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 《大腦喜歡這樣學》

更新於 2024/07/10閱讀時間約 28 分鐘



前言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學習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或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謝謝!

曾在YT看過這本書的分享,在圖書館偶然間又讀到這本書,就覺得哎呀緣分哪!


這本書大致重點請看:

別再用錯方法讀書了!世界各地頂尖學者的學習方法竟然是...!? / 書來面對 EP7《大腦喜歡這樣學》A Mind for Numbers by Barbara Oakley / 說書【大腦科學】


........................................

本書目錄:

raw-image

........................................

本文目錄:

一、專注模式 v.s. 發散模式

二、記憶組塊、增強記憶

三、習慣(殭屍模式)、拖延症、意志力

四、左右腦假說

五、學習、考試

六、創造力

七、其他

........................................



raw-image


一、專注模式 v.s. 發散模式


  • 大腦有兩種模式,發散模式與專注模式。用一個方式類比就是手電筒。發散模式如同手電筒照亮大範圍,專注模式如同手電筒照亮小範圍。大腦通常一次只會使用一種模式。(但在稍微鬆散的專注模式下,發散模式也會在背後悄悄運行)
  • 人類會發展出兩種思維模式可以由演化來解釋。注意力專注覓食的同時又需要發散的察覺周遭環境以確保安全。左腦處理邏輯,右腦處理情緒、周遭環境。專注與發散模式都要用到左右腦。
  • 專注是為了學習、解決問題,但專注卻會造成視野狹窄或沒有意識到施力的方向錯誤。這就是學習容易遇到的矛盾。(知識領路人、好老師的重要性)
  • 不論是哪一種學科都需要兩種模式之間交互切換。以數理為例,先用專注模式思考,遇到困難後會出現困惑。進入發散模式時,這些困惑會放到大腦背景運作處理,之後再切回專注模式,思緒會帶著處理過後的資訊回來,重新聚焦,或許原本遇到的困難點就會有答案。其他學科亦然。
  • 專注模式遇到卡關,感到無力挫折時,就是在提醒,需要關閉專注模式,進入放鬆的發散模式了。當關閉專注模式後,發散模式會開始尋找新概念,等專注模式再次啟動,就會融入新概念,以另一種角度分析、進行統整。
  • 每段工作都不宜太長。放鬆時,大腦自然會進入發散模式。想對付困難的題目最有效的解法就是睡覺。
  • 根據經驗,在專注學習新事物後,切勿超過1天不去溫習。新陳代謝會抹除短期記憶。
  • 兒童在學習新語言時在不經意間使用發散模式,不需要像成人依樣頻繁的使用專注模式。這或許可以說明一部分小孩比較容易學新語言的原因。(學習語言目前被分類為有三種,複合型、對等型、從屬型雙語者。參考:The benefits of a bilingual brain - Mia Nacamulli。外語是另一個有趣的腦科學主題)
  • 大師級的藝術家、科學家,會利用大腦的自然律動,專注、發散切換,把問題刻入腦海,再轉移注意力。思緒被拋到腦後,經過整理後再帶著有用的部分漂回來。



raw-image



二、記憶組塊、增強記憶


  • 記憶區域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以及長期記憶。
  • 工作記憶(大腦的暫存記憶)有4格空間(依據本書說明,目前學術研究的共識傾向認為工作記憶有4格空間)。剛開始接觸新知識時會占滿所有的格子,4個格子彼此會錯綜複雜、彼此纏繞。等熟悉這些知識以後,會封裝成記憶組塊存入長期記憶,並會變編織出像一條緞帶一樣不會彼此打結的思維。當需要使用時,只需要從長期記憶中拉出這一條知識緞帶(記憶組塊)放入1個工作記憶區運作即可。
  • 在學習到稍微有一些記憶組塊以後需要當天溫習,加強記憶痕跡(回想法、建立自己的筆記),否則很快就會消失。學習需要適當的反覆練習來建立基礎。需要搭配不同情境的練習,建立不同脈絡豐富、鞏固記憶。
  • 愛因斯貼浪效應 (Einstellung effect)、定勢效應。即指遇到問題時先入為主、直覺的思緒是錯誤的點,距離正確思緒很遠。先入為主的、自然冒出的直覺有時會誤導思考方向。
  • 天生擁有超凡記憶力者,由於每一道記憶痕跡都非常鮮明,伴隨的缺點就是會干擾結合型記憶、製造概念組塊能力。記憶力很強的人一開始學習上會比較容易、快速,但卻容易因為定勢效應(先入為主)會有預設立場,導致發揮創意的能力會被阻礙或降低。
  • 工作記憶區較小的人,容易分心,腦中無法塞太多東西、容易分心,需要在安靜的環境才能專心。這類型的大腦容易根據所學形成一般性概念,製造更有創意的組合。這類人的大腦因為前額葉專注能力並未抓住所有信息(暫存工作記憶區小),所以更輕易會去連接大腦其他部位(以我的理解,或者換句話說,這類型的大腦為了要學好某一項技能,被迫必須要去廣泛連接大腦其他更多的區域以建立穩固的記憶連結)。
    這類型的人大多需要比別人更努力或更長時間才能學會某一技能,然而一旦學會(建立穩固的記憶組塊),就能夠很有創意的把記憶組塊翻來翻去,其效果會超過自己的預期(因為這類型的大腦所形成的知識記憶組塊是靠著廣泛連接大腦其他區域所建立,自然也較容易有跨領域的思維引發創意)。


