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更新於 2024/06/3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荒木博行,曾任職於住友商事、GLOBIS 商學院經營研究所副研究科長,並推出 MBA 線上課程。2018 年創立學習設計(Manabi design)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擔任書摘服務網站 Flier、NOKIOO 等新創企業的顧問之外,也擔任繪本網站 Ehon Navi 的外部監察人,同時任教於武藏野大學。於聲音平台 Voicy 開設節目《荒木博行的 book café》、Podcast《超相對性理論》都頗受好評。著有《拿著稻草去旅行》、《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系列(以上皆為直譯)、《圖鑑 大企業為什麼倒閉?》、《失敗讓你更成功》等作品。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更要知道自己在讀什麼?怎麼讀?為何而讀?(自分の頭で考える読書)》(2024)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更要知道自己在讀什麼?怎麼讀?為何而讀?(自分の頭で考える読書)》(2024)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整體內容編排輕快流暢,在柔順的閱讀節奏下,輕輕挑起了許多和閱讀相關的思考點。這些思考點可能是曾經在心中一閃而過的模糊想法、抑或是從來沒有想到過的觀點,作者荒木博行卻能以淺白的方式,侃侃敘述著閱讀抽象的概念思考,以及伴隨閱讀而來的共鳴感受,若非對閱讀有著深厚的理解與熱愛,是無法如此深入淺出地談論的。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本書偏向探討抽象程度更高的問題 — 如何與書相處。只要各位讀者讀完後,產生「雖然能懂你想表達什麼,但具體來說該怎麼做?」的疑問就好。因為這個疑問,正是蛋糕上的草莓,也就是閱讀的醍醐味。

書的魅力

隨著網路發展,現在獲取資訊的方式相當多元,舉凡網路媒體、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Podcast 等等都是可選的管道,各式精彩的內容呈現形式,博取著大家的注意力,學習知識似乎不再需要拘泥於紙本的閱讀。

針對「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作者首先指出了書與其他資訊載體的差異 —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毫無魅力」,這裡的「魅力」指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以影片來說,動態的影像與聲光的效果同時刺激著視覺和聽覺感官,大腦在短時間內必須接收這些輸入,已無暇進行額外的思考;相對地,閱讀書本只需要動用視覺,靜態的文字與圖表並不會造成大腦過多的負擔,接收的資訊量較少,反而讓大腦空出投入思考的餘裕。

讀書時,讀者需要自行去感受書中意境,像是從字裡行間中回顧過往經驗、放任自己的想像奔馳、絞盡腦汁思考箇中含意……都是我們在閱讀時無意間會做出的行為。

在閱讀書本時,因為只有文字,我們必須同時動用經驗、思考和想像力,來感知文字背後的意境,和文字想帶出的場景畫面。因此,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接收書本的內容,還必須主動將自己帶入書中,才能建構出完整的閱讀體驗。

我們得主動走進書的世界,全面動用自身經驗和思想去面對文字,解釋字裡行間的意境。也正是這種思考空間,才讓我們不知不覺一頭栽入「書本」的世界。

書的三種分類

作者將書本歸為三大類,即「發現問題之書」、「發現答案之書」和「既知提醒之書」。

「發現問題之書」會推翻讀者既有的認知,發現未知的人生課題,但是在閱讀時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和負擔,如果沒有改變自我的覺悟,很有可能會讀不下去。作者以自己閱讀《索拉力星(Solaris)》為例,在這本科幻小說裡,人類遇見了外太空的生命,讓作者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未知存在」的問題,我們或許會憑直覺地將人類的主觀意識套用在未知的生命體上,但是這樣的傾向其實凸顯了我們自身智慧的侷限性。但是如果你正為了工作或生活忙得焦頭爛額,作者並不建議在這個時候閱讀這類的書籍。

「發現答案之書」會為讀者心中存在已久的問題,給出某種詮釋和答案。作者舉了「為什麼大家覺得工作無聊?」這個可能大家都曾想過的問題為例,《40% 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這本書從社會、經濟、文化的角度來解釋,這個世界就是會不斷地創造出狗屁的工作(bullshit jobs),讓原本認為工作無聊都是因為精神上無法調適的作者,有了新的啟發。

懷抱既知疑問的時間越久,做出的假設越能引發思考,嶄新答案帶來的後座力也越強。

最後是關於「既知提醒之書」,這類型的書可以鞏固讀者既有的世界觀,提醒著可能已經隨著時間淡忘的道理。以《人性的弱點》為例,書中介紹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像是「打招呼」和「叫名字」,可能理所當然到讓人覺得不值得花時間一讀,但是大家卻不見得都能好好實踐這些簡單卻有用的道理。定期閱讀這些看似已知的書籍,能夠時時提醒我們那些四海皆準的重要知識和道理。

