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與作品大概也還是需要一些緣分,過去唸書的時候一直很想拜讀吳明益老師的小說作品,終於在幾個月前到圖書館的小說區時,從眾多的小說中拿起了《單車失竊記》這本小說借回家。如果說主角因為找尋一部腳踏車而進入了一個時代,而我則是因為讀了這部小說而進入了一個時代。
在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一直被小說裡各種面對外在事物而生起的哲思而深深吸引。作者對於整個時空那種鉅細靡遺的描述,總會帶著我也彷彿進入到作者所描述的那個時空當中。小說的精彩在於讓文字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有現代的台北、過去的台北;也有現代的山與叢林,也有過去的山與叢林;有台灣的叢林與海洋,也有緬甸等東南亞不同地方的場景。
作者利用對於場景的描述和氛圍的掌握,讓人置身其中也因此而能感受在那樣的場景之下的人物的感情。作者於後記寫道:
而對我來說,卻是藉著寫小說來認識、思考人的存在的。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因為寫作稍稍理解了我過去不夠理解的事,體會了過去難以體會的人性和感情;我為了無能看清這個世界而寫小說,因為內在的不安與無知而寫小說。 (《單車失竊記》,第386頁)
對於戰爭場景的描述,尤其是許多叢林中的描述,在生與死的交關中,讀著那些在其中掙扎、忍受,讓時間流逝,讓時間進續前進的人物的故事。讀完之後,深深的會感受到敬畏,甚至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言語,再做第二次的表達與描述,要寫心得都會顯得多餘,也會有不尊重那樣的場景當下的人們的感覺。
小說中也寫到了很多關於老台北以及現代台北的場景,由於自己也曾經在家裡或是學校聽過一些關於以前台北的模樣的故事,家裡住在大稻埕,對於大橋頭、圓山、淡水河、中山堂、西門町、中華路等地方不陌生,至少我的記憶也還有這些地方二十年多前的樣子。雖然小說中寫的老台北更老更老,得復原回七八十年前以上的模樣。但小學時候常常聽到的一些關於當地歷史的故事,關於我們小學的建築、迪化街的建築、當地的歷史等等,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又重新喚起了我腦海中對於這些地方的感受。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候我是在搖搖晃晃的區間車上閱讀,或者在車站裡等車的空檔閱讀,又或是在即將入睡的夜裡。或許這些閱讀的時間點,也又增添了讀這部小說的神秘感,讓人像是搭上了穿越時空的列車。
小說中還有呈現了一個我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主題,就是語言學有關的主題。小說並不是很學理的分析語言,而是透過人物的視角,來呈現出語言的變化。小說裡面涉及了國語、台語、日語,甚至還有一點英語及鄒族語等等。而有些地方,小說也將語言盡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現,尤其有一些台語文的地方,我很喜歡,似乎真的感受到那個人物在說話的樣子,而不會因為轉譯成國語而有些出戲。
關於寫作,或者創作,小說中不時地也會插入一些關於創作的思考。小說中的「我」是個文字工作者,而小說裡面還有攝影師、業餘小說家等角色,甚至也可以說,修復鐵馬的師傅、收藏家,在小說中也成了一種創作者。
我有時會想,寫作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職業,社會如何容許一群人使用人類自造的一種符號體系,去編寫故事,並且從中牟利?而這個職業的人又是如何扭曲、打造、鎔鑄字詞的意義,得以讓另一個人閱讀到的那一刻,感到激盪、低迴,乃至於像是受刑? (《單車失竊記》,第19頁)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想過寫詩。寫詩跟拍照有什麼不同?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後來想到,寫詩和攝影最大的不同是,拍照的人一定得到要拍的地方去。(《單車失竊記》,第155頁)
在那個過程裡,一開始他還會拍照,後來連快門都不按了,因為沒有力氣,也喪失了任何創作的意識。他此刻只想走出叢林,走出那種絕望。畢竟,如果自己終於死在這個叢林裡面,即使相機後來被撿到了,裡面的照片被沖洗出來,又是對誰有意義?(《單車失竊記》,第187頁)
閱讀的時候會感受得到作者透過小說中的人物,也正在思考創作這部小說的動機與想要傳達的概念。或者,也同時是小說中的主角「我」,也一面在思考為什麼自己要採取種種的行動。
最後,小說描寫到主角「我」和二舅的對話,那段全程使用台語文描繪往事的情景,我也很喜歡。那段口述,不同於小說中大部分描寫過往的敘事,全程使用台語文的敘事,讓這一段變得很特別而精彩。而這一段是主角從未聽過母親說的故事,這樣的安排,也更強調了這是假他人之口的描述,其中甚至也可能被忽略了一些細節,所以還是仍然留著未解之謎。
題外話,雖然我也很想要親自用日語感受一下關於小說中寫到的日語書信或是敘事,不過這方面作為一部華文小說,都用日語呈現也太為難讀者了。
不過就正如作者在後記所言:
一個需要解釋的地方是,這本小說裡有許多地方使用多種語言表現。在寫作時,我一面要考慮如何表達,才能讓讀者容易進入故事;一面又希望讀者能感受到語言本質的魅力。......我一直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它本身就具有「詩」的本質。貿然把所有的語言等同,是件可怕也可惜之事。而我也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寫作與重述,語言裡那些美好的元素會重新被發現,然後復活。 (《單車失竊記》,第387頁)
《單車失竊記》
作者:吳明益
臺北市:麥田出版
2015年7月
ISBN 978-986-34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