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花》畸戀背後的叛逃與救贖,由台灣首部愛情公路影集談「公路電影與嬉皮文化的淵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塑膠花》是台灣少有的公路愛情影集,在《塑膠花》中主角們因緣際會之下開啟了逃亡的旅程。雖然在台灣公路片的數量尤其之少,甚至難以被定義成一種類型,也與公路片的起源地「美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色。美國公路因應二戰後汽車工業的發展和50~60年代垮掉一代和嬉皮文化影響,形成了一種以嚮往自由、叛逃為主的風格,當中也會參雜著許多犯罪、吸毒、流浪、性解放的嬉皮元素,當中以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 Jack Kerouac 《在路上》被改編成公路電影《浪蕩世代》最為代表。


台灣的公路體系為環狀系統,形成一種讓角色逃不出去的封閉迴路,所以無法像美國公路片因為有著直線無盡的公路體系,所帶來的叛逃感,因此台灣的公路片很多以環島、單車為主,多也不以「犯罪」為故事起因


但是回歸到公路片的本質,不變的特質依然是「角色往往會帶著迷茫感上路」,嚮往著自由或是帶著叛逃感,於是在旅途上完成「尋找自己」與「角色歷程的轉變」。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塑膠花》充斥著許多「嬉皮元素」?!


但這次在《塑膠花》中,卻跳脫以往台灣在公路片上的操作,回歸了道地傳統的美國公路片風格,也充斥著許多影響美國公路片的「嬉皮元素」,比如像是:「金勤最一開始的造型是以長髮嬉皮風亮相」、「與前女友和阿虎有著難以言喻的三角關係」、「前女友藥物濫用的問題」,以及到後來「因為犯罪而展開的叛逃」,都在在的體現了公路電影與嬉皮文化的元素共用。


➊ 公路片的前身:1930的西部片與1940至1950年代的黑幫電影


公路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西部片和1940至1950年代的黑幫電影。西部片的流行源於19世紀的經濟危機,當時許多人離開家園,向西部尋找新生活。因此許多公路片的叛逃主因,也與「家的崩解有關」,這也恰恰對齊了《塑膠花》中,娜娜之所以與金勤踏上叛逃之旅,也來自於於在家裡得不到愛,因而向外尋找新的歸屬。


1940至1950年代的黑幫電影反映了二戰後美國社會的變化。隨著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的擴張,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犯罪活動增加,黑幫電影中的「逃亡和犯罪」也成為後來公路片的重要元素,《塑膠花》當然也融入了許多犯罪元素,包含綁架、搶銀行、槍擊...等等。



 Jack Kerouac 的代表作《在路上》後來還被改編成公路電影《浪蕩世代》

Jack Kerouac 的代表作《在路上》後來還被改編成公路電影《浪蕩世代》


➋ 公路片與垮掉的一代


公路片真正發展成為一種電影類型則是在1960年代,也就是與「垮掉的一代」和「嬉皮文化」興起的時期密不可分。而「嬉皮文化」實則也是「垮掉的一代」的延伸,因此理解嬉皮文化就必須先了解「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由二戰後由美國作家發起的文學運動。形成了一種以嚮往自由、叛逃的風格,當中也會參雜著許多犯罪、吸毒、流浪、性解放的元素,當中以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 Jack Kerouac 《在路上》、Allen Ginsberg《嚎叫》和 William  Burroughs《裸體午餐》最為代表。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墮落的一代,是二戰後由一群美國作家發起的文學運動,興起於1950年代,英文稱為“Beat Generation”。 「Beat」這個字除了「節拍」的意思,還有「疲憊」、「潦倒」的意思。 「披頭四」(The Beatles)的名字也與之相關,因為他們無疑是嬉皮文化最的代表性樂團。



「垮掉的一代」並不是一個世代或群體的名稱,而是指一群文學家的小圈子,隨著他們作品的影響力擴散,最終形成了一種文學流派。代表人物包括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他的著作《在路上》甚至被譽為是嬉皮的生活指南,也是1960年代公路電影和公路文學的啟蒙之作。此外,還有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但這些作品因內容「猥褻」而受到法庭關注,因為其作品中充斥著吸毒、犯罪和性解放之元素。



「垮掉的一代」在意識形態上追求精神探索、東方宗教、反物質主義、支持毒品合法化、性解放及環保理念,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白左」或是「左膠」(意即支持廢除死刑、動物保護、環境保護、身材平權、膚色平權、LGBT、女性主義、素食主義、大麻除罪化、安樂死、墮胎和移民遷入等政策,即歐美世界的文化左派思想的人群。)



