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文資判釋課堂筆記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院士開講 #文資是談判和妥協 #習以不為常_理所不當然 #聯合國估計海底約有300萬艘沉船 #考古為遺物_遺跡_環境三者的互動關係 #大陸一年投入考古經費為人民幣11億元(約台幣49.6億元)

#院士開講 #文資是談判和妥協 #習以不為常_理所不當然 #聯合國估計海底約有300萬艘沉船 #考古為遺物_遺跡_環境三者的互動關係 #大陸一年投入考古經費為人民幣11億元(約台幣49.6億元)


"The deep sea is the largest museum on earth, it contains more history than all the museum on land combine, and yet we're only now penetrating it." -Robert Ballard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博物館,它包含的歷史比陸地上所有博物館加起來還要多,但我們現在才剛要認識它。


一、基礎考古學_趙金勇(成大考古所所長)

1.考古學提供不同的視角看世界:1594年的地圖上,小琉球比例大於台灣,因小琉球位於航道上。另雞籠、淡水在地圖上是各別的島,而非串起的台灣島,反映著重「如何開船」,而非正確比例的世界觀,只在乎點到點的航線。


2.文字的歷史≠土地的過去:如吳哥窟喪失地理與行政中心、廣州開平碉樓的燧發槍(私槍)因違法事由等而皆未被文字記載。


3.有研究就才有考古:Garbage doesn't lie.考古文資與紀錄不會說謊,但不能自明,需詮釋。


4.考古學家=從古代物質遺留研究過去「人類」的社會文化(非人類的恐龍、三葉蟲則屬古生物學範疇)。


5.考古遺址=考古資料(遺物、遺跡、生態遺留)+脈絡(三度空間)。


6.古代「物質文化」≠古物研究→考古學從物到「人」(社會、文化行為)。推論過程:人類活動→考古紀錄→考古資料(調查、分類)→推論文化行為。


7.考古學時間範疇:(1)史前考古學(2)歷史考古學與「古典考古學」。


8.考古學內容分類:(1)動物(2)植物(3)美術(4)水下(5)科技(6)實驗(7)社會(8)聚落(9)民族(10)工業考古學。


9.南島語族海上遷徙(快車理論)之證據:DNA、語言學、考古遺物。


10.未來趨勢:海洋文化地景_海陸交接「亞文化」場域,如:馬祖東莒大埔坂里村。


二、水下考古學與水下文化資產_臧振華(中研院院士、清大考古所所長)


1.亞里斯多德:「人們可以將青銅櫃子垂直沉到水中,潛水人員可以利用其中的空氣潛入水中。」


2.水下考古起源:1616年,第一個潛水鐘Franz Kessler。


3.水下考古學的誕生:1930年代:潛水目的為捕魚、撈貝、撈船、軍事攻擊、整修船隻。1950年代:水肺發明與聲納改良。1960年代:現代意義的水下考古學誕生,現代水下考古學之父George Fletcher Bass(1932-2021)。


4.法規演進:1973年英國《沉船保護法》→1982年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1988年起草《水下文化資產公約》→1990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考古資源保護與管理憲章》、1996年《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管理憲章》→2001年聯合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


5.水下研究標的物:沉船、結構物、文化遺物、生態遺物、文化地景。


6.水下較陸地更能保存多類別之證據:結構、沉積物、內涵(文化遺物、生態遺物)。陸上易有盜墓,然陸上考古文化層較複雜。


7.沒有保存能力就不要做考古:水下文物處於穩定狀態,出水會破壞穩定,出水後還須考量保存、維護、展覽、典藏等事宜。


8.保存策略:列冊、海洋保護區、水下考古公園、水下博物館。世界第一座水下博物館:大陸長江三峽的重慶白鶴梁。


9.保存後的限制:不可軍演、航線、捕撈、潛水。


10.保存方法:聚沙法、圍堵加固法(不織布+沙包)、罩籠法(鐵籠)、遙測監視法(紅外線)。


11.保存後:穩定性、監看紀錄、防盜、強化法律。


12.判釋之問題:對發現目標之誤解(不只有沉船)、忽視空間環境脈絡及變遷評估、忽視背景價值之評估、忽視環境因素對文資影響之研究與評估、忽視在地歷史與文化脈絡之評估、調查技術之局限性。


  本期培育學員共38位,其背景橫跨中文、歷史、哲學、民族、人類學、博物館學、考古、藝術史、美術、建築、土木、紡織、音樂紀錄、環境與文資、森林、資工、海洋文化、海洋生物與漁業科學、海洋地震與地球物理。


