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人在:先激活自己,再激活別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剛讀完一本有血肉、有溫度、有笑有淚的書——《人在》。


我愛看人訪,但老實說,在香港有質素的人訪,真的不多。有質素的人訪,對我而言,一定要有溫度,讓訪問者像個「人」。不是明星、不是偶像、不是KOL,而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活在這個冰冷社會的人。這樣的人訪,你在這本書,找得到。


《人在》,是一本團隊之作。背後的《人在》團隊,由一班前/現任新聞工作者組成,他們希望透過人訪,紀錄我城的人如何在無常、無力之中,尋找一條自己的路。書中收錄周耀輝和一眾同路人(王樂儀、李慧詩、黃妍等⋯⋯)的專訪,談歌詞,談創作,談人生。


我有幸同一些書中的受訪者合作過,我可以很自信的說,書中的說話都是真實的他們。訪問者很好地把一些很反映他們性格和態度的動作和說話紀錄下來,並化作文字放在我們眼前。即使你在看這本書之前不熟悉他們,但看完一段段訪問,我相信你都會明白到他們的魅力。


而書中最撼動我的說話,是耀輝的:「先激活自己,再激活別人」


So damn true. 也是我一直所相信的。


在這個無常的世代,只有一個人保證不會離你遠去——你自己。在面對其他人時,請先照顧自己、滋養自己、提升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人」。心靈其實和身體很相似。如果你身子弱,第一次健身,請不要拿遠超自己的重量,否則只會連自己也崩潰。所以在作為別人的支持者時,請先好好激活自己,不要為自己不能立即幫助感到抱歉,你只是在為自己能更有效地幫助他作準備而已。留住這顆想幫助人的心,到你成為太陽時,那時你就會發覺你身邊人的黑暗已被消除。滋養自己,激活自己,才去激活別人。