而這些價值觀在當時是非常反主流的,因為「垮掉」一詞也來自於的這一代人恰好經歷了經濟大蕭條與二戰所產生的疲憊感,雖然美國也在二戰後經濟急速發展,也極力創建一個穩固且有秩序的世界,但是垮掉一代認為看似打著自由旗幟的美國,實則是被物質慾望所奴役著被迫勞動,因此垮掉派轉而用叛逃之姿抗衡當時的主流文化,爾後也延伸影響了「嬉皮」的興起。



raw-image



➌ 嬉皮文化:物質充裕但心靈空乏的迷茫


與「垮掉的一代」不同,嬉皮興起於1960年代,這一代人出生在戰後嬰兒潮時期,成長於經濟繁榮的美國社會中,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存在主義和新左派思想開始流入了這一代年輕人心中,嬉皮人士開始對美國社會的「只重視物質、罔顧心靈」感到不滿,他們質疑這種「自由」是否真實,而且當時因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所謂「只重視文明,不重視文化」的實用主義,整個社會轉向只積極培育理組人才,而忽視文組,讓他們開始質疑美國社會並沒有真正的平等。



於此同時他們閱讀了「垮掉的一代」的作品,並以《在路上》為生活指南,開始追求流浪和公社生活,使用迷幻藥物,研究東方宗教,提倡性解放。這也與娜娜出生於富裕家庭但卻因為心靈空乏而選擇叛逃一致。



雖然嬉皮文化在1960年代迅速興起,也很快衰落,但它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我們在文創手作市集中,許多身穿波西米亞風、紮染T恤,而從事身心靈療癒或提倡歸真自然、使用迷幻藥和死藤水的人,都是以嬉皮文化作為生活風格。



雖然嬉皮將這些看似是吸毒的行為,解釋為是釋放身心靈的手段來激發靈魂本來的潛能,但是用這種迷幻藥的方式,我認為只是一種逃避,而非真正的在修行,也無助好好療癒自身的課題,反之只是在逃避現實生活,所以逃到靈性的世界、幻覺裡面,這其實跟一般吸毒的人,因為在現實裡過得太慘了,所以用吸毒去逃避現實是一樣的。



但是目前我們也可以看見目前的身心靈領域也做了一個觀念更新,倡導注意力都拉回自己身上,回歸於現實生活中,好好面對目前的課題,才是重點。像我之前提及過熊仁謙分享的「靈性圈的亂象」,還有看得到靈性和能量的通靈者小湛,也是一再耳提面命的提醒此事。



近期我真的蠻推大家可以去看小湛的新書《靈界運作》+《人生使用說明書》,雖然裡面的所提及的現象看似像魔幻小說一樣,但我蠻喜歡小湛最後都還是回歸到人類層面上,提醒大家照顧自己的身體,對自己有耐心的好好處理自身的課題,而非沈迷與靈性與能量療癒。



儘管我不完全認同嬉皮文化中對迷幻藥物的依賴,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嬉皮文化在追求身心靈領域方面使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其實是必經的必然,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對物質世界感到失望,所以開始追求身心靈的東西,因為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們都剛好處在「水瓶時代」。水瓶時代象徵著人類開始逃離物質世界,轉而追求身心靈的領域。



當年的嬉皮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而如今,隨著水瓶時代的再次來臨,大家又開始注重身心靈的成長,但每一代人都在不斷革新觀念。最初,嬉皮士們可能通過迷幻藥來探索心靈的深處,然而,這種方法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們這個時代的身心靈運動已經經歷了革新,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內在,專注於自我成長。



嬉皮文化的興起,恰逢「新時代思想」的萌芽期。吸引力法則和新時代的叢書,都是那個時候開始受到關注的。然而,在此之前的美國,主導社會的是教義極度嚴格的清教徒或克爾文教派,當時的宗教氛圍非常壓抑。在西方世界,宗教的話語權幾乎完全由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掌握,其他如美洲薩滿文化、通靈者和東方宗教則被視為異端。比如,美洲薩滿儀式中的死藤水,在那時候被看作是邪教的一部分。當時,如果有人通靈,甚至會被當作女巫燒死。