  • 書中有一個案例,一名男孩小時候不擅長學習,炸毀鄰居圍籬進牢房,是問題小孩。青春期後才能穩定靜下來好好學習。長大之後提出顛覆性的神經學科假說,其缺憾是自己沒辦法像其他的典型菁英一樣文思敏捷、做出順暢的語言表達。這個案例是在佐證上述觀點:學習能力緩慢的大腦需要藉助大腦其他區域來建立記憶組塊,所以需要比別人長的時間來學習,但會因為與其他腦區、其他領域的連結,而往往能提出別人意想不到的創意思維。


  • 短期記憶指沒積極有複誦時的記憶;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中大腦專注處理的訊息。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都有使用額葉、頂葉,而使用顳葉內側的只有長期記憶。
  • 學習數理的首要步驟之一就是,把個別資訊串連後,生成概念組塊,讓大腦運作可以更有效率。當概念組塊形成以後,大腦就不需要瑣碎細節,而可以用概念、觀念,很直覺式的去處理問題。
  • 學習一項新的數理題型,給予詳解有助於降低認知負荷,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學生不能夠太過重視每一項"步驟",而是要去理解每個步驟的原因、步驟與步驟的關聯,甚至可以找到新的解法。


❖建立記憶組塊的過程

  1. 第一步,專注模式,專心研讀。此階段神經連結會將新知識與腦中各部分建立連結。如果這個階段一直分心,穿插做別的事情,就會很難好好建立連結。
  2. 第二步,理解知識的核心。專注與發散模式交替運用,就能很快抓到知識脈絡與重點。 理解邏輯就如同強力膠,將許多知識點黏合串聯,形成一大片的記憶,進而生成組塊。如果不理解知識核心,或者說是不理解背後的運作原理,只是強行記憶現有的架構,就會因為這個架構並沒有與大腦其他部分有連結、融合,而無法運用。
  3. 第三步,建立脈絡。視野必須超越原本的問題,去看各種相關和不相關的題型。這個方式能夠建立整體視野,看到剛剛建立的"知識組塊"落在整體的哪個位置,擴大整體的神經網絡。好處是記憶連結會更加穩固,而且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找到這個知識點,未來也會知道在什麼情境下需要使用這個知識或工具。


  • 從工作記憶進入長期記憶然後形成的組塊,會隨著練習增長,變得豐富,每個組塊會互相產生連結,進一步生成更高階的組塊。
  • 有些知識組塊跟程序有關。比如數學解題程序,為什麼這樣解題的順序有效。
  • 準備數理比單純背誦還要簡單,因為數理具有邏輯性,在理解之後更容易建立穩固的記憶組塊。
  • 刻意練習,將焦點放在最難的部分。比如:練習解數理學科題中最難的程序,演奏家練習最容易打結的部分,棋手練習自己的策略漏洞並將各種棋局形成記憶組塊以找到最佳解。


❖面對數理學科,如何建立強大的記憶組塊:利用生成效應(回想法)的刻意練習

  1. 親自手寫解題,題目做第1遍。
  2. 題目做第2遍,並且特別留意每一個步驟。
  3. 休息,進入發散模式。做別的事,運動、讀其他東西等。
  4. 題目做第3遍,注意自己是否會卡住,然後睡覺。
  5. 隔天,題目做第4遍。這時應該會感到題目比之前更簡單。
  6. 挑出第二道重要題目,用第一道題目的解法重複上述步驟。這時會形成兩個記憶組塊。完成後,挑第三道題目。此時自己應該會發現,有前面兩個記憶組塊以後,對於理解第三道題會很有幫助。
  7. 動態重複。在零碎的時間回想解題時的關鍵步驟。利用回想法複習。


  • 面對困難的數學或理科,每天循序漸進,讓兩個模式有充分的時間運作幫助理解(所以作者不建議臨時抱佛腳或是接近deadline前緊急趕工,因為無法讓發散模式有充分的時間運作)。間隔幾天的複習法,有助於讓工作記憶轉存到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像大倉庫,需要溫習,否則會忘記資料被塞在哪裡。


  • 名師崔西的記憶訣竅
    大腦運作很耗能,先吃一點東西、來回踱步會有幫助。視覺、聽覺、感官等都可以建立連結,記憶網更緊密。比如,解剖學學生去感受真人大體(屍體)的每一個結構,並說出每一個名稱。令人難忘的情境+重複,記憶容易長存。