重溫既知的道理,重新確認其必要性。

閱讀病

關於閱讀,作者列出了五大通病,分別是「完讀症」、「專一症」、「囤書症」、「實用症」以及「沒時間症」。看到這些症頭,可能很多讀者也會跟筆者一樣感到心有戚戚焉。

「完讀症」是會從第一頁開始,逐字逐句讀到最後一頁才肯罷休。既然已經開始讀了,不管喜不喜歡,都會硬著頭皮把它讀完。對於這樣沒來由的執著,作者提出了兩個提醒。第一個是時間遠比書錢有價值,如果讀起來很痛苦,請立刻放下這本書,去讀其他的書吧!第二個則是閱讀時機尚未成熟,在缺乏特定的經驗或需求之下,再怎麼經典的書,都可能令人感到無味。

「專一症」是只要拿起一本書,讀完之前都不該岔去看其他的書。事實上閱讀時必須考量當下的身心狀態,例如工作了一整天疲憊地回到家,艱澀的哲學書肯定讀不下去,反而適合讀一些輕鬆的小說。筆者曾經也患有專一症,後來自己慢慢學會了順著心來讀書,例如早起時在沙發上閱讀需要思考的書,睡前則在床頭櫃擺上一本有趣的故事書。嘗試並行閱讀不同類型的書後,發現其實更容易維持住良好的閱讀節奏。

「囤書症」是對買書但沒有馬上讀的行為產生罪惡感。作者認為,看著書櫃上好多還沒有讀過的書,反而能夠激勵自己更努力閱讀。筆者則是喜歡隨時都能找到下一本想要讀的書,尤其是當某本書被別人大力推薦後,能夠馬上到書櫃找出這本書加入閱讀的佇列之中。

「實用症」是認為沒辦法馬上付諸實踐的書,就沒有閱讀的必要。某些類型的書,例如商業理財、心理勵志,確實比較容易在閱讀完後馬上著手實踐;但是真正能影響人生、讓生命產生質變的書,往往需要時間沉澱。小林秀雄在《讀書與人生》中曾說過:「美好的事物會令眾人沉默。」唯有細細品味這份沉默,才能體會深刻的韻味,如繪畫,如音樂。

「沒時間症」是認為自己永遠擠不出時間來閱讀。事實上,有這個症狀的人,就算有了多餘的時間,也還是不會閱讀,而是選擇滑手機、跟朋友聊天等等。這個症狀的背後更多是關於優先順序的問題,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地重新思考自己重視的東西,就算最後閱讀不幸落榜,至少可以坦然地放下不閱讀的愧疚感。


作者自述年幼時並不是愛看書的小孩,一直到 20 歲後半段因為需要公開授課,才開始為了備課而大量閱讀。作者認為,先定義出知識輸出(output)的場合,可以有效地推動知識輸入(input)的需求和急迫性,進而開啟閱讀的開關。當你從書本輸入知識,可以馬上應用在下一次輸出知識的場合,就會獲得成就感,並且增強閱讀動機。

也是因為授課的需要,早期作者的閱讀多著重在具有實用性、能夠馬上實踐的書籍上,像是商業、行銷、公司經營等等類別。隨著閱讀量上升,現在作者讀的書大約有九成是哲學、歷史、思想等人文類型的書,尤其是經典的古書。經濟學家內田義彥在《閱讀與社會科學》中將閱讀分為「獲取資訊的閱讀」「培養吸收資訊眼光的閱讀」,作者正是經歷了從獲取資訊到培養眼光的過程。

筆者過去也是從商業行銷、自我成長等實用的工具書開始培養起了閱讀的興趣。在累積了一定的閱讀量後,雖然這些以實用為主的書籍,歸納出的方法和思維表面上看起來各不相同,卻漸漸能感受到五花八門的建議背後,事實上都是由相近的哲理所支撐。體認到這點後,我開始慢慢將閱讀重心轉往文史哲領域。因此,在讀到作者這段的自述時,我心裡湧現出滿滿的共鳴,很能感同身受作者閱讀轉變的過程。

只要閱讀時思考是否有用,就會失去閱讀的本質,導致閱讀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閱讀時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延伸閱讀