然而,正是因為垮掉派和嬉皮士們的叛逆,他們對主流社會和宗教壓抑的反抗,使得他們開始尋找其他的精神寄託,如東方宗教、印度教、泛靈信仰等。這樣,宗教信仰才在西方世界變得更加多元,靈性圈也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因此嬉皮看似頹靡的生活態度,實則是對強而有序的物質文明產生迷茫,而當中的迷茫與許多元素包含犯罪、吸毒、流浪、性解放,都被吸納於公路片必備元素中,因為回歸到公路片的本質,不變的特質依然是「角色往往會帶著迷茫感上路」,嚮往著自由或是帶著叛逃感,但在旅途上完成「尋找自己」與「角色歷程的轉變」。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畸戀背後的叛逃與救贖,真正的自由是原諒


然而《塑膠花》給人的末日浪漫感,也不單單只來自於少見的公路題材造就,當中還有台灣很少出現的「畸戀」元素,因此在這兩種元素下的襯托,使得《塑膠花》在百家爭鳴的愛情題材中,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



➊ 意料之內、情理之外的畸戀


台灣很少出現的「畸戀」元素,但在國外卻屢見不鮮。例如,日本的《彼女》、美國的《這個殺手不太冷》,以及日本動漫中的病嬌題材,都屬於畸戀題材。《塑膠花》在某些程度上與這些作品相似,都是以犯罪為開場,並呈現出「意料之內、情理之外」的愛情發展。


通常來說,一個好的劇本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內」,在劇中埋下的伏筆最終揭開後,讓人覺得意外之餘,但又合情合理。而「畸戀題材」反而以「意料之內、情理之外」呈現,雖然觀眾知道主角最終會相愛,他們的戀愛過程卻脫離常理。例如,在《塑膠花》中,即便娜娜被綁架、受到金勤的暴力對待,但卻也絲毫不減娜娜對金勤愛戀的程度。




➋ 金勤是娜娜逃脫禁錮的底氣與勇氣


但看似瘋狂毫無顧忌的愛戀,背後卻隱藏著各個角色支離破碎的傷口。富家女娜娜看似來自個極度富裕的上流家庭,但是母親的過份嚴格與擅自為她人生做的所有安排,卻讓她感到無比的窒息與空乏,於是使她瘋狂愛上象徵著「毀滅」與「毫無顧忌」特質的金勤,金勤無疑就成了娜娜眼中能夠逃脫原生家庭禁錮的唯一希望。


儘管金勤經常說自己毫無希望,但正因如此,他也毫無限制。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正是這種無所顧忌的態度給了娜娜逃離家庭的勇氣。娜娜一直想離開她那充滿壓抑的生活,這點在管家提到她存錢想離開家時得到了證實。她年紀尚小,在學校被排擠,沒有朋友,這些都讓她缺乏勇氣去實現逃離的願望。金勤的出現,讓她終於有了這份底氣。金勤雖然看似無望,但他的自由與叛逆讓娜娜深受吸引,猶如嬉皮士因反叛主流而被邊緣文化所吸引一般。


娜娜的家庭生活充滿了壓抑和強烈的秩序感,從外界的主流價值觀來看,她是個「超爽」的富二代,但這些主流價值正是她想逃避和反抗的對象。她不滿意這種壓抑的生活,因此,她特別容易被像金勤這樣的邊緣人物吸引。


金勤代表著一種反叛的力量和自由,這正是娜娜渴望的。


此外,金勤是唯一真正看懂娜娜內心傷痕的人。當他教娜娜打拳時,娜娜表面上說著自己過得很好,但金勤卻能一眼看穿她的逞強,對她說:「其實你不用逞強。」這種理解和共鳴,讓娜娜感到一種深深的歸屬感。一般人只看到娜娜外在的光鮮亮麗,卻無法理解她內心的匱乏與痛苦。但金勤,作為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懂得這種表面光鮮下的內心痛苦,這種理解讓娜娜在他身上找到了真正的歸屬感,這也是她愛上金勤的根本原因。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➌ 真正的自由是原諒


金勤與娜娜一樣都有著創傷的童年記憶,娜娜的對母親的種種行為與金勤當時用水鴛鴦炸傷自己的手一樣,都渴望透過毀滅報復釋放心裡的壓抑與禁錮。而金勤爾後又遇到前女友和兄弟的背叛而入獄,讓金勤就算出獄之後,也帶著滿滿的憤恨與毀滅。但即使如此,金勤心中還是有最柔軟的部分「想接回女兒,給女兒好的生活」。