  • 佛爾訪問許多記憶大師,正是運用古老的視覺記憶法提升短期記憶(比如,記下一副牌)。在未經訓練前,這些記憶大師的記憶力跟平凡人一樣。記憶大賽的超強記憶並非異常大腦,而是使用了記憶相關(尤其是空間記憶)的部位,比如海馬迴。
  • 視覺空間記憶,是演化而來天生的能力,為了生存時的需求。
  • 空間能力可以經由學習訓練加強。把物品拆解重組,行進到目的地的路線想像,某些體育競技。
  • 記憶宮殿法:在熟悉的場景置入稀奇古怪的畫面,可以發揮視覺記憶效果(將需要死背的東西跟想像的立體空間畫面結合就是宮殿記憶法)
  • 空間思維能力跟工程、建築、電腦等學科有關,跟創意也有關。


❖幫助記憶、理解的幾個小訣竅:

  • 自言自語
  • 建立模型,或是譬喻法,可以幫助理解。生動的譬喻可以幫助記憶
  • 可以寫小紙卡回想,早晚各一次,偶爾變動卡片次序
  • 建立口訣或記憶群組。醫學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口訣
  • 手寫個幾遍可以幫助記憶(但一陣子後會變成機械式,就無助記憶了)
    (想起小時候考不好還要罰寫課文N遍,跟白癡一樣,浪費時間)
  • 定期運動似乎可以增加腦中新的神經元、創造新的信號路徑,幫助記憶


  • 考試前如果打算跳過某些部分不複習,要小心跳過的部分記憶會變模糊。



raw-image



三、習慣(殭屍模式)、拖延症、意志力


  • 想要避免拖延症,請把焦點專注在過程,而非結果。
  • 意志力很難貫徹。意志力需要消耗大量神經資源,所以不要浪費意志力用來對抗拖延症,因為拖延症總是"自然而然地"不斷出現,然而意志力資源卻非常有限。
  • 殭屍模式,習慣:在人反覆練習以後腦中就會形成一種自動連結神經模式的記憶組塊,讓很多事情是在無意識下進行。這種模式是一種節能模式,大腦不必專注,讓心智可以空出來去處理其他問題。


❖"習慣"在大腦運作的四個階段

  1. 提示:觸發殭屍模式,進入例行活動。任何小事都可以是觸發條件。
  2. 例行活動:例行活動或慣性活動。
  3. 獎賞:即時短暫的快樂。這種會自我加強反饋循環是拖延症的成因。
  4. 信念:當習慣形成信念時,威力會很強大。要剷除壞習慣要先改掉心中的信念。


❖化殭屍為力量:找出施力點,策略性的用最少的意志力去扭轉

  1. 提示:拖延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過程,意識還未發覺時就已經進入拖延狀態。所以要找出觸發條件,切斷誘因。比如,把手機交給家人保管,不然會不知不覺地拿起手機。
  2. 例行活動:意志力只用在這裡,積極修正舊習。可以開發新儀式。比如,到圖書館某角落。
  3. 獎賞(習得勤奮):給予自己獎勵。大腦在期待獎勵的時候會啟動新的連結。壞習慣的根源就是心中對短暫快樂的渴望。用新的獎勵機制培養好習慣,取代掉舊有的壞習慣的獎勵機制連結。獎勵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即便是對自己說"你好棒"這種小鼓勵,也能啟動大腦神經連結。這種改造需要時間,一開始會很痛苦,需要來回很多次才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4. 信念: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的信念是改掉壞習慣最重要的事。這裡的阻力是,自己會想遁入舊有的壞習慣,因為比較舒服。多結交正面價值觀的朋友有助於信念上的正面動力。
  5. 心理對比(想像法):想像夢想中令人振奮的畫面激勵自己。比如,考醫學院的學生,想像自己成為一名醫生奮力救人。或是先想想自己經歷過最糟糕的情況,再想想令人振奮的畫面,好像成功就在不遠處。這些畫面同時有助於發散模式。


  • 練習對抗殭屍小嘗試:一早很多人會查閱FB訊息。試著改為工作10分鐘後再去看。一開始腦中宛如會有一堆殭屍在咆哮要你去看訊息,但只要堅持不理會殭屍10分鐘,一整天的自制力會變得更好。
  • 要改掉拖延症、建立一套良好的工作習慣,通常需要3個月,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大刀闊斧,對大多數人來說那很容易失敗。要用一套自己覺得舒服、自己能夠適應的方式去改。
  • 意志力跟肌肉有相似之處,就是在特定時間內有特定的力量,所以使用意志力時(比如克服壞習慣),一次只挑戰一個重點。



