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上雲涉及許多複雜領域,從資安到資料維運等,因此延伸出雲端服務託管商(MSP)的商機。在數位轉型的時代,他們能以低成本且高效率的方式幫助企業進行上雲。
近年來,隨著各國政府鼓勵數位轉型、AI 與自動化的興起、雲端技術的全面應用成熟等因素,從政府部門到中小企業都逐漸將企業資料搬遷至雲端,或在雲端上開發程式。據 IDC 統計,雖 2023 年受全球景氣下行影響,成長率將有所下滑,仍無法阻擋企業在資料駐地、永續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等議題上的需求發酵,預期到 2027 年台灣 IaaS 市場規模將成長至 17.31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22.6%。
數位轉型的普及促使企業開始搬遷上雲,國際公有雲提供商如 AWS、Google Cloud、Azure 等也因此成為數位轉型下的主要受惠者。然而,多數企業面臨到缺乏專業的雲端人才的挑戰,若在雲端環境上遇到問題時無法即刻處理將使企業營運損失慘重。有鑑於此,採用「雲端託管服務 (MSP)」現已成為企業首選。
此篇文章將聚焦於以雲端託管服務為中游的雲端服務產業,首先說明產業定義與上下游關係,其次描述產業價值鏈與其特性,最後則是雲端託管商營運重點及主要參與者分析。希望藉由此篇產業研究,讀者能更將了解何謂雲端服務產業,並從中尋找潛在投資機會。
雲端服務產業(Cloud Service Industry),目前在台灣還尚未有明確定義。若欲了解該產業,筆者從兩個產業鏈中統整,分別是雲端運算產業(Cloud Computing Industry)與資訊服務產業(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我們所說的雲端產業,多數指以硬體設施為上游延伸的「雲端運算產業」,中游由雲端系統供應商與軟體供應商組成,下游則是提供雲端應用服務、系統整合或顧問諮詢等的企業組成。
雲端運算指的是讓計算作業能夠在雲端上運行。雲端運算產業依型態分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分別是基礎設施(IAAS)、平台(PAAS)和軟體(SAAS)。基礎設施層包含伺服器、儲存設備和網路設備等硬體元件。平台層提供應用程式開發和部署的框架。軟體層則包含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給最終使用者的應用程式。以 Google 來說,Google Cloud Platform(GCP)是 Google 提供的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上,Google 提供了 Google APP Engine 的平台框架供使用者開發應用,那些開發完成的應用,則是我們使用到的軟體,例如 Google Slides。
其中,雲端運算產業中的下游— 應用暨支援服務,是提供支持上游硬體設施運作、相關資源管理以及雲端服務基礎環境,其業者涵蓋雲端應用服務、系統整合、顧問諮詢、設備安裝服務等。同時也是雲端服務託管商所處的產業鏈位置。欲清晰理解其定位,可以延伸至資服暨軟體產業鏈。
資訊服務業泛指提供專業知識及資訊技術的業者。客戶藉由資訊服務業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將各類原始資料和知識加以創造、管理、存取,創造出整合性、網路化、最佳化的資訊系統,提供給企業及不同使用者應用。
該產業之上游為軟硬體供應商,中游則由通路型或加值型代理商組成,而該產業的下游則有銷售資訊相關產品的系統整合商、經銷商、專賣店與資訊顧問公司等。上游專注研發,製造專業的資通產品;中游以推廣市場與建立行銷通路為首要經營目的,下游則是整合上游軟硬體,提供終端用戶一站式服務或 IT 諮詢,屬於以販售加值服務為主的業務性質。
結合以上兩項雲端相關產業,排除硬體製造,雲端服務產業可大致理解成上游為軟體與系統供應商,由於此環節多為國外廠商,國外廠商若欲拓展台灣通路就必須得將軟體授權代理給台代理商。代理商再向下游資訊服務與系統整合商進行販售,最終,由資訊服務商與系統整合商提供服務給終端客戶。
