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喜歡聽歌曲的年紀,在我的觀察,可以向下至小學四年級。大部分應該是以YouTube為閱讀載體時,時不時會滑到歌曲。生活當中,不需要用眼睛看影片的時段,不論是看書或通勤,耳朵一定要聽音樂。
從小學到國中,家長若還沒有給小孩手機,聽歌的平臺通常是YouTube。到了高中階段,從YouTube轉進串流音樂平臺的Apple Music 或Spotify是一個常見的演進脈絡。
既然音樂是一個文本,我便想瞭解小孩們平常有沒有聽音樂的習慣,甚至是聽英文歌的習慣。
R同學說:「有啊!我會聽英文歌」
我問聽哪個歌手的英文歌,他回答不知道歌手是什麼名字,也不知道歌曲名稱。我請他看YouTube的觀看紀錄,將連結分享給我。結果發現是Alan Walker的EDM類型音樂。我問R同學為什麼喜歡他的歌曲,R同學說喜歡旋律。我問他知不知道歌曲內容,他答完全不知道。
K同學說:「有啊!我會聽日文歌和英文歌」
問他是聽哪位英文歌手和歌名,同樣也是不知道。分享連結之後,發現是高達600萬人次點閱的《Believer》。問K同學知不知道歌曲內容的意思,同樣也是不知道。
H同學說:「我聽中文歌」
我問他聽哪些類型的中文歌,他答:「就是那種一直說話的歌」
我問:「什麼是一直說話的歌?」
他說就是那種10秒鐘講很多字的那種。
我問他有沒有聽過rap這個字,他突然恍然大悟說:「對!就是rap」
家裡二個小孩也一直都是聽英文歌,直到高中大學有同學的人際互動,才開始聽中文歌。而在青年的國際交流活動中,音響放著英文流行樂曲,來自美國和臺灣的青年開心地唱著。I同學說:雖然我沒有跟美國高中生講到幾句話,但我們一起唱歌時,也是一個交流的方式呢!
我向來不太鼓勵單純只用歌曲學英文,畢竟只是精簡的語句,較難學到完整的句子用法。不過,看了2024年5月Time雜誌的一篇短文分析Taylor Swift的歌曲之後稍有改觀,或許鄉村音樂和交談式的歌曲,對英文學習也能有幫助。
Time這篇短文的主題是心理健康,文中提到歌曲能啟動大腦的回饋機制,讓腦部分泌多巴鞍。而心理學家觀察Swifties(泰勒絲粉絲的暱稱)聽她的歌曲時,有類似療傷的作用,是因為Taylor Swift的歌曲多是唱出她所經歷的事,讓聽者覺得大明星也是跟自己一樣地脆弱,讓人與人之間有某種連結程度。
2023年8月剛好有機會在美國Taylor Swift演唱會周邊湊熱鬧,發現99%是女性粉絲。要不就是同學相約前去,要不就是媽媽帶著女兒,少數看起來是男朋友陪著女朋友一起看演唱會。文章中的心理學家說Taylor Swift的歌曲,能讓女人覺得有權適時表達悲傷、生氣以及失落,而不會被認為是無理取鬧的。
學英文的方式百百種,有人特別熱愛用歌曲的方式學習,主要應該是人類從遠古時代就一直有音樂陪伴的演化過程。我沒有特別喜歡用歌曲學英文,但會認為聽英文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聽著聽著,只要有好奇心,自然就會想知道歌曲的意思,進而學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