書中還有不少金句,以及耀輝與眾人相處的有趣點滴,等你去發掘。


《人在》這本書,很真實,很溫暖。推介給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rco 的美好紀錄✨
9會員
39內容數
寫寫電影🎬、音樂🎶、美事💬
2025/04/09
一套令你又哭又笑的韓劇推薦!《苦盡柑來遇見你》(폭싹속았수다)由IU和樸寶劍主演,劇情以四季比喻人生,充滿愛意與親情。本文詳細介紹劇情亮點,包括IU和樸寶劍精彩的演出、貼近現實的殘酷劇情,以及劇中詩歌的巧妙運用,推薦給喜愛溫馨親情的你。
Thumbnail
2025/04/09
一套令你又哭又笑的韓劇推薦!《苦盡柑來遇見你》(폭싹속았수다)由IU和樸寶劍主演,劇情以四季比喻人生,充滿愛意與親情。本文詳細介紹劇情亮點,包括IU和樸寶劍精彩的演出、貼近現實的殘酷劇情,以及劇中詩歌的巧妙運用,推薦給喜愛溫馨親情的你。
Thumbnail
2025/02/28
《哪吒之魔童鬧海2》以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宏大場面再掀動畫熱潮,但如主角哪吒般,距離「最強」仍欠三昧真火。電影以打鬥和場面為主,卻在情感醞釀和主題深度上稍顯不足,笑點也略顯低俗。這部片雖有一定娛樂性,但在教育意義與情感共鳴上仍有進步空間,值得反思中國動畫的未來方向。
2025/02/28
《哪吒之魔童鬧海2》以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宏大場面再掀動畫熱潮,但如主角哪吒般,距離「最強」仍欠三昧真火。電影以打鬥和場面為主,卻在情感醞釀和主題深度上稍顯不足,笑點也略顯低俗。這部片雖有一定娛樂性,但在教育意義與情感共鳴上仍有進步空間,值得反思中國動畫的未來方向。
2025/02/19
《看我今天怎麼說》與《聽見兩個世界》,兩套與聽障有關的電影,竟然都在最近上映。如此難得的機會,怎能不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
2025/02/19
《看我今天怎麼說》與《聽見兩個世界》,兩套與聽障有關的電影,竟然都在最近上映。如此難得的機會,怎能不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 小摘要 #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 除了極少數人1~2%,大多數人的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我們看到的一心多用,可能只是在不同任務間非常快速地切換。 人的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件需要用到前額葉皮質的事(計畫. 决策. 判斷),而每次進行任務切換,大腦需要花費25分鐘才能專注。 📍 感想與行動:
Thumbnail
📍 小摘要 #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 除了極少數人1~2%,大多數人的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我們看到的一心多用,可能只是在不同任務間非常快速地切換。 人的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件需要用到前額葉皮質的事(計畫. 决策. 判斷),而每次進行任務切換,大腦需要花費25分鐘才能專注。 📍 感想與行動:
Thumbnail
小摘要 意志力最高的三個時段 (1) 剛起床沒多久 (2) 肚子有點餓時 (3) 剛運動完,可安排重要任務,產能會大爆發。 飲食與運動可強化腦力 (1) 增加喝水量:大腦約80%都是水分,保持大腦的濕度十分重要,即使不口渴都要刻意攝取水份。 印象深刻的部分 #圖卡筆記 #24小時全為己用
Thumbnail
小摘要 意志力最高的三個時段 (1) 剛起床沒多久 (2) 肚子有點餓時 (3) 剛運動完,可安排重要任務,產能會大爆發。 飲食與運動可強化腦力 (1) 增加喝水量:大腦約80%都是水分,保持大腦的濕度十分重要,即使不口渴都要刻意攝取水份。 印象深刻的部分 #圖卡筆記 #24小時全為己用
Thumbnail
#小摘要 1. 早上喝咖啡45分鐘後運動20分鐘,更有助於減脂+活化大腦。 2. 每日閱讀6分鐘可以下降壓力68%。 3. 直接想像感謝或寫感恩日記,大腦都會分泌血清素與多巴胺,帶來好心情與幸福感。 4. 適合睡眠的溫度是16-19 °C,在睡前90分鐘泡澡可讓身體逐漸降溫,會更好眠。
Thumbnail
#小摘要 1. 早上喝咖啡45分鐘後運動20分鐘,更有助於減脂+活化大腦。 2. 每日閱讀6分鐘可以下降壓力68%。 3. 直接想像感謝或寫感恩日記,大腦都會分泌血清素與多巴胺,帶來好心情與幸福感。 4. 適合睡眠的溫度是16-19 °C,在睡前90分鐘泡澡可讓身體逐漸降溫,會更好眠。
Thumbnail
知識點 1. 意志力總量有限,每次使用都會消耗,所有行動的意志力,都是來自同一處(By 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 2. 四種行為會產生消耗:控制思考、控制情感、控制衝動、控制表現(想放棄,卻咬牙完成)。 3. 當意志力太低碰到需要重大決定,會容易觸發衝動腦,作出缺乏冷靜的反應。 解決提案
Thumbnail
知識點 1. 意志力總量有限,每次使用都會消耗,所有行動的意志力,都是來自同一處(By 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 2. 四種行為會產生消耗:控制思考、控制情感、控制衝動、控制表現(想放棄,卻咬牙完成)。 3. 當意志力太低碰到需要重大決定,會容易觸發衝動腦,作出缺乏冷靜的反應。 解決提案
Thumbnail
📷 閱讀筆記【24小時全為己用】第三章 繼續03 6種可提升行動力,高效運用時間的方法: 1. 利用科學原理,瞬間提升行動力 大腦特性在玩遊戲時,會想要追求破關,把事務性工作,用計時器、當作在玩限時挑戰遊戲,大腦會充滿幹勁。 設定計時器時,要記得兩個準則: 2. 寫出「好想實現」的待辦清單
Thumbnail
📷 閱讀筆記【24小時全為己用】第三章 繼續03 6種可提升行動力,高效運用時間的方法: 1. 利用科學原理,瞬間提升行動力 大腦特性在玩遊戲時,會想要追求破關,把事務性工作,用計時器、當作在玩限時挑戰遊戲,大腦會充滿幹勁。 設定計時器時,要記得兩個準則: 2. 寫出「好想實現」的待辦清單
Thumbnail
你也有拖延症候群嗎? 快來試試看《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給的辦法唷 😄 我對於比起想像一起順利,想像阻礙與對策,更能達成目標深有所感。 比方說,當我知道要辦活動有幾個步驟,裡面有幾個關鍵任務需要完成的話,辦活動就很像玩遊戲了,每完成一個任務,會前進10%之類的,讓我更有動力去完成。
Thumbnail
你也有拖延症候群嗎? 快來試試看《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給的辦法唷 😄 我對於比起想像一起順利,想像阻礙與對策,更能達成目標深有所感。 比方說,當我知道要辦活動有幾個步驟,裡面有幾個關鍵任務需要完成的話,辦活動就很像玩遊戲了,每完成一個任務,會前進10%之類的,讓我更有動力去完成。
Thumbnail
你也有拖延症候群嗎? 快來試試看《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給的辦法唷。 我對於比起想像一起順利,想像阻礙與對策,更能達成目標深有所感。 比方說,當我知道要辦活動有幾個步驟,裡面有幾個關鍵任務需要完成的話,辦活動就很像玩遊戲了,每完成一個任務,會前進10%之類的,讓我更有動力去完成。
Thumbnail
你也有拖延症候群嗎? 快來試試看《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給的辦法唷。 我對於比起想像一起順利,想像阻礙與對策,更能達成目標深有所感。 比方說,當我知道要辦活動有幾個步驟,裡面有幾個關鍵任務需要完成的話,辦活動就很像玩遊戲了,每完成一個任務,會前進10%之類的,讓我更有動力去完成。
Thumbnail
作者池田貴將指出能避免浪費的時間有三類:煩惱的時間、找東西的時間、後悔的時間,以下為作者提到的解決提案,與你分享: 1. 煩惱的時間 知識點:所花的時間≠判斷的內涵 判斷需要:恰當的情報與專注思考 (1) 善用時間壓力 (2) 利用獎勵驅使行動 (3) 安排非做不可的預定事項 2. 找東西的時間
Thumbnail
作者池田貴將指出能避免浪費的時間有三類:煩惱的時間、找東西的時間、後悔的時間,以下為作者提到的解決提案,與你分享: 1. 煩惱的時間 知識點:所花的時間≠判斷的內涵 判斷需要:恰當的情報與專注思考 (1) 善用時間壓力 (2) 利用獎勵驅使行動 (3) 安排非做不可的預定事項 2. 找東西的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