raw-image


四、左右腦假說


  • 左腦:堅持既有規則、快節奏分析、計算、盡力維持原有的詮釋。
    右腦:退一步思考、宏觀視野、靈光乍現、看清現實、扮演質疑尋找矛盾點。
  • 左右腦二分假說其實漏洞百出,存在許多錯誤、誇大的論述,但也無法推翻左右腦差異的重要研究。左右腦的差異很重要,但要小心運用。
  • 百分百確定自己的答案而不檢查,是源自左腦的過度自信。回頭檢查才能增進左右腦的互動。處在專注模式時,即便信心十足,還是有可能犯下重大錯誤。
  • 書中談論專注與發散模式切換,而左右腦會進行資訊交流,這與切換模式類似。
  • 一個半腦側重學習某一功能,似乎會使另一半腦側重發展另一項功能。
  • 特定半腦掌管某些功能。語言偏左腦,注意力偏右腦,但是,哪一邊的大腦比較強,要視每一次運作時的連結而定。
  • 在受測對象中,右腦的"腹內側額葉"參與邏輯意識,讓心智"合乎邏輯"進行推理。腹內側額葉可能相當於自我感覺機制,偵測可能的邏輯錯誤。
  • 腦部距離模式假說(Marcel Kinsbourne, Merrill Hiscock, 1983),某兩任務運用腦的部分越近,這兩個任務就越會彼此干擾。所以,發散模式可能就是基於"不專注"才有辦法多工處理訊息。
  • 左腦堅持原有信念,右腦評估、更正信念,因此信念評估不受兩半腦交互傳導影響。
  • 虛構案例(綜合了右腦大方向知覺失調典型症狀):佛列德 不完整的認知能力
    佛列德經過車禍右腦出血性中風,之後回到會計崗位,其行為就改變了。以前體貼,之後變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以前愛說笑,之後聽不懂笑點。以前投資有天分,現在變得不小心謹慎、過度自信又天真。變得沒血沒淚(賣掉妻子的汽車,老狗過世,妻子都很傷心,佛列德不懂她在傷心甚麼)。佛列德依然可以快速完成企業損益表、解複雜代數問題,但是如果計算出很離譜荒謬的答案(賣熱狗的損失10億美元),他不會質疑自己算錯,他失去了心中的警鈴。
    右腦大方向知覺失調症狀,右腦有大範圍失去功能,這種不完整的認知能力很危險。



raw-image


五、學習、考試


❖關於數理學科

  • 數學思維的演化及數學的抽象性、加密/解密特性:
    許多抽象詞彙與情緒相關,因為情緒感覺得到。但許多抽象詞彙與數學無關。數學本身是一種加密語言,理解數學就是一種解密過程。數學的加密/解密很複雜。
    例如微積分的萊布尼茲公式符號,是將無數的反覆運算濃縮、簡化成一項符號,這使的微積分所表達的運算脫離最初的意義變得抽象,受到雙重加密(抽象意義等同加密一次,以符號表達又再加密一次)。數學就是一種加密語言,想理解其中的運算需要經過解密。人類還未演化出處理數理概念的能力。
  • 學生每週學習時數,工科18,教育系15,理科商學科14。理科學生為何改變心意?因為太難了。工學院榮譽教授指出,微積分、物理、化學,引發了數理死亡行軍,學生紛紛被淘汰。
  • 討厭數學的人一提到數學,腦中的疼痛中樞就開始亮燈。但是一旦開始做數學痛苦就消失。令人通苦的感覺是對事件的期待與想像而非事件本身。
  • 數學教學分為抽象派、具體派。抽象派希望用抽象概念來教,雖然學生會覺得這到底能用在哪裡,但這樣才能讓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再延伸到其他層面。在數學、科學領域各種觀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類比、譬喻。
  • 先建構初代概念,在搭建出新概念,再以新概念為基礎搭建更複雜的架構。學好一門學科,其記憶組塊、神經模式,可以跟其他學科、領域互相呼應,產生共鳴。
  • 作者建議不論從事哪行業,務必將理科、數學放入學習中。數理蘊含豐富的組塊可以幫助面對生活、事業中方方面面的問題。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都只是偽裝得很拙劣的數學問題而已。
  • 物理學家Jeffrey Prentis發表一篇論文。初學者、新學生看待方程式就是功課。然而程度很高的學生或物理學家卻能體會每一條公式背後的意義。
  • 數學家若不具備詩人的氣息,那就不是完整的數學家。
  • 學習數理最重要者,就是賦予抽象概念生命、畫面。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源自他的想像力,時常借助於他的數學家朋友,才能有所突破。


❖關於學習方式、老師、教育體系的利弊

  • 在學習方面,毅力通常比智力重要。請有條理的整理屬於自己的筆記。學習效果要好,要自己主動投入,並偶爾跟其他人討論。
  • 番茄鐘計時類工作法會讓焦點在過程而非結果,不在乎是否完成了多少。這種方式更容易連結發散模式,也容易進入放鬆的工作模式。
  • 知識崩解:學習不一定是越來越好,偶爾會忽然退步,理解力大幅衰退。之前覺得很簡單的,忽然變得困難。學外語,之前聽得很清楚的忽然變得難懂。心智試圖要重整知識、打基礎的時候偶爾會發生。這是大腦深處正在與新知搏鬥的現象。待走出這短暫的崩解期,知識基礎便會有更大的躍進。


