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硯老師回饋:這一篇報告裡,有滿多的資訊你要嘗試「見怪有怪!」換句話說,就是要解讀文章中背後的意思。像是我要求的問題意識,應該是要說「手感發燙的這個現象真的存在嗎?」,而實驗分析就是在探討這件事情。
葉庭宣的科普閱讀報告2024/06/03日撰
(1) 作者撰文日期:2012/03/05
(2) 作者:麥森
(3) 引用資料:科學人
(4) 明確出版單位:科學人
所謂的「手感發燙」其實是個假象,我們會傾向於以某種模式來解讀,但事實上這種模式並不存在。
控制便因:都是投三分球做例子
操縱便因:如果這個進攻回合進了三分球,下一回合就會繼續投。
應變便因:手感發燙是不存在的
如果進就會繼續投(自信心大增),不進就不會繼續投
就是說(手感發燙)這個在球場上的模式,拿07-08年的KOBE在比賽時做例子
因該說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好評價的,因為是拿真實的NBA比賽做舉例。的確世上沒有這個模式。
有沒有【手感發燙】這個模式(我是相信沒有)或許是當天比賽手感好。
這一篇報告裡,有滿多的資訊你要嘗試「見怪有怪!」換句話說,就是要解讀文章中背後的意思。像是我要求的問題意識,應該是要說「手感發燙的這個現象真的存在嗎?」,而實驗分析就是在探討這件事情。
從你摘要的文字資訊和實驗分析,其實我看不太出來研究者到底怎麼判斷這個現象存不存在,是真的有去對手掌進行溫度測量嗎?還是是對球賽中的心理狀態做分析?又或是用行為學的方式去分析球員決定要不要繼續投三分球的判斷因素呢?我從你摘要當中看到的是「投中了第一顆三分球,就會有信心再投第二顆,而有很高的可能連續投中,而這個現象被稱為『手感發燙』。」其實如果用行為學角度進行分析,我會覺得這個現象是有可能存在的耶!會不會研究只是想表達,這時球員可能會覺得自己手掌溫度很高,但實際上跟平時相去不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