  考古學試圖推翻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認知。如同哲學試圖打破人是理性的、眼見為憑的認知。考古學與哲學的關係為,考古資料與證據需透過「詮釋」才可推論過去人類的文化行為。哲學則提供或具備「哲學詮釋學」與「哲學人類學」的方法與理論,可補充、發揚、深化考古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89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12/21
  繼去年拿到營造業工地主任執業證,今年年初獲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資格,成為「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資產人才庫之人才後。今年年底再傳捷報,獲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資格,先給自己按個讚。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水下法》)作為2015年制定,2022年第一次修正之法律,相較於1982年
Thumbnail
2024/12/21
  繼去年拿到營造業工地主任執業證,今年年初獲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資格,成為「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資產人才庫之人才後。今年年底再傳捷報,獲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資格,先給自己按個讚。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水下法》)作為2015年制定,2022年第一次修正之法律,相較於1982年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將書中「文化遺產」翻譯為「文化資產」以符合我國慣用語   《當代保護理論》(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出版於2004年,作者為西班牙文化資產理論家維尼亞斯(Salvador Muñoz-Viñas)。本書探討二戰後現代意義上的文資保護,從20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將書中「文化遺產」翻譯為「文化資產」以符合我國慣用語   《當代保護理論》(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出版於2004年,作者為西班牙文化資產理論家維尼亞斯(Salvador Muñoz-Viñas)。本書探討二戰後現代意義上的文資保護,從20
Thumbnail
2024/09/13
  《修復理論》(Teoria del Restauro)作者為義大利保存修復理論專家布蘭迪(Cesare Brandi, 1906-1988)。該書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發展出來,1961年成稿,1963年出版,1996年出版英文版,去年(2023)才出版繁中版。該書之所以被視為文資
Thumbnail
2024/09/13
  《修復理論》(Teoria del Restauro)作者為義大利保存修復理論專家布蘭迪(Cesare Brandi, 1906-1988)。該書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發展出來,1961年成稿,1963年出版,1996年出版英文版,去年(2023)才出版繁中版。該書之所以被視為文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二、《水下法》與《文資法》之異同   《水下法》之文資與《文資法》之文資,兩者同為文資,有何差異?若無差異,為何水下文資未納入文資法,而是另立專法?   《水下法》於2015年公布施行;《文資法》則於1982年公布施行。兩者主要相同為,立法目的皆為保存文資;中央主管機關皆為文化部;主
Thumbnail
二、《水下法》與《文資法》之異同   《水下法》之文資與《文資法》之文資,兩者同為文資,有何差異?若無差異,為何水下文資未納入文資法,而是另立專法?   《水下法》於2015年公布施行;《文資法》則於1982年公布施行。兩者主要相同為,立法目的皆為保存文資;中央主管機關皆為文化部;主
Thumbnail
"The deep sea is the largest museum on earth, it contains more history than all the museum on land combine, and yet we're only now penetrating it."
Thumbnail
"The deep sea is the largest museum on earth, it contains more history than all the museum on land combine, and yet we're only now penetrating it."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世界海洋日】 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 世界海洋日於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確定,原先並非聯合國的官方紀念日,直至2009年聯合國首次慶祝世界海洋日,旨在喚醒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保護及永續利用。
Thumbnail
【世界海洋日】 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 世界海洋日於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確定,原先並非聯合國的官方紀念日,直至2009年聯合國首次慶祝世界海洋日,旨在喚醒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保護及永續利用。
Thumbnail
The History and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n authoritative work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vereignty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
Thumbnail
The History and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n authoritative work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vereignty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23年7月26日與海洋科技博物館簽署MOU,今3月23日起首次合作展覽「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南部民眾能就近觀賞到北部海科館的展覽,也是一大幸福事。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23年7月26日與海洋科技博物館簽署MOU,今3月23日起首次合作展覽「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南部民眾能就近觀賞到北部海科館的展覽,也是一大幸福事。
Thumbnail
1. 1866 年,在大海的不同地方,在不少船隻受到被認為是一頭巨大的獨角鯨的怪物攻擊而沉沒。美國政府派出護衛艦「林肯號」前去跟蹤追捕。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應邀參加。 . 2. 「林肯號」發現獨角鯨開炮射擊,卻被襲擊,阿龍納斯教授、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鯨叉手三人被拋入水中,成為俘虜。 發現怪
Thumbnail
1. 1866 年,在大海的不同地方,在不少船隻受到被認為是一頭巨大的獨角鯨的怪物攻擊而沉沒。美國政府派出護衛艦「林肯號」前去跟蹤追捕。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應邀參加。 . 2. 「林肯號」發現獨角鯨開炮射擊,卻被襲擊,阿龍納斯教授、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鯨叉手三人被拋入水中,成為俘虜。 發現怪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