  • 交錯練習 v.s. 過度練習
    彈琴、打球等技能,需要在關鍵時刻依靠本能做得完美,依靠的是過度練習。若是數理學科,與其過度練習(不斷寫類似的題目),倒不如切開時間分幾天練習,把時間用在讀別的東西。寫習題時也建議跳著寫不同小節的習題,幫助轉換心智。因為考試時不同小節的技巧會交錯出現。如果依續書寫題目,在充分理解此小節知識的情形下會變成一直解固定題目,解題步驟一模一樣,就會變像在照抄。
  • 費曼學習法,將複雜的內容拆解成關鍵要素,找出譬喻或類比。將複雜的概念試圖教會十幾歲的小孩。有些老師說,教課時他們才真正理解內容。(個人認為,會有這個現象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當老師需要編排課綱、出題目等等,而學生習慣學習的方式就是學習教科書的內容。然而學習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習效果不同。學習方式是有幾個不同等級。最高級別的學習法就是"創造",最低級別的學習法就僅僅是文字上的"閱讀"。使用高級別的學習方式自然會需要啟動低級別的學習運作。然而低級別的學習,並不會去啟動高級別的學習,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習效果的不同。不過這是另一項書中沒有提及的理論了。有興趣可以參考6 Levels of Thinking Every Student MUST Master)
  • "專家"特別會使用顳葉區。換言之,讓學生使用非長期記憶的學習策略(比如死背硬記)實際上是在增加學習困難度。專家與外行人在運算時所使用的大腦部位不同。比起費力的短期儲存記憶,專家傾向運用策略、高效的情境式記憶間切換,這用到右半腦前額葉、顳葉。
  • 讀書小組是好事,但如果讀書會變成社交活動,那學習效果就會下降。
  • 認知範本即是類似知識脈絡的一種,類似全局觀。數理的認知範本往往較為模糊。涉及功能重組的認知範本,其形成需要至少5週。
    先備知識可以給予架構,但也容易因為先入為主而形成阻礙,特別是如果一開始的觀念錯誤,之後就很難改回來,或是因為框架而阻礙了新觀念的學習。


  • 真正厲害的老師會把素材弄得既簡單又深刻,誘發學生自學的熱誠。好老師通常很忙碌,請妥善使用他們的時間。
  • 教學評鑑制度、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將老師視為有答案的人,會使學習變得充滿無力感,對雙方都是。反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我學習並與老師互相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會好。
  • 詭詐的考題:有些出題者會出指定書目以外的題目,如果指定書目與題目的方向不同,就會使得學生即便非常認真也會考試時失常,並且誤以為自己沒有天份,但這只是因為學生腦中只有指定書目中的理解方向而已。
  • 自我誘導:人聰明的部分可以自我誘導其他不聰明的部分做出下意識反應,比如,穿上運動服去運動,到特定的地點念書等等。


❖卡莫森學院物理講師分享

對付拖延症,學生不解題也沒關係,但要做到以下幾點:​

  1. 一開始拖延就不准使用電腦,這太容易上癮
  2. 開始拖延之前先找出最簡單的題目
  3. 把解法、方程式寫在一張小卡隨身攜帶,直到學生決定不再拖延開始寫作業為止

這個方法有效就在於,雖然學生還沒解題,但發散模式已經開始解題了


  • 某位幾種病毒的發現者(教授),因為天生耳道缺失,使得他只要拔掉助聽器,就可以全神貫注。他很高興自己有這樣一個天然的隔絕干擾的缺陷(現代有耳機就更方便了,戴上耳機可以假裝旁邊的聲音都聽不到。身處會不斷被中斷專注的環境的人就會知道耳機有多棒)
  • 機緣法則(幸運女神):如果努力卻沒有得好的結果,此時請相信幸運女神會眷顧努力的人


❖應考策略

  • 把解答程序梳理清楚的原因是避免考試時被大量資訊塞住導致無法回答問題。記憶組塊就是要降低大腦負荷,騰出工作記憶的空間。測驗的重點不是分數。測驗本身是一種強大的學習過程。
  • 違反直覺的難易切換法:面對考試的應考策略,一般都是先找簡單的題目做。正好相反,應該先快速瀏覽題目、查看有哪些題型,先看最難的題目,試了一下發現卡住或方向錯誤,就強迫切換做簡單的題目。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難題放入腦海中,讓發散模式有時間去運作。
    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切換"。很多因素都可以導致"沒有切換"。要足夠清楚的意識到陷入膠著後"迅速抽身"。有些考生在離開考場,難題的解法忽然蹦出來,就是發散模式的作用所致。如果考試設計本身不適合切換策略就不須使用難易切換法。(比如,不能回頭改答案、難題分數少)


