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正如本文所述,「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一書,是由日本商學院講師兼作家荒木博行所寫的。他在學校負責線上課程規劃,以及論述經營戰略。他在二零一八年出版了《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從此「閱讀」的職能標籤便顯化在他的職涯上。同時,他跨足營運書摘服務網站Flier,也在網路聲音廣播平臺Voicy開設《荒木博行的book café》節目。因為有大量閱讀的經驗,所以也讓不少人向荒木先生提出「高效閱讀法」和「分享推薦書單」等問題。但是,對他而言,這些問題其實都很難回答,因為「閱讀法」會因為閱讀目的跟人的個性而有所不同。他認為,比起上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讀者「用他人的頭腦思考」的能力。為此,他在書中探討較為抽象的問題——如何與書相處

從古至今,人類並非是活在既知的世界,而是活在無盡的「未知」之中。回顧歷史就能明白,即使世間一切都是已發生的事實,但從過去望向的未來,始終是未知的混沌世界。

荒木認為,我們正活在一個無法預測未來的時代。他將這個時代形容為「VUCA時代」:「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和「Ambiguity(模糊性)」。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地球暖化而造成各地發生的氣候變遷、日本等先進國家高齡化跟少子化,還有科技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物聯網)。這些現象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審思現有的工作模式,甚至婚姻制度,家庭觀和生活的模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隨著「全球化」和「自由化」,各國政經發展的影響不再是局部性,而是影響全世界。過往重要的經驗,可能在下一刻就沒有用處之地。荒木認為這代表著,身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光是對照過往經驗,也無法得出答案要克服外在環境變化的關鍵,則在於「抽象思考力」。荒木以一名全心投入棒球,卻突然被告知從今以後要改踢足球的運動員為例。如果我們只進行表層思考,我們的確會發現該運動員在過往打棒球的經驗很難套用在足球上。像接球和打擊等實戰技巧,頓時也變得毫無用處之地。然而,如果我們懂得抽象思考,就會發現無論棒球還是足球都是透過進球贏分,帶領隊伍勝利的關鍵。「獲得比對手更多的技能組合」就會成為兩項運動的共同點。所以,不管歷經多大的變化,只要賦予抽象概念更高層次的意義,就能從過往經歷上抽取精華,認清其本質並活用於未知的世界中

具體與抽象間的來回思考,經常被稱為是具體和抽象的「往返運動」。如果同樣用「運動」做比喻,與其說是往返,用「三角跳」來形容會更貼切。

荒木在書中第三章裡提到「三角跳」的一個閱讀技巧:來回在三個角「具體、抽象、具體」跳來跳去。只靠自己思考具體的問題,大多時候會收窄視野,只專注在細節本身而非大局,往往會淪為原地打轉。三角條思考能夠幫助讀者從看似毫無關聯性的事情上,找出全新的關聯性從「書本」這個工具,跳躍到抽象世界,繼以得出嶄新的具體結論。荒木進一步地以赫曼赫塞的《車輪下》(Unterm Rad)跟遠距工作的現實作類比,說明如何在閱讀中應用三角跳這個技巧。《車輪下》這本書描述一位天資聰穎的少年漢斯,雖然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卻因為無法適應環境和發揮才能,結束自己短暫人生的悲劇故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十九世紀的德國,與身在現代日本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生活環境和時空都不一樣,看似毫無關聯。但是,荒木指出,只要淡化這個故事的具體性,進行抽象化後,就能理解到「大環境體系下的犧牲者」這個核心概念。在十九世紀的德國,神學院的體系能夠高效率地培養出優秀牧師和老師的「車輪」,而落入這套體制的漢斯,是只能從下方看著車輪逼近自己脆弱的生命。在這個脈絡下,我們不難發現,「車輪」是社會的既有體制,位處下方的人可以是受影響的任何一個人。以遠距工作當類比,遠距工作在疫情下可能是控制群體感染率的好方法,但是在經濟氣氛欠佳下,遠距工作所需要的電子器材可能會為中小企業的員工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中小企業的員工便有機會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讀到好書,儘管醉心於其思想,但也不忘「懷疑」,然後抱持衍生的「問題」,磨練自己對於未解問題的容忍力,是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閱讀態度。

在尾聲之際,荒木認為「平凡的邪惡」會讓人忘記懷疑。他跟讀者們聊了漢娜鄂蘭(Hannah Arendit)的《平凡的邪惡》(Eichmann in Jerusalem)。這本書描述了前納粹親衛隊中小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richmann)在耶路撒冷展開戰爭罪刑的審判情況,他曾是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主要負責人,在出版當時引發許多爭議。作者漢娜鄂蘭對他的所作所為,做出了「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的結論。漢娜認為阿道夫艾希曼並不邪惡,只是停止思考的「平庸之輩」。她在書中釐明了艾希曼只是個平凡人,在組織內部甚至是為出色的執行者。她對艾希曼的評價如下:「為了更深入討論,假設你(艾希曼)成為大屠殺組織內聽命行事的工具,誠然是你的不幸吧。但這不能改變你積極支持執行大屠殺政策的事實,因為政治不是小孩的遊樂場。在政治層面上,服從形同支持(中略),這就是你必須被絞死的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總言而之,無論有多大的團體壓力,如果不加批判,停止思考聽命行事,也與支持同罪。荒木藉此延伸,只有用自己的頭腦閱讀,時刻保持懷疑,才是對抗這種危險的良方