由此可知,金勤即使外表冰冷,但還是「想要去愛人」的人,反之,娜娜則是「想要被愛」的人,但就在兩人交換童年秘密之時,娜娜想透由玩水鴛鴦的舉動去療癒金勤的童年,也在此時,兩人的關係也不在只是單純的金勤同情娜娜、娜娜愛戀金勤這般地「不對等」,金勤也發現如此強悍不容示弱的自己,也是可以被另一個人接住的。



但就在金勤最後還是執意去找阿虎與前女友之時,無端釀成了悲劇,女兒最後也是選擇了生母。看似大仇以報,但卻悵然若失的金勤也在後續的逃亡之中,赫然發現,原來「真正的自由是原諒」,如果沒有打從心裡解開「心的枷鎖」,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無法到達心中的嚮往的自由的彼岸。



最後金勤也和跟他有著同樣課題的娜娜說:「給愛你的人一次機會。」而娜娜與母親的課題,也是來自於「娜娜心中對母親的不諒解」,所以才做出一系列看似報復性的行為,其實娜娜最終只是想要透過這些行為,讓母親在震撼之餘,能夠去理解自己,並且也是一種試探:「如果我都做出了這麼讓你丟臉的行為了,你會願意來救我嗎?」



同樣被困住的也不是只有娜娜與金勤,娜娜的母親同樣也是一朵被完美幻象禁錮的「塑膠花」,江如芳認為自己只是想幫娜娜鋪好一條平穩的路,但實則是江如芳對娜娜的嚴格,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苛求。



娜娜曾經說過,母親是在父親去世後才變得如此嚴苛,這表明她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如果母親的初衷只是為了給娜娜鋪平坦的道路,那麼這種嚴格應該從一開始就存在。然而,父親的離世對母親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才促使她變得如此。



在父親的靈堂前,母親刻意向他報告娜娜的成績,說她考上了第一女中,參加了儀隊,表現得多麼優秀。這一行為實際上是母親在向已故的丈夫證明自己的能力——「她不僅能把公司打理好,還能將女兒教育得非常優秀」。這並不是為了表現出「沒有你我過得更好」,而是希望讓已故的丈夫能夠放心,讓他看到她一個人也能夠撐起這個家。



這種壓力使她進入了一種近乎崩潰的狀態,她必須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因此只能透過要求娜娜達到具體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把女兒照顧得很好。在這種情況下,她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真正關心娜娜的內心世界,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表面成就上。



而娜娜的反抗方式也很像嬉皮士,她通過挑戰母親所代表的傳統價值觀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母親的虔誠基督教徒形象,反映了當時美國保守基督教主流文化的壓抑。而娜娜選擇用基督徒最不能接受的方式「性」來反抗,比如做色情直播主,就如同嬉皮士用性解放來對抗主流文化和宗教壓力。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抓馬文化


➍ 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假議題?!


然而,金勤最後告訴她:「真正的自由在於原諒。」這句話點出了他們共同的困境:他們都試圖通過逃避來追尋自由,但最終發現真正的不自由來自於內心的不原諒。



這也反映了我們今天討論的嬉皮文化和「垮掉的一代」的問題。他們之所以反抗和追求自由,正是因為對現實生活感到迷茫和不滿。他們選擇以逃離和反叛的方式對抗物質世界和主流文化,利用流浪和迷幻藥來逃避現實。然而,真正的自由並不在於逃避,而是在於直面現實、治癒內心的傷痕。嬉皮文化中的這種逃避策略,最終也未能持續,他們不得不回歸現實,因為即使是反叛者,也無法擺脫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



現代的年輕人仍然反對過度物質化的社會,但他們的方式更加理性。他們選擇極簡主義,減少物慾,讓生活更接近內心的平靜。他們並不會為了高薪去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是尋求一種能夠平衡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再依賴迷幻藥或其他尋找捷徑或依賴外部手段,而是通過自我療癒來面對現實,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這種真實的嬉皮精神,遠超過了那些只是為了叛逆而迷戀嬉皮文化的人。



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原諒,而是擁有越少、執著越少,內心才會更加自由。金勤因為緊抓著仇恨而不自由,娜娜也是如此。執著讓他們無法釋放自己,難以真正自由。事實上,絕對的自由或許只是一個假象。因為有愛、有恨,都是一種執著,而這些情感必然會影響我們對自由的感受。


真正的自由,或許只是在人生的現實中,追求一種相對的、最大的自由。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塑膠花》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54《塑膠花》綁架、賞巴掌樣樣來!畸戀背後的叛逃與救贖,由台灣首部愛情公路影集談「公路電影與嬉皮文化的淵源」!