❖壓力

  • 正念覺察可以解決壓力問題。意識到自己的很多心理壓力是來自於情緒的投射,重新建構大腦對這些念頭的"反應"。
  • 集中精神深呼吸,幫助大腦補充氧氣。考試前幾週就可以開始偶爾練習個幾分鐘,在考試當下可以很快進入狀態。
  • 到考試尾聲才做難題,會變得緊張,專注模式會妨礙發散模式,以為更專注可以解決問題,形成腦筋癱瘓。要預防這種情況就要使用難易切換法。
  • 如果考試壓力過大,分泌腎上腺皮質素、手心冒汗等現象。若自我對這些現象的詮釋是"我很害怕"這種負面解讀,那便會加強這種負面影響的生理反應及現象。如果轉念"這次考試我躍躍欲試要全力以赴",反而可以使表現更好。(我記得這有相關實測研究。人類對"壓力"的看法可以改變生理反應。換言之,面對壓力,只要將"認為壓力是負面的"的想法轉變為"認為壓力是的正面的",就能實質改變血管、身體激素等的生理反應,將負面的壓力轉變成一種激勵的正面效果)


❖心理學家提供避免臨場失常方法:

  1. 考前將面對考試的壓力寫出來,這有助於降低負面影響,避免這些負面想法在重要時刻迸出來干擾。
  2. 腦海中浮現的負面想法"真的會傷害表現",所以請切斷負面想法,保持樂觀積極。
  3. 解題前暫停幾秒鐘,找出較優路徑。學生犯錯原因之一就是急著解題陷入膠著,發現自己浪費太多時間又驚慌失措。
  4. 學會約束(控制)壓力。輕微的壓力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最大潛力,所以也不能完全拋除壓力。


❖考試前一天

  • 學生、老師教學容易掉入一個陷阱。人會傾向集中、大量的練習,這會讓人有一種學得快的錯覺,但研究顯示這樣的策略也忘得快。長期學習策略應該是要"間隔、交錯練習"。這種方法比較費力耗時,但如果要鞏固長期記憶就需要使用這種策略。
  • 考試前一天請保留一些心智能量,不要把大腦操太兇,只需要瀏覽複習以前的內容。就好比在馬拉松前一天不會去跑長跑一樣。
  • 考試時請不時眨眨眼,轉移注意力,再用宏觀的角度檢查答案。如果題目由上而下做,檢查可以由下而上。新的角度可以讓大腦有新鮮感,有助於抓出錯誤的點。



raw-image


六、創造力


  • 神經心理學家看待創造力:創造力的指標是作品數量,但是端出作品、給別人看,有時卻會讓人卻步、痛苦。
  • 勵志海報: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去做什麼?
  • 親和力和創造力有著負相關。一次次袍根究底、質疑基本假設的討論,會更激發出創意。作者認為這類人通常被視為難搞,卻最有創意。(我個人認為應該反過來,應該說大部分的人是傾向不想改變的類型,只要違反自己的傳統價值觀,即便這樣的改變符合邏輯,也不想去理解背後邏輯,更無法接受改變,所以具有批判性思維、具有創意的這類人們才會被認為難搞)
  • 緩慢的靈感造就劃時代突破性思維。經年類月沉浸在發散和專注思維,讓心智藉由了解某個概念各個面向後,再短暫隨意的向其他面向連結,培養創新的思考能力。創造力豐富的科學家,與技術強但缺乏想像力的人,差異在於是否具有廣泛興趣。
  • 不眠不休奮發努力到三更半夜、燃燒自己的工作模式,或許當下產出或收穫很多,但接下來幾天狀態會下降。整體來說,穩紮穩打的方式,生產力會更高。
  • 努力不只可以彌補天賦不足,甚至可以創造才華。我們對自己擅長的事情容易培養熱情,也容易誤以為會永遠對不擅長的事情沒有熱情。學到擅長專精以後就容易會有熱情了。(這裡其實牽涉到撞牆期的問題。每一項技能的撞牆期並不相同,比如學習外語、鋼琴,這類技能的撞牆期就會很長,所以如何讓枯燥的撞牆期變得有趣、可以再繼續學下去就很重要)
  • 如果被堆積如山的事情壓得完全不想去想這件事,那建議先寫下幾分鐘內可以搞定的"微型任務",然後去完成它。可以用工作日誌追蹤進度、檢驗方法的有效性。
  • 相信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關於時間管理系統... 嗯...這是另一個大題目...),這樣該休息的時候才不會抱著罪惡感,可以放鬆休息。
  • 扎實的知識基礎是發揮創意的先決條件。雖然傳統教育很機械,好像會阻礙創意,但扎實的知識基礎與創意兩者必須相輔相成。
  • 創造力有一個關鍵,要從全神貫注的狀態,切換到放鬆發散的狀態。如果一心多用,思緒一直被拉開,會妨礙腦部鞏固連結。
  • 測試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用自己做實驗。例如,用番茄鐘工作法安排項目工作。當逐漸知道合理工作量後,規劃能力會明顯進步。把遙遠的截止日切割為每天的工作量。先訂出遙遠目標,再分拆成短期目標,再拆分成每日工作項目。
  • 行事曆可以當作檢視自己完成度的雙眼,抵抗腦內拖延殭屍。可以將最難搞的工作項目優先完成。