「閱讀」這個行為形同「活著」。

讀者是在書本引導下「找出新道路」。閱讀是一件單純的事,只是一個眼睛追逐著墨跡的活動。單純因為自己喜歡,基於對書的好奇才讀,是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便能輕鬆做到的事情。希望大家看完這篇筆記後,能對這本書有興趣,從中得出專屬於你的寶藏



avatar-img
27會員
39內容數
你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我是一名專注在語言學習的創作者,希望透過實踐從書本學到的方法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成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亦書 的其他內容
每一本被稱作「經典」的著作,皆存有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正因為有許多人認為「此書必須傳世」,經典才能通過歲月的考驗,被人一讚再讚,歷久不衰。(秋滿吉彥) 每星期一,日本的NHK教育台都會播出一檔電視節目,名叫《用一百分鐘瞭解名著》。這個節目專門用易懂的方式來為觀眾介紹古往今來的經典名著。節目製作組需
一、執行墮胎者;二、協助墮胎的醫生、助產士、藥劑師或其他相關人士;三、接受墮胎者;四、宣傳墮胎和避孕思想者,皆得判刑罰緩。上述第二類人士,可將其驅逐出境,或是永久、暫時禁止執業。 (拉盧斯新版大辭典 一九四八年版)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安妮艾諾是一名法國作家。她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自傳體為主,大量誠實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每一本被稱作「經典」的著作,皆存有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正因為有許多人認為「此書必須傳世」,經典才能通過歲月的考驗,被人一讚再讚,歷久不衰。(秋滿吉彥) 每星期一,日本的NHK教育台都會播出一檔電視節目,名叫《用一百分鐘瞭解名著》。這個節目專門用易懂的方式來為觀眾介紹古往今來的經典名著。節目製作組需
一、執行墮胎者;二、協助墮胎的醫生、助產士、藥劑師或其他相關人士;三、接受墮胎者;四、宣傳墮胎和避孕思想者,皆得判刑罰緩。上述第二類人士,可將其驅逐出境,或是永久、暫時禁止執業。 (拉盧斯新版大辭典 一九四八年版)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安妮艾諾是一名法國作家。她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自傳體為主,大量誠實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這本書使用插畫搭配文字,看起來目標客群是中小學學生,其實也適合思考人生方向的大人,或是對於未來工作迷途的大人。全文討論了工作與幸福的關係,以及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夢想,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等主題。
1. 讀書基本的紀錄: - 紀錄書籍情報和感想是讀書的基本步驟。這個建議來自日本作者倉下忠憲的著書《ロギング仕事術》,在書中的第133頁提到這一點。從高中開始,我的閱讀記錄方式就一直在變化。 2. 書店探索的重要性: - 高中的國文老師李靜妤在第一堂課時告訴我們:「高中生要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之前我大約1月的時候看的,對於讀書和工作問題有些迷茫,然後看到這本書名,聽說這本書銷量還不錯,因此就看了這本書,期望從書中得到一些想法 這本書分為六個章節,其中五個章節是在談論有關工作,最後一個章節則談論到讀書,下面整理幾個書中內容,最後再寫寫我的心得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當今這個世界,知識爆炸性成長,海量的書籍迎面而來,不是你可不可以讀,而是該怎麼選擇讀,怎麼下定决心讀了。 我也是讀書爲業的人,深知讀書絶非特定人物的權力,確實是「不問貴賤貧富老 少」人人可讀;確實是「觀書一卷,則增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這本書使用插畫搭配文字,看起來目標客群是中小學學生,其實也適合思考人生方向的大人,或是對於未來工作迷途的大人。全文討論了工作與幸福的關係,以及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夢想,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等主題。
1. 讀書基本的紀錄: - 紀錄書籍情報和感想是讀書的基本步驟。這個建議來自日本作者倉下忠憲的著書《ロギング仕事術》,在書中的第133頁提到這一點。從高中開始,我的閱讀記錄方式就一直在變化。 2. 書店探索的重要性: - 高中的國文老師李靜妤在第一堂課時告訴我們:「高中生要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之前我大約1月的時候看的,對於讀書和工作問題有些迷茫,然後看到這本書名,聽說這本書銷量還不錯,因此就看了這本書,期望從書中得到一些想法 這本書分為六個章節,其中五個章節是在談論有關工作,最後一個章節則談論到讀書,下面整理幾個書中內容,最後再寫寫我的心得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當今這個世界,知識爆炸性成長,海量的書籍迎面而來,不是你可不可以讀,而是該怎麼選擇讀,怎麼下定决心讀了。 我也是讀書爲業的人,深知讀書絶非特定人物的權力,確實是「不問貴賤貧富老 少」人人可讀;確實是「觀書一卷,則增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