  • 《別想擺脫書(N’esperez pas vous debarrasser des livres)》(2010)by Umberto Eco, Jean-Claude Carriere, Jean-Philippe de Tonnac
    • 每次閱讀都是在修改書籍,就如我們所經歷的事件。
    • 一本偉大的書永遠活著,和我們一起成長和變老,但不會死去 …… 傑作並非一開始就是傑作,而是逐漸成為傑作。
  • 《沉默》(2017)by 遠藤周作
    • 荒木博行將此書列為「每讀一遍,就會有所改觀」的書。
    • 那個人並非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是在訴說著那個人。
avatar-img
22會員
66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隨著科技進步,當代社會的步調越來越快,每天如洪水般的大量訊息,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心智得以消化的範圍,卻進而轉化成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深怕遺漏了某些最新的資訊,跟不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或許,踏上一趟脫離現有生活的徒步旅行,是少數能重新找回自我的解方。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隨著科技進步,當代社會的步調越來越快,每天如洪水般的大量訊息,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心智得以消化的範圍,卻進而轉化成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深怕遺漏了某些最新的資訊,跟不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或許,踏上一趟脫離現有生活的徒步旅行,是少數能重新找回自我的解方。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作者:池上彰(監修)。這不是一本只能給青少年閱讀的書,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台時光機,載著你回到過去,遇見當時15歲的你,向自己詢問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適合青少年與成年人一起閱讀的書籍,以漫畫與插畫圖文書的形式交叉排版,引出不同分章,一段段討論工作的不同話題。 此外,書中收集了各種真實的職場人士心聲,分享不同的工作觀點與態度,並針對當代工作趨勢進行了分析。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是不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我們學習和工作有什麼意義?多數人只被要求要好好念書,考上好的學校,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然而,很多人踏出社會後卻發現自己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什麼,只能咬著牙苦撐。如果有個人或有本書能早點開導你,是否會讓你從此對學習與工作改觀呢?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療癒的書,用可愛、生動的方式把心理諮商的樣貌描繪出來,描述患有憂鬱症的蛤蟆先生面臨人生的黑暗時期,朋友們協助他進入心理諮商的故事。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感謝愛瑞克,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爸 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在他的書中分享了三種工作:一是有償的工作、二是無償的工作、三是自我實現的工作。多數人都為了求生活而認命的工作,如何選擇一個自己喜歡、有不錯的收入、又有成就感的工作,似乎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難題,在這本以插畫加上文字口白的日本
Thumbnail
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書店被其書名所吸引。確實網路上什麼都有,但它同樣考驗你的專注力。《最高學習法》裏頭提到一個實驗,說要求175個人盡可能回想「過去一週內在網路
Thumbnail
2016年8月,第一次拜訪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自1863年通車至今,已150餘年的-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猶如「管子」的車身,又別稱(The Tube),在這沒有網路及電信訊號的地鐵內,而這象徵國旗的車身,紅、白、藍往返了時空,彷彿時間靜止。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衝擊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好好讀完一本書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德國如此重視「讀書」這件事?閱讀能帶給人們什麼好處?畢竟我們身處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吸收資訊的管道因為網路而改變,卻讓我們陷入「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資訊量可能增加,但質量卻沒能得到保證。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作者:池上彰(監修)。這不是一本只能給青少年閱讀的書,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台時光機,載著你回到過去,遇見當時15歲的你,向自己詢問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適合青少年與成年人一起閱讀的書籍,以漫畫與插畫圖文書的形式交叉排版,引出不同分章,一段段討論工作的不同話題。 此外,書中收集了各種真實的職場人士心聲,分享不同的工作觀點與態度,並針對當代工作趨勢進行了分析。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是不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我們學習和工作有什麼意義?多數人只被要求要好好念書,考上好的學校,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然而,很多人踏出社會後卻發現自己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什麼,只能咬著牙苦撐。如果有個人或有本書能早點開導你,是否會讓你從此對學習與工作改觀呢?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療癒的書,用可愛、生動的方式把心理諮商的樣貌描繪出來,描述患有憂鬱症的蛤蟆先生面臨人生的黑暗時期,朋友們協助他進入心理諮商的故事。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感謝愛瑞克,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爸 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在他的書中分享了三種工作:一是有償的工作、二是無償的工作、三是自我實現的工作。多數人都為了求生活而認命的工作,如何選擇一個自己喜歡、有不錯的收入、又有成就感的工作,似乎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難題,在這本以插畫加上文字口白的日本
Thumbnail
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書店被其書名所吸引。確實網路上什麼都有,但它同樣考驗你的專注力。《最高學習法》裏頭提到一個實驗,說要求175個人盡可能回想「過去一週內在網路
Thumbnail
2016年8月,第一次拜訪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自1863年通車至今,已150餘年的-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猶如「管子」的車身,又別稱(The Tube),在這沒有網路及電信訊號的地鐵內,而這象徵國旗的車身,紅、白、藍往返了時空,彷彿時間靜止。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衝擊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好好讀完一本書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德國如此重視「讀書」這件事?閱讀能帶給人們什麼好處?畢竟我們身處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吸收資訊的管道因為網路而改變,卻讓我們陷入「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資訊量可能增加,但質量卻沒能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