raw-image


七、其他


  • 研究證據顯示,髓鞘(包在神經元外,能加快神經訊號傳遞的脂肪絕緣組織)往往到20多歲才發育完全。青少年未發育完全(青春叛逆期),念頭與控制區未完全連線,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 波爾提出量子理論被認為是天才,於是身邊沒有人願意表達質疑的意見。波爾於是找後輩費曼,私底下跟他做腦力激盪,因為費曼會直接說出他認為很蠢的點子。
  • 社會科學論文表示,比起很多交情深的朋友,不如有很多不同圈子的朋友,因為這樣才可以遇到知識圈以外的人,人際發散也有助於思維發散。
  • 在頂尖西洋棋選手中智商平均值是130,而某些選手落在108-116。顯示智商與成就不盡然相關。
  • 諾貝爾獎得主費曼宣稱自己智商125,但他在青少年時期都執著練習培養數理直覺。
  • 誤判自己能力不足,是對自我認知錯誤;誤判自己能力過人,是對他人認知錯誤。
  • Cibu Thomas指出,成人大腦大結構穩定,因經驗的改變通常是局部且短暫的。成人大腦可以有一定改變但無法重塑。
  • 利用冥想屏除雜念。(個人認為,或者該說,冥想的過程其實就是在釋放雜念)
  • 利用轉念,轉移注意焦點,或轉移負面心態。
  • 小故事1.
    印度數學天才哈馬努金與英國數學家哈代,搭乘計程車,號碼是1729。哈代說這是無趣的數字,但願不是不祥之兆。哈馬努金說,這個數字超有趣,1729 = 1^3 + 12^3 = 9^3 + 10^3
  • 小故事2.
    貝爾(E. T. Bell)寫的"大數學家"(Man of Mathematics),內容有關人類思維的經典著作(但有些故事有點誇大)。迦羅瓦(Evariste Galois)知道自己要死了,前一晚振筆疾書瘋狂寫下腦中的數學成果。這本著作啟迪了許多學生。


