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翻開這本書的初心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書中傳達的內容

以CODE四步驟來獲取資訊,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和表達(Express)

要將哪些資料抓下來呢?

有個很好的判斷方式:如果這則資訊會讓你對他產生好奇和悸動,就是他了!

如何組織內容呢?

PARA框架,以A(Area)作為大框架,P(Project)拿來執行,R(Resource)任何我感興趣的資源研究或指參考資料,A(Archives)已經完成或沒興趣的資源。讓我思考要怎麼紀錄筆記的時候,有個方向,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寫亂分類。目前我的檔案分類方式總是以「類型」來分類,例如:健康、理財、咖啡、生意等等,但有時候就是會遇到相似的情況,那這時候該怎麼分呢?例如:一堂賣咖啡豆的分享內容或筆記,我是要將它分類到咖啡還是將他分類到生意的檔案夾呢?就會讓我模稜兩可,僵持在這時間點,後續就會影響到找資料的速度以及消耗分類的腦能量。

該如何判斷該資料或筆記要怎麼存放呢?

書中提到:如果對個專案都沒用,那他對哪個領域最有用;如果對個領域都沒用,那他屬於哪種資源;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那麼就把它放進檔案庫

不只要一直嘗試把筆記存到它能發揮功用的地方,還要使他能夠盡快在那裡產生作用

看到這邊,是不是已經忍不住要將手邊的筆記或資料一一放到屬於它的地方?但要記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PARA是生產系統。不是檔案系統試著找出筆記或檔案的最佳位置無濟於事,因為那樣的地方並不存在。整個PARA會因自身的人生變化同步轉變;這我深有同感,當我們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內心的想法一定會有所轉變,與不同的人相處,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又或者喜歡上一樣新的興趣,以上的內容一定都會增加筆記的內容。所以切記切記PARA會因自己的成長、改變而有所不同。


從哪裡開始執行?具體該如何做呢?

對於第二大腦應該要有的3個習慣,確保第二太腦持續在運作

  1. 建立專案檢查表: 確保個專案一貫的有始有終,而且善用過去的專案成果
  2. 每周和每月例行檢討: 定期檢視工作與生活,並決定是否應改變任何事情
  3. 關注各種行動時機: 留意編輯、強調、搬移筆記的各種時機,並讓自己未來更易於取用筆記


我必須記住,我要打造地並不是完美無缺的知識百科全書,而是要建構有效的系統,而它同時、也必須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我要接受,第二大腦理當偏好不完美,但能在現實生活中用地上的系統

我想書中這段話才是對我最大的啟示,筆記做著做著,常常會想要完美的呈現,卻忘記它原本的目的是為了讓我的生活更便利。


後記

我認為,書中強調「資料要收集到當下能用在地專案中」,並且有條理的層層篩選,但對我來說好像會花時間在收集資料上,而且如果當下沒用到的資料呢?是不是後續還會拿出來?反而是到時候會再搜尋一次,這會是我未來遇到的問題。但PARA的框架其實非常的聰明,可以專注在眼前的專案中,剩下的只是資料庫的掌握,以及復盤的節奏。

當一個故事、構想或新的可能性讓你著迷不已,切莫若無其事地任憑他隨風而逝。這些時刻著實無比珍貴,而且沒有科技能為你製造這樣的契機。帶著你擁有的一切去追求使你癡迷的事物吧。
只是一定要沿路寫筆記。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強壯的爺爺 煮一杯好喝的咖啡 家庭的神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這一本書作者是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是本有關於知識管理的書籍,下面選一些書中觀念,以及寫出給我的心得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不管如何,對記憶最好的事情就是創造他們,嘗試新事物,失敗後再嘗試,永不停止。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這一本書作者是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是本有關於知識管理的書籍,下面選一些書中觀念,以及寫出給我的心得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不管如何,對記憶最好的事情就是創造他們,嘗試新事物,失敗後再嘗試,永不停止。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