需要注意的是,位於下游的資訊服務商與系統整合商並不是只能向經銷代理商購買雲端應用軟體及系統,也能直接由上游軟體或系統供應商直接供應。而雲端託管廠商的運營模式,就是成為公有雲業者的認證合作夥伴,直接從上游獲取服務,整合其他應用,供給給下游客戶。
隨著數位轉型蓬勃發展,中小型企業通常沒有足夠的預算對 IT 部門進行投入,因此誕生了新的服務類型:雲端維運託管(MSP)。MSP 需先考取原廠的認證才能獲得服務資格,其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在地客戶代管平台和系統,相當於提供「訂閱制的 IT 服務」。客戶依照需求支付服務費,由 MSP 廠商提供需要的硬體、軟體、人力和服務,例如安全監控、系統設計,或是幫客戶進行成本優化。MSP 會追蹤國際雲端趨勢,減少企業追逐新技術與知識的壓力,同時為企業和雲端大廠間建立了成本效益的關係。
當 MSP 技術純熟,甚至掌握獨家的服務類型,就會衍生出加值服務的營利模式,主要針對原廠沒有提供、而客戶有需求的雲端服務,例如替客戶開發客製化的平台、為客戶的系統加入新的數據分析功能等。以台灣兩家 MSP 大廠 — 伊雲谷與宏碁資訊為例,兩家廠商都向國際雲端廠商取得 MSP 資格,並代理多家軟體,同時建構自己的雲端平台,其服務種類與 MSP 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上游為雲端服務提供商,國際具指標性的平台有 AWS、AZURE、GCP、Oracle;中游由雲端託管服務提供商扮演,包含混和式雲端託管(結合雲服務與地端)、系統整合商、IDC 機房租借(數據外包)與獨立軟體供應商等;下游則是終端用戶,用戶種類包含公有部門、大企業、中小企業與新創等,理論上,各客戶類型的毛利率照以上排序遞減。
在中游— 雲端託管服務提供商中,企業通常跨足兩個以上業務,例如:精誠資訊是系統整合商,同時也是機房提供者與雲端託管商。
根據 Gartner 最新統計,受益生成式 AI 需求上升,2024 年全球終端用戶在公有雲服務的支出相比於 2023 年的 5,636 億美元,將同比增長 20.4%,達到 6,788 億美元。其中,SaaS 支出為 2,444 億元,占比 35.9%,其次分別為 IaaS (26.8%) 與 PaaS (26.0%);此外,Gartner 還特別提及到 2027 年將有超過 70% 的企業採用產業雲端平台來加速其營運成長,而這比例在 2023 年僅有不到 15%。
此外,據 IDC 統計 (如下圖),亞太地區(排除日本)雲端服務市場將於 2026 年達到 1,536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23.5%;其中,PaaS 成長最為顯著,為 33.7%,主要係因建立雲端平台能使企業豐富其應用開發,相較於其他技術擁有更快的投資報酬率。
結合以上,全球公有雲市場在 2024 年將持續成長,而雲端平台 (PaaS) 可能是成長幅度最為顯著的區塊。
將視角切換至台灣,據 Stastia Market Insight 統計,2024 年台灣公有雲市場預計將達 33.45 億美元,至 2028 年將達 49.96 億美元,2024–2028 CAGR 為 10.55%。檢視其組成,成長速度依序為 IaaS、PaaS、Desktop as a Service,分別為 24.93%、21.36% 與 16.25%。由此可知,相比於全球,台灣企業在基礎設施上雲仍有較高成長性;同樣地,報告也顯示未來 PaaS 採購將逐漸成為主流。
雲端服務產業中的上游擁有相當產業中最高的營業利益,掌握了該產業的利潤咽喉。其原因是因為 (1. ) 上游供應商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擁有該領導產業的話語權,因此,(2. ) 上游不僅能創造雲端環境,還涵蓋了虛擬機、資料庫、人工智慧等多種加值服務。(3. ) 最後,由於打造雲端環境並非小企業能做到的事,必須得有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支持,這幾家國際科技大廠因此成為規模經濟與雲端需求增長下的受益者。