❝ 再不看台劇,台灣就悲劇了拉! ❞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每一集讓我們透過一部台劇,跟你聊一個社會議題、歷史和文化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阿叔》講述「木工修復師」王文欽獨力扶養失蹤兄長的兩位孩子長大成人,並且全心投入在傢俱維修的木工產業。本劇透過「木工修復師的職業」行銷了嘉義的「木都」形象,也帶出了整部戲中的「修復主題」,不只修復了古傢俱,也隨著劇情的推進修復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
Energy是臺灣最殺舞蹈團體,如今22年後的再合體馬上引起熱潮。文章中介紹了團員們出道即巔峰的過程、團體的分合、解散後團員們的發展、跟臺劇的連結以及造星模板的窠臼。並深入探討團員們單飛期間的演戲之路,以及曲解析Energy解散的原因。
在第二季中關於「理解」的課題更是延續至此,尤其是在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身上更是凸顯,不論是關於方毅任的亞斯伯格特質,使他先天上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也難以被別人理解,導致與女兒關係再次陷入僵局。本篇將再次延續「理解」的母題,聊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的「理解課題」。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阿叔》講述「木工修復師」王文欽獨力扶養失蹤兄長的兩位孩子長大成人,並且全心投入在傢俱維修的木工產業。本劇透過「木工修復師的職業」行銷了嘉義的「木都」形象,也帶出了整部戲中的「修復主題」,不只修復了古傢俱,也隨著劇情的推進修復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
Energy是臺灣最殺舞蹈團體,如今22年後的再合體馬上引起熱潮。文章中介紹了團員們出道即巔峰的過程、團體的分合、解散後團員們的發展、跟臺劇的連結以及造星模板的窠臼。並深入探討團員們單飛期間的演戲之路,以及曲解析Energy解散的原因。
在第二季中關於「理解」的課題更是延續至此,尤其是在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身上更是凸顯,不論是關於方毅任的亞斯伯格特質,使他先天上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也難以被別人理解,導致與女兒關係再次陷入僵局。本篇將再次延續「理解」的母題,聊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的「理解課題」。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花束般的戀愛》是由菅田將暉、有村架純主演的愛情電影。劇情講述兩人在相遇後的愛情經歷,以花的一生作比喻,探討愛情的保鮮期及凋零。男女主角面對成長與壓力,做出明智抉擇,離開時仍保留美好回憶。電影充滿令人深省和感動的臺詞。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看到脆友分享《花束般的戀愛》心得文,突然也想寫些什麼。 『好懷念啊』!3年前的電影,那時熱戀期還甜滋滋地看,只覺有點苦澀,直至離開關係後憶起片段,才發現其驚人後座力。
Thumbnail
看完這部片,或者在看的過程中,一再浮出你腦海的記憶畫面是什麼?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想以「請用藝術來說服我」之名對《破浪男女》撻伐一番的異議人士,就算被片裡的激情激怒了,也只能以「看不懂」暫作結。但幸福的人(註)也沒有什麼好吃虧的,就當交了個愛聊深夜話題的朋友。淺交深交都無所謂,但你這個台灣朋友很爭氣,任何人知道你認識他,你都不會丟臉。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花束般的戀愛》是由菅田將暉、有村架純主演的愛情電影。劇情講述兩人在相遇後的愛情經歷,以花的一生作比喻,探討愛情的保鮮期及凋零。男女主角面對成長與壓力,做出明智抉擇,離開時仍保留美好回憶。電影充滿令人深省和感動的臺詞。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看到脆友分享《花束般的戀愛》心得文,突然也想寫些什麼。 『好懷念啊』!3年前的電影,那時熱戀期還甜滋滋地看,只覺有點苦澀,直至離開關係後憶起片段,才發現其驚人後座力。
Thumbnail
看完這部片,或者在看的過程中,一再浮出你腦海的記憶畫面是什麼?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想以「請用藝術來說服我」之名對《破浪男女》撻伐一番的異議人士,就算被片裡的激情激怒了,也只能以「看不懂」暫作結。但幸福的人(註)也沒有什麼好吃虧的,就當交了個愛聊深夜話題的朋友。淺交深交都無所謂,但你這個台灣朋友很爭氣,任何人知道你認識他,你都不會丟臉。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