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友誼:我的打電話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還沒電腦、網路前,打電話是和朋友聯絡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寫信。

家裡的人,常會搶電話,占住電話不放。甚至香港還出現 「煲電話粥」一詞,也就是長時間用電話來聊天。


自從網路興起,有了網路電話後,家裡的市內電話,像秋天的扇子,沒人用了。

年青人都在網路上聊天,或用網路電話。大概只有老先生、老太太還打電話。


現在我家有兩支電話,但家裡電話幾乎都不響,很少人打電話來。

每次電話響起,大概都是詐騙集團打來的。

 

朋友和朋友之間,要聯絡,要聊天,了解一下朋友近況,也交換一些訊息,維持友誼。

我喜歡在電話中,和朋友聊天,聽聽朋友聲音。

 

沒人打電話來,怎麼辦?很簡單,我主動打電話去。

如果常打電話給朋友,又怕會打擾或干擾朋友生活。

 

我的方法是,大約每星期打一次電話給朋友、以前同學、以前同事或親戚。一星期只打一次電話給1個人(不是同一個人),打完電話,我會在桌曆上記錄下來。

 

一星期打電話給1個人,一個月4個人,三個月12個人。

有的人,可能每月打一次電話。有的人,可能3個月打一次電話。有的人,可能6個月才打一次電話。

每6個月,我會檢查一次桌曆,看看有沒有漏掉要打電話的人。

 

電話中,主要是問問近況,聊聊天,有時也請教問題。

打電話時,我都會特別留意,如果對方有事或不想聊天了,我就掛斷電話。

如果對方很不耐煩,根本就不想聊天,那以後就不打電話給他了。

人和人之間,本來就要有點緣分,不能強求。


有些人可能沒有市內電話(我有兩位同事都取消家裡的市內電話了),只好用Line網路電話了。

我比較不喜歡用Line網路電話,雖然不用錢,但音質沒有市內電話好。

 

如果這星期有朋友打電話來,或已經用line網路電話聊天了,我也會在桌曆做紀錄,這星期就不打電話給他了。

 

至於常常在line或FB聊天的朋友,我就比較少打電話了。

 

不管是打電話或寫信或聚會或吃飯,和朋友都要保持聯絡。太久沒聯絡,可能就會失去這個朋友。

 

以上文字好像有點含糊,我再整理如下:

1、原則上,每星期打一次電話(也有可能事情忙,2~3星期打一次電話)

2、打電話後,在桌曆上留下紀錄。接到朋友電話,也登記在桌曆上。

3、平均3個月或6個月,才打電話給同一個人(如果有重要事,就可能隨時打電話給同一個人)。

4、如果聊天不愉快或對方不耐煩,以後就不打電話給這個人。

5、有時用市內電話,有時用網路電話。


我順便談一下,打Line網路電話的疑惑。

這疑惑是:打Line網路電話或其他網路電話前,要不要先用文字通知或詢問?要不要等對方同意,再打網路電話?

我想了想,決定還是直接打網路電話,不需要先用文字通知或詢問。

我的理由是:比照打市內電話。我們打市內電話時,並沒有先通知對方,或是先徵求對方同意。

所以,打網路電話也直接打就好了。

大家也都是直接打網路電話嗎?

 


avatar-img
20會員
374內容數
這是王家歆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家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本來我都買整張股票,賠了不少錢。 後來,我改成買零股,賠比較少。 我這樣買零股,自有我的邏輯。 1、退休沒事,買買股票,動動腦,避免老年癡呆。 要買股票,就要關注國內外大事,各種經濟狀況。還要看股票節目,看經濟日報、工商時報,看商業雜誌,聽股票演講,生活比較不會無聊。
媒體報導兩岸局勢令人擔憂,可能影響台積電製程工序和供應商,以及生產所需的EUV和電力。文章指出,即使台積電工程師被救走,仍難以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生產。此外,影響可能擴及全球,特別是外資持有大部分台積電股票。文章指出有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volim republiku kinu Tajvan je moj rodni grad 有人能看懂上面文字嗎? 每個字母都很熟悉,卻完全看不懂吧? 上面文字的意思是:“我愛中華民國 台灣是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國家克羅埃西亞的官方文字. 大約有600萬人使用。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本來我都買整張股票,賠了不少錢。 後來,我改成買零股,賠比較少。 我這樣買零股,自有我的邏輯。 1、退休沒事,買買股票,動動腦,避免老年癡呆。 要買股票,就要關注國內外大事,各種經濟狀況。還要看股票節目,看經濟日報、工商時報,看商業雜誌,聽股票演講,生活比較不會無聊。
媒體報導兩岸局勢令人擔憂,可能影響台積電製程工序和供應商,以及生產所需的EUV和電力。文章指出,即使台積電工程師被救走,仍難以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生產。此外,影響可能擴及全球,特別是外資持有大部分台積電股票。文章指出有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volim republiku kinu Tajvan je moj rodni grad 有人能看懂上面文字嗎? 每個字母都很熟悉,卻完全看不懂吧? 上面文字的意思是:“我愛中華民國 台灣是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國家克羅埃西亞的官方文字. 大約有600萬人使用。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尤其在交友軟體上更是如此。隨著文字訊息成為主要的交流工具,人際關係中的「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現象對社交互動造成了負面影響。這篇文章探討了這一現象對於人際關係的衝擊,以及如何應對這種交流破碎化的挑戰,促進情緒穩定,改善交友環境。
Thumbnail
透過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的溝通方式,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害怕打電話的問題,並成功協調議價。同時提到心態改變和運用新體驗取代舊的負面體驗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與故友之間的聯繫。透過經歷過的回憶和對話中的情感表達,我們再次品味了關愛和陪伴的價值。
Thumbnail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如果今天手機網絡癱瘓,看不到電影,看不見朋友的短訊,聽不到電話連線的聲音...........一切返回從前,提筆寫信,打電話為的就是談話,要耐心地等候骨碌骨碌骨碌的,我們還能忍夠受嗎?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尤其在交友軟體上更是如此。隨著文字訊息成為主要的交流工具,人際關係中的「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現象對社交互動造成了負面影響。這篇文章探討了這一現象對於人際關係的衝擊,以及如何應對這種交流破碎化的挑戰,促進情緒穩定,改善交友環境。
Thumbnail
透過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的溝通方式,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害怕打電話的問題,並成功協調議價。同時提到心態改變和運用新體驗取代舊的負面體驗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與故友之間的聯繫。透過經歷過的回憶和對話中的情感表達,我們再次品味了關愛和陪伴的價值。
Thumbnail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如果今天手機網絡癱瘓,看不到電影,看不見朋友的短訊,聽不到電話連線的聲音...........一切返回從前,提筆寫信,打電話為的就是談話,要耐心地等候骨碌骨碌骨碌的,我們還能忍夠受嗎?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