一個學習筆記的匯整、分享的園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與投資者角度不太一樣,IMF關注的是通膨、財政、金融狀況、地緣政治、經濟差,是更加全局長線的思考。雖然我不覺得這些1Q24猛烈搶著發債印錢換選票的各國政客們會去關心長線議題,但用IMF的視角去體會他們像學者一樣重視的財政健康之類的面向,上調或下調零點幾個百分點,我覺得很有趣。
我所參加的這門課程是由清華大學主辦的"產業新尖兵:金融科技FinTech人才養成班 (第二期)"。 寫這篇心得與回顧,大致花了幾週的時間零零散散的拼湊起來,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撈回一點記憶,這段經歷個人覺得很珍貴。
此文觀點主要來自Gold Market Commentary: Inflation Risks Seep Back In,最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提供讀者思考
霍華馬克斯的備忘錄在發布的幾天內,網路上相關讀後心得一篇一篇出現,但是我自己看了好幾篇,覺得好像沒有得到甚麼啟發,於是我去找了原始版本本來看。霍華馬克斯讓我感覺很像是一位經濟學的思想家,思考的出發點滿滿的學術味,而且讓我有一點文人情懷。總之,心血來潮就想說將有意思的內容作個筆記、整理起來。
這篇只是個人為了之後重新理解時可以更加有效回想所整理的筆記,完整版還請收聽MM Podcast。由於經濟的問題會相互牽扯影響,站在不同立場,展開的思考畫面會不同。我盡量用我自己的理解來做分類整理,不過還是推薦收聽完整版,以更接近各講者的思考過程。
與投資者角度不太一樣,IMF關注的是通膨、財政、金融狀況、地緣政治、經濟差,是更加全局長線的思考。雖然我不覺得這些1Q24猛烈搶著發債印錢換選票的各國政客們會去關心長線議題,但用IMF的視角去體會他們像學者一樣重視的財政健康之類的面向,上調或下調零點幾個百分點,我覺得很有趣。
我所參加的這門課程是由清華大學主辦的"產業新尖兵:金融科技FinTech人才養成班 (第二期)"。 寫這篇心得與回顧,大致花了幾週的時間零零散散的拼湊起來,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撈回一點記憶,這段經歷個人覺得很珍貴。
此文觀點主要來自Gold Market Commentary: Inflation Risks Seep Back In,最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提供讀者思考
霍華馬克斯的備忘錄在發布的幾天內,網路上相關讀後心得一篇一篇出現,但是我自己看了好幾篇,覺得好像沒有得到甚麼啟發,於是我去找了原始版本本來看。霍華馬克斯讓我感覺很像是一位經濟學的思想家,思考的出發點滿滿的學術味,而且讓我有一點文人情懷。總之,心血來潮就想說將有意思的內容作個筆記、整理起來。
這篇只是個人為了之後重新理解時可以更加有效回想所整理的筆記,完整版還請收聽MM Podcast。由於經濟的問題會相互牽扯影響,站在不同立場,展開的思考畫面會不同。我盡量用我自己的理解來做分類整理,不過還是推薦收聽完整版,以更接近各講者的思考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知道時間管理的本質在於「管理」,但越是在意「時間管理」,會讓我們有種只要做好它,就能把更多的事情塞進有限的時間當中,以至於想要追求最高生產力,覺得分心是不專心、放空是浪費時間,壓根兒忘了休息的存在。這次分享的《大腦衝浪》是我讀完覺得很喜歡的書,精選了有感的三大 takeaway 給你。
Thumbnail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 本書是日本暢銷書作家千田琢哉的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88個要買書、看書的理由,因為他自己靠著大量閱讀翻轉人生。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作者告訴大家他很愛書、鼓勵大家看書,許多推廣閱讀的觀念大多讓人覺得陳腔濫調,個人認為整本書知識含金量不高,很日劇、動漫式的精神喊話。 當中作者建議
Thumbnail
透過歐普拉與兒童心理醫師的訪談,探討大腦對創傷的運作方式,理解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的影響,以及要如何去應對改善。從質疑「有什麼問題?」改成詢問「發生什麼事?」,更換思考脈絡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Thumbnail
不曉得大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是否常會遇過一種狀況,那就是當千辛萬苦做完各式各樣的讀書筆記後,卻不知道如何妥善「收納」或者是「整理」這些筆記?或著,當真的要使用時,卻早已經忘記了曾幾何時曾寫過相關內容的筆記可供參考,卻難以「使用」相關筆記的窘境?
Thumbnail
二○二二年末,插畫家大島智子與攝影家山本涉的創作組合「大島涉」舉辦首次個展,發表兩人共同創作作品,並推出這本zine。目前包含日本在內,應無任何實體書店販售。 「我們決定以下列順序和規則製作作品。 山本以兩人居住的城鎮拍攝對象進行攝影。 大島利用照片作畫。 兩人一同挑選展出作品。
Thumbnail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讀吧!書裡什麼都有! 當我們走進書店,即是踏上思維升級的逆襲之路
Thumbnail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Thumbnail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你認同嗎? 從小我的父親總是叫我閱讀課外讀物,他買了一整個系列的「格林童話」故事書,可想而知,小孩如果沒有看到父母閱讀,或是與家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雖然我們都知道時間管理的本質在於「管理」,但越是在意「時間管理」,會讓我們有種只要做好它,就能把更多的事情塞進有限的時間當中,以至於想要追求最高生產力,覺得分心是不專心、放空是浪費時間,壓根兒忘了休息的存在。這次分享的《大腦衝浪》是我讀完覺得很喜歡的書,精選了有感的三大 takeaway 給你。
Thumbnail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 本書是日本暢銷書作家千田琢哉的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88個要買書、看書的理由,因為他自己靠著大量閱讀翻轉人生。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作者告訴大家他很愛書、鼓勵大家看書,許多推廣閱讀的觀念大多讓人覺得陳腔濫調,個人認為整本書知識含金量不高,很日劇、動漫式的精神喊話。 當中作者建議
Thumbnail
透過歐普拉與兒童心理醫師的訪談,探討大腦對創傷的運作方式,理解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的影響,以及要如何去應對改善。從質疑「有什麼問題?」改成詢問「發生什麼事?」,更換思考脈絡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Thumbnail
不曉得大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是否常會遇過一種狀況,那就是當千辛萬苦做完各式各樣的讀書筆記後,卻不知道如何妥善「收納」或者是「整理」這些筆記?或著,當真的要使用時,卻早已經忘記了曾幾何時曾寫過相關內容的筆記可供參考,卻難以「使用」相關筆記的窘境?
Thumbnail
二○二二年末,插畫家大島智子與攝影家山本涉的創作組合「大島涉」舉辦首次個展,發表兩人共同創作作品,並推出這本zine。目前包含日本在內,應無任何實體書店販售。 「我們決定以下列順序和規則製作作品。 山本以兩人居住的城鎮拍攝對象進行攝影。 大島利用照片作畫。 兩人一同挑選展出作品。
Thumbnail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讀吧!書裡什麼都有! 當我們走進書店,即是踏上思維升級的逆襲之路
Thumbnail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Thumbnail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你認同嗎? 從小我的父親總是叫我閱讀課外讀物,他買了一整個系列的「格林童話」故事書,可想而知,小孩如果沒有看到父母閱讀,或是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