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起過去的記憶,再次體驗純真的曼妙記憶。
今天受邀來到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國小餐與小米的食農體驗,從小米繪本故事一直到原住民傳統美食,讓我一同與小二的學生們認識小米,享受童言童語的純真對話。這次體驗活動中有小米繪本故事、小米的觀察以及種植、傳統搖搖飯烹煮體驗。
【小米繪本故事分享】這次活動用互動方式詮釋繪本想要表達的故事,透過圖案、對話理解故事內容,也了解到小米文化的相關歷史。在對發生的故事中各個場景畫面做回答討論,我才發現,賓茂國小的小二生對小米並沒有那麼陌生,但也沒有了解到那麼的透徹,透過這次的小米故事,讓我們更加了解小米的生長、小米在vuvu(原住民對長者的稱呼)記憶中的故事是從何而來,也知道小米趕鳥器的由來,一直到現在還是使用趕鳥器來保護生長中的小米,只是材料漸漸的也向新世紀發展,由此就可以得知小米趕鳥器的發展。
「觀察」一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除了用心體會,我們更仰賴我們的雙眼,透過雙眼看世界,才能夠更用心體驗到不同的事物,食農教育中也教學了台灣小米、美洲小米、紅藜、南美紅藜、 脫殼紅藜。他們看似相同卻又不太一樣,大小、顏色、品種,透過老師們悉心的教導觀察,讓孩子們學會觀察,並且是細心的看,並思考透過觀察思考提問,從而更認識小米及紅藜。
「繪畫」,重現孩子們想像的畫面,眼中看到小米、稻米種植的樣貌,以及田間的重現,他們畫了黃色的稻米、小米、土地以及石頭,最後還有「螞蟻」,已經脫離自然界太久的我們不曾好好觀察土地的樣貌,當我看到螞蟻時,小時候的記憶突然湧現,也許我們要跟小小孩更加的親近,他們比我們更接近土地,也更加的自然純樸,而且非常會觀察。
在觀察、重現過後,就是到播種的時間了,大家小心翼翼的將小米及紅藜的種子放進屬於自己專屬的盆栽之中,貼上姓名貼,也成為了種植小米的農夫!!未來是一連串的觀察於照顧,可以知道種植是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情,更可以知道小米要如何成長,生產過程為如何,什麼時候有小米穗,什麼時候可以收成,也將對小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不管喜不喜歡「小米」也都知道他是如何種植,或許更能從中發現,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小米的原因
「搖搖飯」之所以叫搖搖飯是因為在烹煮的過程中需要一直不斷的攪動,才不會燒焦失敗,也在米飯中加入野菜,並用特殊的烹煮工具持續的攪動他,是非常實際又好玩的體驗活動。
用搖搖飯作為本次食農體驗的尾聲,因為需要一直攪動,所以二年級的同學都可以一同體驗烹煮搖搖飯的樂趣以及過程,聽說搖搖飯有一定的吃法,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哈哈哈台』頻道中有一集中有提到食用搖搖飯要注意的事情。
因為鍋子比較燙手,怕在盛裝的過程中會被燙傷,統一由老師分享給孩子們享用,小二學生吃到自己親手參與烹煮的食物,都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