各家的市占率與其投入發展的時間與資源息息相關,根據 Stastia 統計,目前市佔最大的為 AWS,擁有高達 31% 的市占率,其在儲存與運算服務中皆屬領先者;Azure 因其與 Microsoft 其他產品(如 Office 365)高度的整合性,對大企業與公部門來說更有吸引力,近年市占逐漸提升,現有 24%;而第三名的 GCP 則以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領域上為優勢,不過因投入時間晚,規模經濟效益不彰,市佔率為 11%,2023 年是第一次轉虧為盈。
位處中游的為雲端託管服務提供商(MSP),台灣 MSP 企業有伊雲谷、宏碁資訊、博弘與上奇,需要注意的是,上奇業務並非 100% 為 MSP,雲端服務僅占 39%。
觀察上表,即便 MSP 不用大量資本建構伺服器廠房,其獲利相比於 CSP 仍有相當大的落差,平均利益率僅有 4.49%。會有如此差距除了上述提及 CSP 的優勢外,主要係因雲端託管產業競爭激烈與客戶結構等問題。
隨著雲端市場市場蓬勃發展,競爭加劇和技術演進,許多基礎服務(如資料上雲)變得標準化,純代理業務利潤所剩無幾,導致短期價值鏈遭到壓縮;MSP 若欲提高獲利就必須得提供高附加價值服務,然而,這需要時間取得客戶,以及行銷與研發費用的支出,這就導致了本業獲利占比不高。
其中,宏碁資訊營業利益率為 7.79%,主因為客戶組成多為政府機構與企業,且提供企業雲端平台建構服務,此類服務毛利較高;其次是上奇,營利率為 6.66%,推測其他業務(企業專案、數位印刷)應有拉升利益率;最後是剛上櫃的博弘與規模最大的伊雲谷,後者營業利益率僅有 1.11%,推測係因近年由小型企業客戶轉為大型企業延伸的銷售費用導致。
中游另一部分則為代理商、經銷商與系統整合商,近年由於雲端市場成長潛力大,許多資訊服務商也涉足雲端託管服務,成為 MSP 的競爭對手;只是相較純 MSP,經銷代理 & 系統整合商與 CSP 關係並未如此緊密,對於雲端環境熟悉度也較低。
如上所述,純代理以及系統整合的業務最終都會面臨競爭加劇、毛利縮減等問題。觀察上表,利益率較高的有敦陽科與資通,敦陽科係因為其代理經銷產品結合軟硬體,客戶規模大,且產業組成多為科技業,毛利率相較其他廠商表現較好;資通則因為有自行開發軟體 SaaS,毛利表現較佳。扣除這兩家,其他廠商利益率約在 3~6%。
雖然平均利益率高於 MSP,但 MSP 與加值經銷與系統整合商最大不同在於 MSP 是 100% 訂閱制的 IT 服務,為長期可見的收入;後者收入部分為專案制,營收波動較大,這是評價上存有差異的原因之一。
2024/05 更新:邁達特也屬於雲端服務 MSPs,2023 前三季雲端服務佔其營收比重為 15.2%,是近年公司主要成長動能。
最後則是 IDC 供應商,筆者僅截取是方數據。為甚麼是方利益率會如此高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是方提供電信與雲端數據軟硬體的解決方案,營收由 IDC 機房服務、數據網路服務、語音通信服務與雲端應用服務組成;主要客戶為亞洲電信運營商(如中華電信)與國際雲端服務供應商(CSP 業者)。機房租借如同雲端服務產業的設備業,雲端業者或企業欲增設雲端機房,必須與是方租借廠房。是方因其地理位置優勢,加上 CSP 業者落地台灣與企業上雲趨勢,本業獲利穩定成長,2023 年營業利益率為 35.47%。
總結以上,在雲端服務產業價值鏈中,獲利表現較好的有上游的 CSP 業者以及身為機房提供者的是方。另一方面,雲端託管服務獲利表現並不佳,是該產業利潤最低的環節。然而,雲端服務商的利潤組成大致可以分為產品代理與加值服務,產品利潤隨著競爭加劇勢必下行,而服務的利潤則視各家廠商推陳出新的效率,以及客製化能力。若欲觀察雲端服務業者的競爭力,這兩面向極其重要,建議可從客戶續約率、證照數、及營收增長等指標觀察。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是有任何建議,都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也請幫我按讚及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看見!下篇文章將繼續介紹雲端服務產業成長動能、發展趨勢與新技術的演進,有興趣的讀者可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