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1)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靜坐須知 (41)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靜坐須知 (41)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甚至你剛開始因為止的力量不夠,可能只有四五成的清晰度,那也沒關係,你就安住在這個四五成的清晰度當中。只要沒有妄想雜念,在這個清晰度當中,專一相續地安住就可以了。這裡所謂的「極清晰」,並不是說你要很用力地去抓住你的所緣境。

包括像我們觀察佛相,比如說觀佛的眉間白毫相,右旋八楞,白毫拉出來很長,像桶狀,琉璃色,盤起來的時候就像貝殼一樣,這樣子一團,放大光明。

就以你現在的能力,觀想到這個程度就夠了。當然你可以配合圖案或者其他方法來説明自己觀想,但是能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不需要說我一定要用力把它想得很清楚,不需要勉強。

因為你用力就緊繃了,就違背了我們放鬆的原則。這個就是「具力明分」。

這是第一個明分,就是明瞭分。第二個住分,稱之為寂靜分。「專注所緣,具有住分。」

就是說你的心在明瞭的同時還要寂靜。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為了將所緣境抓得很清楚,攝心的時候會用力過度,這時候你會感覺心沒有那麼穩定,因為你只要心一用力,它的穩定度就會受到影響。

可能你只是有一點點用力了,但是依然會感覺到沒有那麼寂靜了,心會有點動。當然這個動可能沒那麼明顯,不像我們平常打妄想那麼粗,它就是很微細地在動。雖然說很細微,但是也會影響我們的入定。

所以在專注的同時要注意放鬆,有明瞭分也要有寂靜分。反過來說,有寂靜分的時候,也要有明瞭分。

像很多老參的修行人,念佛久了,慢慢妄想也少了,心也很寂靜。心很寂靜的時候,如果沒有常常去正知檢查,佛號聲音的所緣境,慢慢地就不太清楚了。

本來應該有七成的清晰度,但是因為沒有具力地執持,結果就只剩下四五分,甚至三四分。佛號還在,但是因為執持力變弱了,佛號已經不清晰了,這叫做沉沒。

這種情況是老參常常會有的。佛號還在,但是因為沒有常常檢查它,到底清不清晰,到底明瞭分夠不夠,到最後變成寂靜分是有,但是明瞭分不夠。

各位要知道,入定之後,我們心的波動會越來越小,同時隨著心的波動越來越小,你的所緣境會越來越清楚。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