓自己本身的學術能力不會因為立場而受到懷疑,我是從來沒有看過背景這麼複雜、引起這麼多爭議的老師還能泰然自若地在媒體面前侃侃而談,還是現在的教育界靠的是強大的背景?而不是專業的形象?

這是不是表示其他的老師在接受採訪時可以來者不拒,接受演講邀請時也不用考慮太多?我看以後有政黨候選人的場子,跑去搖旗吶喊也沒關係?是不是這樣的意思?我想大概也差不多了!

在台灣有某一種勢力,只要遇上它,有些台灣人就會自動轉彎,我稱它叫「自動轉彎症候群」,從身陷囹圄的黨主席開始,一講到中共國,連路都不會走了!話都也不會說了!明明是流氓想要打人,卻偏偏怪人要惹流氓生氣,讓流氓看不順眼,這種自動為流氓講話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台灣人還真不少,有退將、政黨、立委、名嘴、媒體、學者和高中老師,這些人選擇性的論述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只因為他們避了好大一個彎,為了避這個彎,什麼稀奇古怪的話術都說得出口,不外乎流氓很大,你太小打不過,不要去招惹他,你若去招惹他,就是你的不對,而他要打我們,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不對,只因為我們的存在讓流氓眼紅。

據說被老虎咬死的人,死後會變成「倀」,引誘下一個無知者成為老虎的食物,讓自己有人替代,可以重入輪迴,這一票人我怎麼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覺得像是「為虎作倀」的「倀鬼」,連說話、樣貌都一模一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外號叫「四維禮義廉」,骨子裡活脫脫就是奴才一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石的沙龍
24會員
39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新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本文以生物學的比喻,闡述共產主義如同病毒或癌細胞,會破壞社會結構,感染正常細胞(人民),最終導致社會癱瘓甚至死亡。以國民黨、美國及臺灣的例子說明共產主義的入侵及危害,並提出以經濟制裁等方式,切斷共產勢力的養分供應,最終消滅共產主義。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以生物學的比喻,闡述共產主義如同病毒或癌細胞,會破壞社會結構,感染正常細胞(人民),最終導致社會癱瘓甚至死亡。以國民黨、美國及臺灣的例子說明共產主義的入侵及危害,並提出以經濟制裁等方式,切斷共產勢力的養分供應,最終消滅共產主義。
Thumbnail
2025/04/04
黨工:「領導!是不是我的認知有問題?台灣不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嗎?怎麼他們還有軍隊、總統,連護照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領導:「這本來是國家機密!既然你是未來的接班團隊,那我就把來龍去脈跟你講好了!你看過魯迅的阿Q正傳吧!」 黨工:「我看過!裡面提到阿Q被人打得很慘,只好用精神勝利法
Thumbnail
2025/04/04
黨工:「領導!是不是我的認知有問題?台灣不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嗎?怎麼他們還有軍隊、總統,連護照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領導:「這本來是國家機密!既然你是未來的接班團隊,那我就把來龍去脈跟你講好了!你看過魯迅的阿Q正傳吧!」 黨工:「我看過!裡面提到阿Q被人打得很慘,只好用精神勝利法
Thumbnail
2025/04/01
網路上曾經有一個笑話,意思是說有人抱怨鄰居半夜兩點來敲門吵到他,可是他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吹他的小喇叭。 看到這些中配一直上演的鬧劇,讓我不禁想起這個笑話,你不在半夜吹小喇叭擾人清夢,怎麼會被敲門,甚至趕出家門呢?等一下骨肉分離、等一下綠色恐怖、等一下強勢台灣政府欺負可憐寶媽,就是不敢講那句造成這一
Thumbnail
2025/04/01
網路上曾經有一個笑話,意思是說有人抱怨鄰居半夜兩點來敲門吵到他,可是他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吹他的小喇叭。 看到這些中配一直上演的鬧劇,讓我不禁想起這個笑話,你不在半夜吹小喇叭擾人清夢,怎麼會被敲門,甚至趕出家門呢?等一下骨肉分離、等一下綠色恐怖、等一下強勢台灣政府欺負可憐寶媽,就是不敢講那句造成這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教育又搬上了檯面,原因是有一個高中老師,又是接受央視採訪,又是和白狼同框,主管機關說基於教育中立和言論自由,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教師的本業是教育,舞台是課堂上,行有餘力在課餘的時間的確可以做其他的事,只要這些事不影響教育工作或形象。 可是跑去敵國官方媒體,大談國家政策,又跑去和黑道人物
Thumbnail
最近教育又搬上了檯面,原因是有一個高中老師,又是接受央視採訪,又是和白狼同框,主管機關說基於教育中立和言論自由,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教師的本業是教育,舞台是課堂上,行有餘力在課餘的時間的確可以做其他的事,只要這些事不影響教育工作或形象。 可是跑去敵國官方媒體,大談國家政策,又跑去和黑道人物
Thumbnail
近日,有不少校長提出在學校內有「責」無「權」,事實上,校長在學校內是權責相符,有「責」無「權」只是假議題。
Thumbnail
近日,有不少校長提出在學校內有「責」無「權」,事實上,校長在學校內是權責相符,有「責」無「權」只是假議題。
Thumbnail
高中的不予置評,高中老師全都是拉圾 暗殺教室裡的殺老師,讓我想起了我國中國文老師因材施教,教導我們去發揮自己的長才,我們國文老師從來都不會因為成績評斷一個人,也不會因為國文考不好而去責備學生,她會因材施教學生哪裡不足的哪裡強的她都會盡力去幫忙教導。
Thumbnail
高中的不予置評,高中老師全都是拉圾 暗殺教室裡的殺老師,讓我想起了我國中國文老師因材施教,教導我們去發揮自己的長才,我們國文老師從來都不會因為成績評斷一個人,也不會因為國文考不好而去責備學生,她會因材施教學生哪裡不足的哪裡強的她都會盡力去幫忙教導。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